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談論一個城市強不強,更多只是看這個城市的經濟強不強,在全國排在第幾位;人均收入高不高,能不能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教育質量如何,能不能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
經過這一次疫情,相信大家對一個城市的競爭力會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一個城市,僅僅看經濟、就業數據是不夠的。在發生類似此次疫情這種災難之下,這個城市的醫療資源是否能更讓你保命?在日常的生活發展,尤其是重大危機事件發生時,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是否能讓老百姓感到公平和安全?
評判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可以綜合看這4點,簡單稱之為城市競爭力的4大護法金剛。分別是:經濟水平、教育質量、醫療條件、法治文明。如果用通俗的話來形容就是:生存與發展,認知與未來、保命和救命、公平和安全。
首先第一個,我們來聊聊一個城市的就業水平,就是所有人在這個城市生存與發展的情況。
一個城市的就業水平,與之最相關的就是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經濟越強,所能創造出來的就業崗位、薪資收入往往也是最多的。
我們來看下2019年最新出爐的中國經濟20強城市。
前四名依然沒變,上北深廣。但是,第四名的廣州和第三名的深圳差距拉大,由18年的1691億元差距擴大至3298.49億元。
於此同時,第五名的重慶和第四位的廣州,只相差23億,廣州第四名寶座岌岌可危。
此次疫情重創地武漢,在19年取得不錯的成績,超越了成都,上升兩位至第七位。
前20名榜單中有兩個 顯眼的「另類「城市,天津和青島,GDP不升反降。兩個城市由於經濟普查,GDP縮水,呈現負增長。尤其是天津,GDP1年縮水4700億,由18年的188809億大降為14104億,排名從第六降到第十位。
同時,濟南跌出20位,福州進入20位。
從南北方的角度看,南強北弱的格局越來越明顯,北方衰落的趨勢在持續。前20名榜單中,只有4個北方城市,北京、天津、青島和鄭州。其中,還有兩個GDP在降。
再來看一個城市的教育水平。一個城市的教育水平,可以分為兩個體系,分別是中小學教育體系和大學教育體系,我們來看下這些資源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分布。
中小學教育資源決定了一個城市孩子的啟蒙和修養的基礎,是家長們讓自己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最關鍵資源。
關於各城市中小學教育實力對比,我們可以參考國內知名教育智庫「校長會」發布的「2018年中國最具影響力中小學百強榜」。
從18百強小學的榜單中可以看到,北上廣深占了大多數。剩下的都是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在百強小學中無一上榜。很明顯,好的教育資源已經一二線城市中形成了壟斷。
大學教育資源,是一個城市的人才造血能力體現,也是很多科研成果誕生的搖籃。
全國高校數量排前二十是這些城市,都是清一色的省會或直轄市。而本科院校數量排前十的,分別是:北京、武漢、西安、上海、廣州、南京、天津、瀋陽、杭州-成都、重慶。大部分都是國家中心級城市。
所以,為什麼我一直建議三四線城市朋友如果是投資,一定要買一二城市房子,先不說保值升值。就從這些高校分布來看,未來你的孩子一定都會離開三四線,去到這些城市讀大學!
這次疫情,不得不讓大家關注到一個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醫療水平。平時小病在哪看都差不多,但是一到大病或者出現此次疫情這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可是保命的事情。
看一個城市的醫療水平和資源如何,不能只看醫院數量和床位數量,而關鍵是要看醫療水平如何。醫療水平的判斷,最核心是看一個城市頂尖的醫院數量。
我們可以通過兩個維度來看,一個高水平醫院的靜態數量,那就看一個城市的三甲醫院有多少;另一個是城市之間高水平醫院的動態排名對比,可以看全國百強醫院的城市分布情況來作為判斷。
三甲醫院作為醫院體系的最高級別,它的數量多少大機率就決定了這個城市的醫療水平和資源。
從上圖很明顯可以看出,擁有至少10家三甲醫院數量的城市,除了大連、廈門和深圳是各自的省內老二之外,其他都是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很遺憾,深圳的經濟能排全國第3,但是三甲醫院數卻排在第26,相比之下很不匹配。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此次疫情發源地武漢,其三甲醫院數有36家,全國排名第10,屬於靠前的城市。再結合其他多份城市醫療資源的綜合研究文件,武漢甚至能更靠前,排第5、6。
所以,儘管醫療資源相對發達的武漢,疫情之下呈現的依然是醫療矛盾重重,而如果發生在其他醫療資源更差的城市呢?
