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觀音,來自印度,還是男的

2020-06-28     狐狸先森幾點鐘

原標題:美麗的觀音,來自印度,還是男的

01

在中國傳統信仰中,儒釋道一直占據著主角,而在那麼多神仙中,要論知名度,觀音菩薩敢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哪怕佛祖和玉皇大帝也沒觀音那麼受歡迎。

你可以想下自己和周邊的人,家裡要是供奉有神像,幾乎不會出現佛祖和玉皇大帝,大部分拜的是觀音菩薩。

觀音崇拜,已經不是一個宗教問題,而成了一個社會文化現象。

人們心中都有一種普遍共識,觀音是救苦救難的化身,對人間世界的痛苦充滿了同情和慈悲。

菩薩保佑你,甚至都不管你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可以像《西遊記》里的孫悟空,每當筋疲力盡、走投無路的時候,跑去祈求觀音菩薩的保佑。

好像在他(這裡沒寫錯,就是他,而不是她)那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永遠不會被拒絕。

觀音菩薩是代表了佛教救苦救難的大慈悲心,他普遍接受所有人的哀告和祈求,因此成為整個亞洲甚至世界範圍內最受歡迎的佛教神靈。

在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觀音菩薩也經歷了一個中國化的過程,逐漸變成了充滿中國色彩的女性形象,成為各種傳說中的主角。

那麼印度的男觀音,是怎麼中國化?又是怎麼變成女的呢?

02

我們知道,觀音是隨著印度佛教一起來到中國的。

如果我們往前回溯千年,會發現佛教經典中最初的觀音形象跟今天我們印象中的觀音非常不同。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如果你去觀音的故鄉印度,不管是塑像還是壁畫,觀音的臉上在笑容之外總還帶著幾縷鬍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男性神靈。

就是在中國,唐代以前的寺廟,觀音還都是以男性的面目出場的。

但是今天,人們似乎已經不記得觀音的本來面目了,觀音菩薩徹底變成了女性。

觀音菩薩本來的面目是什麼呢?

佛教依照拯救世人的根本目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這裡的「乘」你可以理解成運載的工具。

佛法就像船一樣,能夠拯救世人脫離苦海,到達清凈的彼岸世界。

小乘意味著這個船比較小,所以它追求的是個人的解脫和成佛,其修行的最高階段是阿羅漢。

而大乘佛教追求普度眾生,菩薩就是大乘佛教普遍信仰的對象。

菩薩不像阿羅漢那樣追求個人的解脫,而是發誓要救助一切眾生。

因此,在眾生成佛之前,雖然菩薩的修行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仍然選擇留在世間,親近世人。

只有等到天下所有的人,都脫離了苦海,修行成佛之後,菩薩才會放心的自己去成佛。

大乘佛教中有很多菩薩,比如我們熟悉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等等,分別代表不同的內容。

然而,其中最為廣大信眾接受,成為遍及全球的信仰的只有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的「觀音」這個詞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有時候又翻譯成觀世音,兩種翻譯的含義都是一樣的,意思是「觀世間音聲者」。

也就是說,觀音菩薩能夠時時刻刻傾聽到人世間所有向他祈求哀告的聲音。

這也符合佛教經典中觀音菩薩的形象。

在佛教中,觀音是充滿慈悲的救助者,任何人只要出聲向他求救,他都會立刻現身,把人從苦難中拯救出來。

甚至你不能生育了,去求觀音,觀音也能幫你。

你看,一個願意傾聽老百姓心聲並幫助完成願望的觀音菩薩,不火才怪呢。

也正因為如此,觀音成了老百姓最容易見到的神,他跟普通人建立信仰聯繫,不受任何限制。

03

上面提到了,觀音菩薩為了普渡眾生,留在世間,那麼為了便宜行事,觀音在民間有眾多化身。

在《法華經》里,觀音現身會隨著具體情況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面貌,這在佛經中被稱為「化身」。

《法華經》記載了觀音菩薩的「三十三種」化身。

這些化身裡面,有時觀音現身成僧人,有時則直接現身成女人。

西遊記里,觀音變成僧人給唐三藏送袈裟

比如著名的馬郎婦的故事,就是觀音菩薩最著名的女性化身之一。

據說在公元817年,也就是唐朝年間,陝西出現了一個非常美貌的賣魚的女子,很多年輕人都被她吸引想娶她為妻。

於是,賣魚女說,如果誰能夠在一夜之間記住《普門品》這部佛經,她就願意嫁給他。

到了第二天,有二十個人通過了考驗。

賣魚女又說,她只有一個人,不能同時嫁給二十個人,那麼誰能在一夜之間背誦《金剛經》,她就嫁給他。

結果,仍然有十個人符合標準。

最後再次提高了標準,要求追求者們在一夜之間背誦《法華經》,結果這次只有一個姓馬的青年符合了要求。

於是,賣魚女就答應嫁給他。

但是,在婚禮這天,美麗的賣魚女突然生病,而且婚禮一結束就去世了。

在她下葬之後,有位僧人來告訴鎮上的人,其實賣魚女就是觀音菩薩。

觀音化身美麗的女孩,不僅是要依靠這美麗來吸引人記誦佛經,更重要的,是要在婚禮之夜生病去世,讓世人理解到,這些美麗的外表,其實都是虛幻的,人生原本追求的種種目的,其實也像這場婚姻一樣,只不過是剎那間的一場夢而已。

