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原來這麼彪悍

2020-02-21     大鬍子說房

疫情席捲全國,靠什麼來抗擊疫情?


粵港澳大灣區告訴你:靠科技!


以科技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粵港澳大灣區雄厚的科創科研實力和製造業基礎,在這波抗擊疫情的戰役中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為抗疫提供了科技的力量。


全國首個測溫巡邏機器人就誕生在廣州黃埔,讓全國人民見識到,廣州的科研也並不遜色。


這款由高新興機器人公司研發的5G紅外熱成像測溫巡邏機器人,可一次性測量10個人的體溫,溫度誤差在0.5攝氏度,可以在紅外線5米以內快速測量體溫。


隨著各地大規模復工潮,高密度的人流讓排查人員面臨巨大壓力,難以快速高效地進行體溫異常和疑似患者篩查。


而這款機器人不僅提高了檢測和巡邏效率,可以藉助移動式紅外測溫篩查、循環播報提醒等功能,實現遠程可視化指揮。最大的優勢就是在當前疫情下,可以有效避免人與人的接觸。



深圳的雲天勵飛,也推出「口罩佩戴檢測」和「AI人體測溫」兩大疫情防控功能模塊產品,馳援防疫前線。目前已經在深圳、杭州、成都、東莞、濟南、貴陽等城市的大型商超、園區、社區、樓宇完成部署。


經過對近一周的使用,雲天勵飛口罩佩戴檢測的準確率超過了98.6%,屬業界領先水平。AI人體測溫系統結合領先的AI算法與熱成像測溫技術,體溫檢測精度最高可達±0.3℃。全程無需人工參與,真正實現了7*24小時持續無感測溫。



廣州極飛科技利用了自己研發生產的R80無人車和無人機空地聯合作業,進行全面立體無死角的防疫消殺。


相比傳統的人工,無人車和無人機消毒效率高,對於一些人力難以完成的大範圍消毒,用無人機和無人車相結合的方式,從地面、空中噴洒可以很迅速地完成防控消殺。而且,無人化的消毒方式,還可以避免人力消毒的感染風險。



位於廣州科學城的信息技術代表企業海格通信,研發了海格北鬥智慧防疫定位服務系統,不僅可以實時查看人員位置信息,還可以通過海格通信防疫定位手環「SOS」一鍵報警。


手環提供車輛、人員的精準定位、軌跡跟蹤,掌握監控人員的實時情況。一旦發生越界,系統就會發出警報,並自動向防疫管理人員手機發送簡訊,協助防疫管理人員及時發現異常,並與相關人員通信,避免隔離人員進入高風險防疫場所。



廣州還推出了5G+AI送餐機器人目前已在廣州市內部分隔離酒店投入運營。該機器人代替人工,為隔離人群提供全自主「免接觸式」餐飲、日用品、藥品等必需品的服務,只要輸入房間號,就能將物品精準送達,不需要任何人操作。有效降低人員接觸頻次的同時,提升工作效率,有效減少一次性防護物資消耗。



在新冠肺炎上也有多項相關科研成果在全國得到應用。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研發的院內製劑「肺炎1號方」,截止到2月17日17時,治療確診病人221例,服藥超過6天的病人(121例患者)中已有62人治癒出院。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總體臨床症狀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達到94%。


服藥6天後,約84%體溫異常患者的體溫恢復正常,約71%咳嗽症狀患者、69%咽痛症狀患者、79%乏力症狀患者、64%納差症狀患者相應症狀好轉,約74%患者的胸部CT好轉。


研發出來的藥,第一時間就支援重災區。第一批生產的8萬袋中,直接向湖北省人民醫院等10家湖北省醫院和1家浙江省醫院捐贈2萬餘袋。



而深圳華大基因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是首批正式獲准上市的抗擊冠狀病毒疫情的檢測產品之一。目前,廣東省有7個檢測試劑產品已進入國家藥監局第二批應急審批通道,其中包括5個30分鐘以內快速檢測試劑產品,一旦獲批,就可以立即量產並投入臨床應用。


廣東在病毒研究上也作出巨大貢獻。


1月27日,廣東的科研工作者就確診患者的肺泡灌血液中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株,2月1日在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出病毒核酸陽性。


2月11日,鍾南山院士團隊從確診患者的糞便中分離出活的新型冠狀病毒。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發,取得階段性進展。


腺病毒載體疫苗方面,2月15日獲得重組腺病毒載體候選疫苗株,預計將於2月28日前開展動物實驗。


mRNA疫苗方面,2月4日在細胞水平證實蛋白表達成功,動物實驗證實mRNA疫苗誘導小鼠產生高水平抗體,目前正在進行中和實驗評價中和抗體情況。


重組蛋白疫苗方面, 2月5日完成了攜帶S蛋白基因的穿梭載體。


科研科創的厚積薄發


大灣區在抗疫戰中傑出的表現,離不開它堅實的製造業基礎和雄厚的科研科創實力。


廣東是全國的製造業重心,華為、富士康、廣汽、美的、格力、比亞迪、TCL、中興等一大批龍頭製造業企業紮根於廣東。尤其是在通信、智慧型手機、家電這三大行業中,廣東省幾乎占據了全國約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而擁有深圳、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等製造業大市的大灣區,則是廣東製造業的重心。


大灣區抗擊疫情的科技硬實力,是廣東不斷投入科技創新的厚積薄發。


2019年,廣東對量子通訊、晶片、5G、人工智慧、新材料等九個重點領域重點布局,投入研發超2800億元,占GDP比重超2.8%,處於國際一流水平,占全省財政收入的22.1%,區域創新綜合能力保持全國第一。


實際上從2016年起,廣東就一直是全國最捨得在科研上「燒錢」的省份。僅一個華為在研發上投入的費用,2018 年就高達 1015 億元,超過25 個省份。



作為製造業大省,2019年廣東先進位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6.3%和32%。


2019年,廣東有高新技術企業累計超5萬家。2018年全國各省份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排名,廣東省占據第一位。


廣東的高新技術企業又大部分集中在大灣區內。粵港澳大灣區有超過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0萬從事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疫情之下,廣東省也在不遺餘力地支持科技企業。


2月14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廳辦公室發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於強化科技攻關實施科技惠企行動支撐疫情防控的若干措施》。從五方面提出17條措施,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要強化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持,支持科技企業渡過難關。


如提高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新創業公司的支持比例,珠三角地區由30%提高到 40%;支持全省高新區、國有科技企業孵化載體、大學科技園、農業科技園對在孵科技企業免收一個月租金,減半收取二個月租金。



同樣在2月14日,廣州市科技局印發《關於全力支持科技企業抗疫情渡難關穩發展的若干措施》,通過大手筆支持科研攻關、大幅度降費減負等舉措,也在幫助科技企業渡難關、穩發展。


科研創新已經成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要不斷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必須圍繞科研創新這個核心。



相比東京、紐約、舊金山這世界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過去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差距是最大的。


粵港澳大灣區要瞄準世界第四大灣區,大灣區的科創水平必須站上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前沿,才能搶占創新先機,開拓產業新賽道,從而實現彎道超車,追趕上三大灣區。


在這場不見硝煙的抗疫戰爭中,大灣區已經充分展示了它的科研科創風采。相信粵港澳大灣區離成為一個綜合性世界級的科技創新中心已經不遠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uLSe3AB3uTiws8KUk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