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球星們無可避免的中年危機

2019-12-31   安可的五維口袋

​有一個給我留下過很深刻印象的問題,如果排除掉那些有關於人身安全、先天性疾病、重大事故和戰火一類尋常人的人生軌跡中不太能遇到的東西之後,生活中壓力最大的群體是什麼?


有人回答說是高考、有人回答說是大學畢業找工作失敗又沒考上研、但獲得最高贊同的一條答案大概是這樣的:


當你上背著每個月的房貸還要為父母可能的疾病存錢,下邊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拿出四分之一的工資報輔導班,每天擔心著自己現在這個身體千萬不能病倒,還要記得第二天早起去搖入學號。擠完人群後來到公司可能要因為工作上的事挨年齡比你小的人一頓申斥,因為家庭負擔和年齡問題,你早就失去了討價還價或者另起爐灶的資本。


在一個遍地是雞湯的年代裡,有一段試圖引起情感共鳴的話不是出自於矯情而是取材於真實事件已經是一件難得可貴的事情,以致於我也不敢用太戲謔的語氣,中年危機嘛。這種情景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最膈應人的事是每一秒生活都在提醒你現狀的無力,而你也真的無能為力。


NBA當然也有這樣的中年危機。



科比-布萊恩特職業生涯的至暗時刻是什麼時候?這個問題或許有很多選項,但一定有一個時刻,能夠壓過在鹽湖城作為一個愣頭青連續三記三不沾;能夠壓過04年的官司風波和隨後05年鯊魚遠走邁阿密MVP第二,自己在湖人遭遇傷病無緣季後賽,一邊聽鯊魚的冷嘲熱諷一邊要在暢銷書榜單里逐字逐句的讀著禪師《最後一季》的悲涼;2008年第六場的屠殺以及2013年跟腱斷裂的半轉身突破都不會在這個名單里。


最後的答案一定是一個二選一,一邊是2011年作為衛冕冠軍被獨行俠橫掃,而科比和自己的球迷都一度相信他們會成為史上第一個逆轉0-3的傳奇。但這個以及足夠難堪的選項還是會以微弱的劣勢輸給2012年的絕望程度:


2011年科比一直帶傷、連續冠軍和三年總決賽之旅的懈怠都是湖人一夜之間失去靈魂的理由、對手是平輩的德克-諾維斯基,但2012年不是,他們背著衛冕冠軍被橫掃的恥辱、有著「必須得證明自己」的BUFF作為預設前提,科比有著比去年更好的身體狀態,但他們還是輸了。


最重要的是,雷霆三少和科比之間隔著兩代NBA主力群體的年齡代差,當你看到科比整個系列賽已經完全無法在高位用第一步晃開出手空間或者突破籃下,只能反覆著用腳步和投籃技藝在低位一球一球對著塞弗羅沙賭博,最終整個系列賽31分51%真實命中率,而對面的三少用62%、55%、56%的TS合砍68.4分時,這不只是一個系列賽的勝負,而是關於一年前就已經初露端倪但人們還不敢或者說不願意承認的兩個事實:


科比再也不是那個科比了;泛96一代在競技層面上已經徹底死了,NBA正在更新疊代。




在很多年前我還沒有開始寫有關籃球的文章時,我一直很好奇該如何描述球星的老去,是該去具體觀察蒂姆鄧肯又白了幾根不太多的頭髮,是去偷偷觀察艾弗森已經無法甩開人的橫移,還是從EXCEL里繪製出一條無可辯駁的下滑曲線,但後來我發現都不是:


2002年的12月13日奇才客場挑戰籃網,那場比賽前他們9勝12負,而麥可喬丹20投5中。但喬丹做錯了什麼嗎?沒有。


他還是像在公牛時一樣試著給夸梅布朗做球,在前三節試著用無球跑動不占球權的融入進攻,放任斯塔克豪斯單打,然後在第四節和比賽的關鍵節點要球單打,試圖接管比賽。這就是他做了十幾年並且為他拿下六冠的打球方式,標準的超級明星思路,區別只有一個,他不再能投中了。


球星下滑的最顯著痕跡源於無法再接管的第四節、源於遭到挑釁後不能再憤怒的劈開對手防線完成一記隔扣或者頂人跳投、源於在講究輩分的NBA里,面對必須得「給點教訓」的年輕一代再也沒辦法統治。即使數據還沒有開始那麼明顯的下滑、即使他還是能在三個人面前拉杆、即使他依然能在快攻中完成一記疑似平框的戰斧劈扣,但這些東西永遠敏感到無法掩飾。



勒布朗確實正在高速老去,不用說等著季後賽吧,因為以往的他在常規賽也不會這樣。當最高時速150邁的車子為了保養輪胎和不讓發動機過熱只能在日常跑出100邁的時速,這本身就是一種殘酷的宣告。


