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大部分資料和故事儲備都來源於美國記者採訪整理再被中國相關工作者翻譯,偶爾會自己聽聽錄音的X道販子,這些年我搜集的段子裡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則並非是什麼喬丹勒布朗科比又翻過了幾個橋,穿了幾個山,也不是珍妮巴斯到底疑似和多少洛杉磯帥哥有過奇奇怪怪的關係,而是比爾西蒙斯筆下大衛-斯特恩的一個小故事。
故事的講述者參與了一個只有NBA高層官員和一些有名望的記者才能參與的晚宴,鈴鐺和餐車輪子在地面上滑動的嘎吱聲在客人的低聲交談里穿梭,所有的一切都顯示出商務精英式的美好。
然後,幾聲尖銳的曹尼瑪劃破了上流社會的泡泡,原來是我們的總裁大人正在用加特林級別的語速瘋狂傾瀉著帶帶大師兄級別的嘴臭,而罵人的起因是宴會的主辦者忘記上/記錯了他老人家最愛的食材。談笑風生的記者和官員全都表現得像是正在面對剛剛發現了全班39個人19對情侶,唯一一個單身狗還是自己兒子的班主任。
三分鐘後,斯特恩結束了自己的暴怒,冷漠的拂袖而去,然後換上了我們常常在選秀大會上見到的慈祥笑容出現在了稍後電視直播的採訪里,仿佛要把聖誕禮物塞進你今晚的襪子。
在大衛-斯特恩當權的年代,所有新聞工作者都清晰的知道這個老人絕對不能觸碰的紅線,如果他說閉嘴,那絕大多數還想在這行有飯碗的人都會表現的像是根本不知道他不想讓大多數人知道的事兒。
大衛-斯特恩是NBA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生意人、最大的獨裁者、強權象徵、在聯盟內部的威嚴是巔峰時期喬丹的平方。
這一切都非常合理,否則就不會有NBA。
一直以來,美國兩種有關於運動的媒體排名都非常滑稽而可笑,一種是《XX-XX年間最偉大的運動員》,根據美國的尿性,博爾特這類象徵著人類極限的偉大存在總會因為他領獎時沒有身披星條旗而處於一個十分不公正的位置,從而讓榜單顯得像一坨白費力氣的狗屎。
另一種是《XX-XX年間有關於運動最偉大的時刻》,我們可以在這類榜單里找到許多屬於籃球的席位:魔術師詹森在1987年總決賽第四場的小天勾,麥可-喬丹在鹽湖城萬餘觀眾注視下的懸崖勒馬中投,勒布朗髮際線平行籃筐並蓋掉伊戈達拉必進的上籃,或者是科懷-倫納德在底線投中了讓非洲獅群哭泣的絕殺。
這些鏡頭在排名里出現的越多越顯得評選邏輯荒誕不經,因為自丹尼-比拉松提出了24秒限時之後,沒有任何籃球領域的事情,比1984年斯特恩出任NBA總裁來得重要,連相提並論的資格都沒有。
1984的確是籃球史上最神奇也最重要的年份,我們理應記住它。
——這一年的前一年,史上最具統治力的十支球隊之一在季後賽完成了FO-FO-FO,ABA的扛把子終於拿下了NBA的最高獎項。
——這一年的後一年,NBA的兩大豪門在總決賽又一次相逢,湖人第一次戰勝凱爾特人,賈巴爾獲得自己最後一座FMVP,上個時代的巨星完全謝幕。
——這一年的六月,NBA歷史最偉大的一屆新秀進入聯盟,麥可喬丹和NBA全球化的浪潮展現了明星效應在體育領域的價值極限。
但這個聯盟遠比表面上的風平浪靜看起來要艱難的多,難題有三:
1.延時錄播。NBA在70年代做出最愚蠢的決策,就是在競標中因為CBS出價更高而終止了和ABC多年以來的合作。自尊心和好勝心都十分變態的ABC體育領域最高決策人魯恩-阿爾萊奇感到了極端的屈辱和背叛,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用盡一切資源(排片、宣傳)向大眾推銷橄欖球、二筆體育綜藝以擠壓NBA的生存空間。
這場博弈的結局以NBA被揍的滿臉是血而告終,他們的收視率狂降25%,甚至比不上《人類最強身體》這種一聽名字就很愚蠢的綜藝,民眾對他們熱情的流失讓NBA失去了直播資源而變成了一個延時錄像聯盟,只能在午夜頻道里苟延殘喘的重播J博士在昨天中午完成的拉杆。
2.工資帽和明星薪水。1964年波士頓全明星賽更衣室里由比爾-拉塞爾與蘭尼-威爾肯斯為球員爭奪應有利益的罷工對峙,終於在二十年後迎來了當時的他們也無法提前預料的連鎖惡果,明星的工資開始朝著畸形的方向膨脹。
斯賓塞-海伍德這樣沒有讀完大學就進入NBA的半大孩子成為了生意場上最好騙的籌碼,無數老闆對著這些年輕的全明星們溫言軟語也就罷了,球隊開始嘗試賄賂這些球員的經紀人,讓他們簽下一份看上去油水肥沃,但實際上一半金額要在你五十歲之後起效的合同,這最終進一步導致了價格注水。
