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科技獎頒發給「牛皮癬」中醫研究者

2020-04-06     金華佗中醫

近日,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了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的通報,其中榮膺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里便有關於中醫研究的項目,是由廣東省中藥局推薦的,盧傳堅教授等人研發的《銀屑病「病證方效靶」內涵闡釋及「病證結合」診療體系創建與應用》。


此獎的頒發,給中醫學領域科技研究起了很大的鼓舞,給從事中醫事業的的研究人員很大的研究動力,中醫也可以「科學」地有向前發展。



什麼是牛皮癬?

本文我們主要談談獲獎主題,銀屑病。銀屑病在中醫臨床來講算是一種「難磕」的疾病,在民間被稱為:牛皮癬。本病病程較長,病情易反覆,纏綿難愈,給患者的身心健康也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銀屑病,西方醫學定義為,它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其發生髮展與免疫功能失調、血管損傷、信號轉導通路紊亂及銀屑病相關基因表達失衡密切相關。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中醫皮膚性病學》。本病的發病原因病主要由於素體熱盛,復因外感六淫邪毒,或過食辛發酒酪,或七情內傷等因素使內外合邪,內不得疏泄,外不能透達,化火生熱,熱壅血絡,怫鬱肌膚而成。


主要的辨證論治規律是「辨血為主,從血論」,血熱證、血燥證和血瘀證是基本證型,在此基礎上可加用其他多種辨證方法,以反映本病的複雜情況。如外感因素明顯可兼用六淫辨證,辨為夾熱毒、夾濕熱、夾風寒、夾風熱等; 臟腑失調明顯,可兼用臟腑辨證,辨為兼肝鬱、肝火旺盛、脾虛等。


常見治法,研究者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對當代醫家治療銀屑病的醫案發現高頻治法頭四項是清熱、涼血、解毒、活血;較次的有祛風、養血、化瘀、潤燥、滋陰、止癢等;


最後的有散寒、溫陽、利濕、祛濕、疏肝、健脾等,而高頻使用的15種中藥依次為生地黃、甘草、白鮮皮、當歸、牡丹皮、土茯苓、赤芍、紫草、丹參、金銀花、黃芩、連翹、地膚子、防風、雞血藤。



診療體系的研發對中醫藥的影響


近年來,銀屑病發病機制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中醫研究而言,根據知網的查詢,數據挖掘等現代研究技術也慢慢用於該病關於中醫藥相關的研究。


銀屑病作為一種專業性較強的病種,只用專業的研究人員對該病的治療了解更深,診療系統的研發,有利於知識的分享,經驗的傳播,其他非銀屑病研究者可以更方便更體系更全面地學習到銀屑病的中醫治療,當然這只是其中一點,還有利於銀屑病科研的發展,使得該疾病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


單種疾病的病症診療體系的研發會給其他中醫研究者有很大的啟發,相信不久的將來,這種診療體系如雨後春筍,不斷萌生。中醫的研究將是不一樣的局面。在現在電子處方全覆蓋的情況下,更有利於開展這種體系的研發,這些研究體系提供一個可量化的中醫臨床辨證論治方法,以期充分發揮中醫學自身方法論優勢,提升中醫辨證論治的水平和療效。


體系雖出,但在臨床實踐應用過程中或許還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進行質量控制之處,希望這些都可以得到糾正,以期待能幫助中醫更準確、全面、智能地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xVCUXEBfwtFQPkd4D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