貝弗利挑釁他的樣子就像比爾蘭比爾把嘴巴貼在卡里姆的耳邊,而我已經不記得上次勒布朗在同一個賽季的連續兩次交手中被同位置球員在場面和數據上一起壓制是什麼時候。勒布朗不常輸「焦點戰」和「證明之戰」,在所有必須要拿下的場次,2012年他用最兇狠的力度掌摑了所有不看好他的評論,16-18年他在小球時代里不斷逼近自己進攻端數據的極限,並在眼睛受傷前留下了職業生涯季後賽的第三次萬神殿演出(09、12、18)。


我們很謹慎的評判他的老去,畢竟他有著高度的自律,現代體育科學和醫療設施的保養能力更是延緩了他運動能力的正常退化,喬治-卡爾在1998年的春天小心翼翼的發布了「鯊魚才是聯盟第一人的言論」,我們在2016年常規賽也說庫里已經取代了他,在2017年總決賽結束後認為杜蘭特已經是聯盟最強球員,而他每次都做出了足夠體面的回應。然後把時光撥向現在:


上賽季因為傷病沒進季後賽的大背景、職業生涯一直以來關於西強東弱的指責、正在處於連敗中的球隊、同位置年輕一代的巨星、同城德比、聖誕大戰、揭幕戰剛剛輸過、夏天自由市場的恩怨在比賽前有意無意的被媒體再次翻出來拱火——在賽前我認為勒布朗起碼能用極高的效率砍下一個30+的大三元,是的,從籃球分析的角度我從不提倡為一場常規賽賦予太多的意義,但從巨星個體的角度上來說,你不能不多愁善感的認為這可能是一次微妙而決絕的轉折,帶著我們熟悉的巨星一去不返。


我最後只想聲明兩件事:


——也只有經受了這些,才能熬出來33000+9000+9000這樣需要時間才能積累的偉大。


如果你也站在一個競爭性的行業尖端,如果你已經完全實現了財務自由且已經有了相當的名望,你是會在最巔峰時急流勇退,還是會接著在這個行業待下去,去感受自己的力不從心和慢慢的被晚輩超越,我自己的答案讓我意識到,這些能堅持下去的巨星,都是值得尊重的。


喬丹可以選擇不第二次復出,科比也可以在14年嘗試失敗後就宣布離去,當勒布朗的合同結束的時候他已經37了,那時候再遇到字母哥東契奇蔡恩們的場面會比這更加難看,但這未必不是一種新奇有趣的體驗。


——當原本150邁但現在大多數時候只能保持100邁行駛的汽車,突然被拉到一個必須讓他跑出150邁的賽道上,其結果很簡單,要麼在萬眾矚目下散架,從此人們會徹底把你隔離出「150邁」領域的討論;要麼就變成98年第六場45分的喬丹,在爆胎的邊緣讓我們看到更深一層的偉大,這就是我們在今年季後賽需要期待的事。



當然了,中年危機反映在NBA里的方式不止一種。勒布朗的35歲是我們按照現實年齡帶入的一種,還有一種,按照NBA的生涯壽命算,超級巨星的職業中年應該在27-32歲之間。


大部分球員的人生只有兩度真正意義上的巔峰:一次發生在25-27歲,逐漸適應了比賽、規則、和球隊相處有了默契,運動能力和體能依然停留在在最佳狀態;一次在30歲前後,運動能力只有上一個自己90%的那麼好,而浸潤聯盟十年左右讓巨星對比賽的理解、掌控力以及技藝都比年輕時期的自己更好。



所有在這個年齡段還沒有做出成績的巨星都感到了切實的焦慮,賈巴爾選擇了在28歲那年和雄鹿老闆共進晚餐然後提出交易請求;科比在29歲那年以差點去了公牛為威脅提前得到了大加索爾;麥可喬丹在自己28歲的時候在停車場問活塞總經理「我們能贏你們一次嗎先生」;勒布朗在剛剛邁入這個時間段的時候去了南海岸;而杜蘭特冒天下之大不韙去了金州。


那麼,武藏的選擇呢 ?


說句實在話,我看不到那支球隊在鋒線一年比一年老化而射手質量一年比一年倒退,選秀權也不夠充足的情況下依然能在未來3年上下的期限里保有頂級競爭力的可能,而武藏已經30歲了,剛剛奉獻一個宇宙級的進攻賽季而今年疑似又要用更高的強度復刻一次。


那冠軍呢?


我們很早以前就通曉了這個世界評價不由事實決定只由結果決定的事實,媒體為喬丹在1990年強行找出的理由是不信任隊友而忽略了10-1的皮蓬,論壇為勒布朗在2018年翻出的秘密是過分大包大攬和不打無球。我們現在知道凱文加內特在森林狼時期的隊友不佳,那是因為2008年他贏了,一旦剝去2008年那座冠軍,即使事實一樣,但悠悠眾口都會覺得他是一個不能帶動隊友的純刷子。


傳球、高得分、球隊陣容一般這相同的三件事能被解釋出六個版本:



如果你獲得過冠軍,日後人們審視你時這三點就是合理、無解和管理層不力;如果你沒獲得過冠軍,這三點就會變成甩鍋、獨夫和不能讓隊友變得更好。



我很好奇武藏的選擇,也很好奇在職業生涯結束後我們回顧他時所聽到的風評,在這場盛大的中年危機面前,所有人的苦惱,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