而這個滑稽泡沫聯盟,甚至還沒有足夠成型的工資帽制度。
於是,聯盟變成了湖人和凱爾特人們等有限幾支球隊的遊戲,在這個年代,我們需要勒布朗-詹姆斯或者凱文-杜蘭特一次堵上自己職業生涯名聲的決定才能見識到超級球隊,而80年代初的豪強們,居然僅僅用正常限度的運作和自由球員加盟,就能讓魔術師、賈巴爾、沃西、庫珀、斯科特,以及伯德、麥克海爾、帕里什、DJ、安吉還有魏德曼在同一個球隊里打球。
3.嗑藥與種族歧視。不用我再過多解釋了,黑白對峙在70年代達到了一個讓人難堪的程度,無數觀眾老爺們開始因為「這個聯盟正在變黑」而放棄關注籃球這項運動。癮君子們像蕁麻疹一樣綻開在每一個沒有攝像頭的更衣室,給球隊文化帶去酒精、裸女、針管和藥片。
在那個年代,如果有一個普通球員突然爆發並在賽後被拉去做藥檢,那你有98%的機率得到這樣的證言——「先生,裡面一滴尿都沒有。」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小問題,比如如何才能讓籃球看著像精英階層也會鍾愛的運動而不是街頭混混鬥毆,如何永久的解決聯盟不要出現騎士老闆這樣的純種笨蛋。
想想現在西裝革履的聯盟球星,想想現在不要說直播甚至能養活一套自媒體行業的NBA文化鏈,想想現在對球星的飯圈式崇拜,如果刪除你對大衛-斯特恩的記憶然後給你出一道題:
「我們把80年代初的NBA稱為聯盟A,把如今剛過完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NBA稱為聯盟B,請問您要如入手,才能讓A轉換成B?」
停下你正打算去《哈利波特》里尋找咒語的念頭,後面發生的一切告訴我們,讀一讀大衛-斯特恩的人物傳記,就夠了。
那之後,就是斯特恩漫長影響力的開端。
1980年提出,逐步完善的工資帽制度和各項複雜到非從業人士都只能一知半解的CBA條款,以及各類球隊和經紀人/球員接觸的條框,確保了聯盟天賦的流動,小球市的競爭力底線,老球迷們應該都有所知覺——愈靠近現代,連冠愈難。
著裝令限定,讓所有乍一看有點粗蠻的大孩子們都有了高端商務范兒(找精英階層的共鳴,讓球員偶像化);禁藥制措和嚴厲懲罰,試圖根除癮君子們(強權鐵腕);逐步加強裁判權威,禁止賽場上見血(當然有魔術師事件推動的因素);清掃鬥毆的不安定比賽成分——讓NBA更規矩,更周正,更流水線,有精英質感。
全球商業化浪潮里,他掌總搭了夢一,讓史上最偉大瑰麗的籃球天賦參與了世界巡演,啟迪了一代國際化球員的成長;他搗鼓著伯德、魔術師、喬丹、科比、勒布朗一代代巨星們遠赴重洋,去世界各地打季前賽表演,就此成了傳統;還恰好遇上了選秀大會掉落的橙色裝備喬丹,一手打造成了NBA乃至整個運動史以來屈指可數的成功商品——球星的偶像化,品牌化,推廣範圍。
在他手下,NBA推了三秒區,給巨人們套上拷鏈;設立handcheck,就此催生了高位擋拆,催生了射手群,拉空了禁區,一套連鎖反應褒貶不一,但我們都得承認,你最多說如今的風浪過了頭,但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後衛們變向突破,的確比禁區肉夾饃好看。
至於流傳了幾十年的,斯特恩遠赴中國,來見電視台官老爺送錄像帶還等了幾個小時的故事,基本是個球迷都耳熟能詳了。
現在,您再回到幾段之前,看看80年代初NBA的現狀、問題,再看看斯特恩給出的解法,行為方案,以及最終決策,是不是樁樁件件都像倒推一樣精確,再想想這過程中露出來的執行力——一個公司的最高決策者做到這個水平,是什麼概念?
我們都說,商場如戰場瞬息萬變,但他立過的規矩,大多都成了NBA的天頂,現在還懸在這個養活了無數人的聯盟之上;他做過的決策,跨越了三十年的時代,依然有效,導致後面某些人新官上任的火把,看著都像畫蛇添足。
大商人。
籃球史上(NBA對籃球的意義不用說)的英雄人物。
決策大師。
強權者。
上一刻爆粗三分鐘下一秒就能變成聖誕老人。
大梟雄。
他來之前,NBA是街頭巷尾的路邊攤小吃店,未必不能入口,也能讓部分人痴迷,但不能成規模,上檯面,做不出流水線;他接手之後,就成了上了星的米其林,有了食譜、鹽巴用量、火候溫度、一套工業化流程,能從老師傅傳到小廚子的工業化體系。
他把NBA從一個二維黑白的照片,變成了立體彩色的話劇,而現在,這個可敬、可怕的老人,變成了黑白色的了。
只是不知道,屬於NBA的輝煌年代,是不是也一道被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