如果大家看過TVB版的《西遊記》,應該會記得裡面有演繹這個故事。

觀音變出各種形象,都是為了宣揚佛法的方便。

所以,是男是女對於觀音來說,並不重要。

信仰觀音的佛教徒也不必執著。

但是,當觀音的這種特質,遇到中國文化傳統的時候,觀音可以化身成女性的這一部分,就被逐漸放大了。

04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中國自身的傳統中一直缺乏女性神靈的形象。

儒家傳統不用說了,不信鬼神,所以沒有能夠讓人祈求禱告、滿足願望的神靈。

而其他包括道教在內的各種信仰,幾乎都沒有女性神仙的角色。

這一點,我們只要回想一下《西遊記》大概就可以了解了。

《西遊記》里,除了那些面目不清,像群眾演員一樣的仙女和取經途中遭遇女妖怪,真正算得上女性神仙的大概就剩下王母娘娘和嫦娥了。

嫦娥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基本上也沒聽過有什麼法力,能夠滿足人的願望。

王母娘娘幾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唯一比較重要的女神。

王母娘娘的形象來自漢代出現的西王母的神話故事,據說居住在崑崙山,是上古神話中的掌管婚姻、保護婦女的女神。

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地方在供奉西王母。

但是,西王母的信仰雖然斷斷續續延續到現在,卻始終有著各種限制。

其中包括法力的限制。西王母掌管的事情有限,讓她在很多領域都沒辦法現身。

其次還有地域和階層的限制,使得她沒能成為遍及中國大地,歷久不衰的信仰對象。

在大部分人記憶里,就只記得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這些方面,觀音都截然不同。

觀音充滿慈悲,任何人只要出聲求救,他都會現身,完全不在乎求助者的出身、性別,甚至是求助者個人的道德品質。

這種完全不在意道德品質,普遍救助一切人的特點,對於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陌生的。

所以,觀音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嶄新的神靈,他的出現填補了中國宗教中的一處空白。

各個階層的信眾,因為觀音的一視同仁,對他充滿信任。

觀音之所以這麼快就能被中國人所接受,就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本土的神仙和他類似,他是一個特別新奇的神仙形象,對中國人充滿了吸引力。

又因為觀音本身可以化身成各種形象,能夠變成女性的觀音菩薩恰好填補了中國神仙家族中缺乏女性神靈的空白。

越是獨特的越容易讓人記住,填補空白的女性觀音菩薩,慢慢就變成了深入人心的形象。

一言蔽之,雖然觀音的化身有男有女,不過中國人只記住了女性的觀音,因為中國人需要女性的神靈。

05

要觀音是女性的觀點深入民心,還需要故事。

古今中外,故事都是最好傳播的載體。

《權力的遊戲》里,小惡魔就說了,誰的故事好,誰就能當國王。

說到觀音,就不得不說妙善公主的故事了。

相傳妙善公主是妙莊王的第三個女兒,自幼就喜歡佛教,天天讀經參禪。

到了結婚的年紀,妙善不願結婚。

妙莊王因此大發雷霆,把她囚禁起來做苦工,然後,又把她派往白雀寺接受更多的考驗。

沒想到妙善一心向佛,非常堅定,妙莊王一怒之下燒毀了白雀寺,殺了五百名尼姑,也以不孝的罪名處死了妙善。

後來,妙莊王身患重病,無藥可救。

這個時候,妙善變身成一個僧人告訴他,世間只有一種藥能夠救他,那就是要找到一個從來沒有發過怒的人,以這個人的雙手雙眼調製成藥。

這個僧人還告訴妙莊王應該去哪尋找這個人。

後來妙善就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雙手雙眼獻給了自己的父親派來的使臣。

妙莊王痊癒之後,帶領皇族浩浩蕩蕩去感謝自己的救命恩人。

到了那裡,立刻就認出了自己的女兒,頓時滿心懺悔,國王和所有的皇族當下就皈依了佛教。

此時,妙善公主現出了真身,她就是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

妙善的故事,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直到明清,才真正變得家喻戶曉,盡人皆知。

雖然故事裡沒說妙莊王是什麼時候的國王,但是,民間卻明確的記載了妙善公主的生日,是每年農曆的2月19日。

因此,這個日子就被當成是觀音菩薩的生日。

每到這一天,都是觀音的信徒們最重要的節日,他們會準備鮮花、蠟燭、茶水、鮮果,有些還會去往觀音的道場普陀山進香,隆重的紀念觀音的聖誕之日。

06

我們總結一下。

觀音菩薩是舶來品,來自印度,是個男的。

因為觀音菩薩的特點是傾聽所有人的心聲,並為其達成願望,所以觀音比其他菩薩更受中國老百姓歡迎。

而觀音為了普度眾生,化身不同身份到民間普法。其中就有賣魚女的故事。

因為中國傳統宗教缺乏女性神靈,觀音女性的化身正好填補這個空白。

中國老百姓逐漸就忘了觀音本來的面目,只記住其女性的化身。

加上妙善公主的故事傳遍民間,加深了民眾對觀音是女性的印象。

雖然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妙善公主的故事,但女性觀音的觀點已經深入民心。

想到觀音,腦海里就是那個美麗、善良、有求必應的菩薩。

觀音菩薩是中國文化和外來宗教最成功的結合品,佛祖都還在西方雷音寺呢,而觀音都搬來中國住了——中國的普陀山。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強大之處,包容、吸收、融合,最終為我所用。

西遊記里,佛教里的一眾菩薩和羅漢來參加蟠桃會,佛道兩家其樂融融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註:狐狸先森幾點鐘。
我們一起漲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2KI-nIBiuFnsJQVaX3s.html

















如何對待窮人

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