廈門用法治為電梯運行系好「安全帶」

2020-03-06   政府採購信息網

福建省廈門市現有電梯4萬多台,且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因電梯質量、使用管理、維護保養以及安全責任等引發的一些問題,受到廣泛關注。

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密切關注民生,適時啟動電梯安全管理立法,於去年底審議通過了《廈門經濟特區電梯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於3月1日起施行,從法治層面為廈門市電梯運行系好「安全帶」。《條例》共七章四十五條,內容涵蓋電梯生產、使用、維保、檢測、監管等各個方面,為預防和減少電梯安全事故、科學規範開展電梯安全管理提供法治保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近日,廈門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員郭曉芳接受記者採訪,就《條例》進行了解讀。

亮點一 形成齊抓共管機制

《條例》明確市、區政府應當加強對電梯安全管理工作的領導,將電梯安全管理工作納入政府安全責任考核體系,建立電梯安全管理協調機制,及時協調、解決電梯安全管理的重大問題。細化了市場監督管理、建設等相關職能部門的管理職責,尤其在第五章,規定了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六項具體監管職責。結合廈門市實際,《條例》規定了街鎮在電梯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中的協助職責,落實了電梯安全日常管理工作的屬地責任。此外,《條例》對電梯相關行業協會的安全管理職責作了相應規範。

亮點二 明確安全管理職責

電梯使用管理是電梯安全運行中的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明確電梯使用的安全管理責任人,有利於落實電梯安全管理主體責任。《條例》對電梯安全管理主體的名稱作了界定,結合特種設備安全法和《福建省電梯安全條例》的相關表述,突出「管理責任」這一關鍵要素,將其表述為「電梯使用管理責任單位」,明確為負有法律法規規定的具有電梯管理權利和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同時,《條例》解決了電梯使用管理責任單位認定不清的問題。《條例》規定實行電梯使用管理責任單位制度,並結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複雜情況,對四種情形下確定使用管理責任單位進行了規定,避免因主體不明確,造成主體責任缺失。《條例》還規定應當向市場監管部門辦理使用登記手續,對無法確定電梯使用管理責任單位的,依法責令停止使用電梯。

《條例》還明確了電梯使用管理責任單位的使用安全主體責任以及配備安全管理人員等需要履行的七項管理職責。

亮點三 完善老舊電梯管理

前期立法調研發現,住宅小區老舊電梯正進入或即將進入更新期或大修期,未來,廈門市老舊電梯數量會越來越大,其安全問題將日益凸顯。為了規範做好老舊電梯的更新、改造、修理,《條例》作了相應的制度設計。

《條例》為老舊電梯更新、改造、修理提供技術評判的依據。對電梯使用年限超過十五年、超過設計運行次數或者故障頻率較高影響正常使用的,明確電梯安全評估的要求,規定電梯使用管理責任單位應當委託依法核准的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對電梯進行安全性能技術評估,並根據評估報告對電梯進行更新、改造、修理;經評估可以繼續使用的,電梯使用管理責任單位應當根據電梯實際狀況,適時再次進行評估。

《條例》健全了老舊電梯更新、改造、修理資金籌集機制,通過建立專項維修資金、協商費用籌集、按照有關規定提取住房公積金,支付電梯的更新、改造、修理費用。

亮點四 鼓勵既有住宅加裝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廣大市民對此呼聲較高。國務院也相繼發文,促進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工作。

《條例》第十八條分為四個方面,對此作出相應規定,明確鼓勵有條件的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的政策導向;明確加裝電梯應遵循的原則;規定市、區政府應當為加裝電梯提供便利,各有關單位給予協助和支持;規定市政府制定具體辦法。

亮點五 規範電梯維護保養

為促進電梯維保企業健康發展,避免惡性競爭,危及電梯安全管理,《條例》加強了對維保市場的規範管理。

對電梯維護保養單位的現場作業人員、作業安全、公布維保信息、困人故障報告等八項義務作出了具體規定;在發現電梯存在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等嚴重危及電梯使用安全的問題時,規定了電梯維護保養單位的處置和報告義務;規定電梯維護保養單位及其作業人員不得拆除電梯安全保護裝置,不得短接門鎖迴路、安全迴路;規定電梯維護保養單位簽訂維護保養合同應當明確維護保養人工服務價格以及易損件、配件、關鍵部件的清單和價格。此外,《條例》還鼓勵電梯維護保養單位建立區域性電梯安全救援網絡,實現快速專業救援。

亮點六 提高公眾安全意識

增強公眾的自我保護能力,可以避免不必要發生的安全事故。《條例》第二十三條針對文明使用電梯作了六項行為規定,用以約束電梯乘客安全正確使用電梯。《條例》還規定採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提高電梯安全性能和管理水平,對學校、幼兒園、醫院、機場等公共聚集場所按照有關規定投保電梯安全責任保險,實現電梯運行實時監控、配備安全設備等,鼓勵住宅小區、辦公樓安裝的電梯配置電梯安全信息採集設備,有效增強事故預防能力,提高應急救援的及時性,保障電梯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