再來看百強醫院的各大城市分布情況。
從圖中可以看出幾點規律:
1、幾乎都是區域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北上廣依然是排在榜單之首,占了百強醫院近半的比例。經濟全國排名第3的深圳,無一家入圍。剩下的排在靠前的城市,都是傳統的一些強省會城市,比如有5所的全國百強醫院的西安、武漢、杭州、重慶和南京。
2、入圍百強的醫院都大部分都是重點高校附屬醫院。比如當前疫情下,支援武漢的王炸醫院,被網友稱之為北協和、東齊魯、南湘雅、西華西,都是當地一流大學的附屬醫院。所以,一個城市的大學教育質量水平,也和這個城市的醫療水平、科研水平息息相關。
另一個,就是我們今天要重點談談的法治文明,指的是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呈現,實際上就是這個城市最大的軟實力。過去,咱們老百姓不太關注和重視,而這一刻疫情之後,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
首先要提的肯定是武漢。為何病毒的來源地,華南海鮮市場的野生動物買賣常年管理不當?為何病毒發現後,武漢8位疫情吹哨人被定義為「造謠者「,針對其進行訓誡?而疫情發酵後,沒有做好第一時間的人員聚集管控,反而還牽頭組織盛辦了」萬人宴「?
還有包括山東壽光捐贈350噸蔬菜,作為山東人民的一片心意。它沒有直接發送給受災人群,而是被擺到貨架上進行半價,後面又調成正常價進行出售,而期間完全沒有人向捐贈人說明使用情況。
前幾天,武漢部分學校被徵用改造成臨時醫療點。學生們一番熱血沸騰的答應支持,但是後面卻發現學生的個人用品被粗暴的扔到滿地都是,各種物品被仍到堆積如山?
2月9號,一輛負責接收轉運30多位重症病人的公交車,全程無人管理跟進,司機對送往哪裡、和誰對接完全是一無所知,從晚上10點30折騰到凌晨1點。最後被環球網記者上報,因此事,武昌區區長被ZY約談……..
作為華中第一大城市,武漢在疫情下體現出的管理水平,可謂是令人堪憂。
一個城市的法治文明,不是高樓大廈建得有多高,不是柏油馬路修得有多寬敞。而是老百姓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安全感高不高,會不會被盡最大能力下的無差別對待。
而說到無差別對待,當下很多城市對復工潮的措施,就能很明顯的體現!
總結一句話就是:當下疫情,保你安全的是口罩,而保年能進城,卻是房產證。最近天復工潮,很多城市,人員進城都要求有房產證明。
蘇州崑山,在疫情下的措施,把人分為兩種:在當地有房產、在當地沒有房產
還有江蘇的揚州,無錫,浙江的杭州、金華,陝西漢中,對外來無房人員發出了最嚴回城禁令
在北京,一些小區需要業主簽署責任書之後,返城租客方可進入小區
類似對有房者和租房者進行區別對待的,在此次疫情下至少有10來個。作為外來打拚人員,你在這個城市有安全感嗎?
而廣東,則是在此次對待眾多外來人口政策中的一股清流。
省委書記在講話中強調:用心用情安排好來自重點疫情地區的群眾。所以,在疫情期間,幾乎沒有看到過廣東哪個城市出台政策,禁止租客返程,對有房和無房者做出區別。甚至在廣東珠海的一份文件中,對「租客「不稱之為」租客「,而是」住戶「,細膩到在用詞上也關注到外來人口的情緒。
此次疫情重大,各大城市所推出措施都是為了嚴控疫情,這能理解。
但是我們也要清晰的認識到,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和活力,很大程度就取決於一個城市的外來人口流入的多少。而對待外來人口的行為,就是一個城市的現代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體現。
外來人口在這個城市能否得到公平對待,能否獲得充分的安全感,也決定了這批外來人口未來是否會在此紮根,變成當地人口,在此娶妻生子,在此交糧納稅!這一點,深圳就做得特別好,來了就是深圳人,在深圳你很難感受到排外,也很難感受到有無深圳戶口的巨大差別。
如果要用分數或排名來看一個城市的法治文明情況的話,我們可以參考中國政法大學每年發布的《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
這份報告統計了100多個城市,涵蓋了政務公開、行政決策、行政執法、營商環境、問責監督、社會公眾滿意度調查等10項一級指標的打分,是體現一個城市管理水平和法治文明的很好參考。
我們看2018年最新報告,排前10名的城市分別是:深圳、青島、廣州、蘇州、杭州、上海、北京、南京、寧波、成都。
果不其然,深圳排第1。很巧的是,前20名也沒有看到武漢。
前10名的城市居民們,你能感受到你所在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法治文明相對還不錯嗎?
疫情襲來,不少人展現了對經濟的擔憂,也有不少人不斷在危機中尋找機遇。
有說中小企業直接關停,疫情重創2020經濟;但也有說經濟只是按下「暫停鍵」,期待疫情之後的反彈。
有說拋售潮和斷供潮會導致房價大跌,一蹶不振,但也有說後期會有政策刺激,基本面不變的情況,疫情或是低點。
到底,疫情對樓市、經濟的影響如何?疫情末期又是否為一個房地產市場的抄底機遇呢?
李老師春節公益直播課,為讀者們撥開迷霧,洞見真相!給大家一個2020樓市的清晰判斷與置業策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I2FQHABjYh_GJGVNFS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