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有下肢發涼、麻木、疼痛、行走受限等症狀時,切不可粗心大意。千萬不要誤認為這是「關節炎」「老寒腿」,甚至是年老體衰的正常現象。這很有可能是「腿梗」。
「腿梗」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嚴重血管外科疾病,其數量占血管外科病人的30%以上。臨床資料表明,「腿梗」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上升,6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約為15%,70歲以上約20%,男性發病率略高於女性。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就是人們常說的「腿梗」,與心梗、腦梗的發病原理相似。是由於動脈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動脈內膜增厚、管腔狹窄或閉塞,病變肢體血液供應不足,引起下肢間歇性跛行,皮膚溫度降低、疼痛,乃至發生潰瘍或壞死等臨床表現的慢性進展性疾病。
下肢發涼、麻木就是老寒腿?當心「腿梗」找上你!
「腿梗」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但也和其他因素有關,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大動脈炎、外傷、動脈栓塞等。
動脈硬化與人體自然衰老有關,目前60歲以上人群動脈硬化發生率已高達79.9%,且有年輕化的趨勢。
人們在30歲時,脂質斑塊便開始在動脈內壁上悄無聲息地沉積;沉積在動脈壁上的脂肪類物質相當於一種「異物」,動脈在其刺激下局部會產生炎症反應,這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是炎症反應並不能將脂質完全清除,經長年累月之後,脂質斑塊中心組織發生變性或鈣化,一旦破裂,局部膠原暴露在外,便會激活血小板與凝血過程,最終形成血栓。動脈管腔中出現血栓後,輕則使管腔狹窄,嚴重時完全堵塞。如果發生在下肢,「腿梗」便發生了。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些所謂的「富貴病」,不僅危及心臟和腦部的動脈血管,腿部動脈也會深受其害,容易導致「腿梗」的發生。據統計,病史超過10年的糖尿病患者幾乎都有下肢血管硬化狹窄病變。長期飲食中脂類、醇類過多,同時又缺乏合理的運動促進代謝,導致體內脂類醇類物質逐漸增多,摻雜在血液中,使毛細血管堵塞。最終會形成血栓,導致「腿梗」。
「腿梗」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只是偶爾感覺腿部發麻、發涼、酸脹或微痛,很多老年人並不放在心上。隨後,「腿梗」會出現典型的症狀「間歇性跛行」,步行一段距離後出現無其他原因的小腿無力、麻木、酸脹甚至疼痛,不得不被迫停止走路;站定休息幾分鐘後症狀消失,又能繼續行走一定距離,然後症狀再次出現。剛開始可能走300~500米,隨著下肢動脈硬化病變加重,跛行距離也會縮短,最後可發展到只能走50米、10餘米。
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正規的治療,病變會逐漸進展和加重,出現腿部皮膚蒼白,腿毛變少或消失,腿腳冰涼或兩腿溫度不一樣,下肢活動無力,肌肉萎縮,足趾發黑、壞死,劇烈疼痛難以忍受,夜不能眠,下肢不動也痛,這稱作靜息痛。最後下肢會出現嚴重缺血缺氧,導致肢體壞死以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下肢發涼、麻木就是老寒腿?當心「腿梗」找上你!
消除危險因素:
戒煙限酒是必須的,吸煙是破壞血管的「全能王」。長期吸煙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造成血管壁損傷、變厚,促進血管收縮,導致管腔狹窄,增加血流阻力,讓血流減慢,久之血管會出現硬化,狹窄。長期過量飲酒,尤其是高度白酒,可加重血管病變。
預防和控制「三高」:
平時要注重提高防病意識和防禦能力,防止罹患 「三高」。一旦患有「三高」要積極治療,有效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的指標等,以減少誘因。
保持正常體重:
注意飲食要清淡,應選擇食用低脂、低膽固醇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嚴禁暴飲暴食高脂肪、高熱量、高膽固醇食品,預防體重超標甚至肥胖。
堅持經常運動:
堅持多走路可防治下肢動脈硬化,適當運動可增加血液循環。如果運動量過少,多餘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會沉積在血管壁中,天長日久,慢慢地血管就會變得狹窄以至於完全堵塞。
生活要有規律:
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多吃富含鉀、碘、鉻的食物,如富含鉀的蘑菇、黃豆、綠豆、菠菜、紫菜、蓮子、莧菜等;含碘多的海魚、海參、海蝦、海帶、海菜等;含鉻較高的豆類、雞肉、貝類等,均有防治動脈硬化的作用。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愉快、舒暢的心情有助於促進體內血液循環運行暢通及改善新陳代謝,降低血壓和氧化作用。尤其是要防止情緒激動和壓力過大,當精神壓力增大時,腎上腺素分泌就會增加,會傷害到動脈血管內壁。
此外,注意腿部保暖,避免著涼,不要久站或久坐,經常活動下肢或把腿抬高,都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定期進行體檢,以防患於未然。
(文/張寶華 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眾號《家庭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