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學太差降級到捧回諾貝爾獎,彭羅斯的非凡之路,有哪些無價特質值得學習?

2020-11-16     馮欣源自然養育之家

原標題:從數學太差降級到捧回諾貝爾獎,彭羅斯的非凡之路,有哪些無價特質值得學習?

作者 | Luna

編輯 | Travis

來源 | 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看點 2020年各項諾獎得主已經全部揭曉。外灘君注意到,其中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羅傑·彭羅斯,可謂是「非典型學霸」。雖然出生於學霸世家,但他卻曾因數學太差而被老師降級。 羅傑·彭羅斯是怎麼從一個「差生 晉級到諾獎得主的?他身上又有哪些我們孩子能學習的特質呢?快隨外灘君一起,解密 羅傑·彭羅斯的「諾獎密碼」。

瑞典時間10月6日,國內還處於國慶假期期間,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身著正裝,在鏡頭前宣布,將「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 羅傑·彭羅斯、賴因哈德·根策爾安德烈婭·蓋茲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們

羅傑·彭羅斯,1931年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是 英國數學物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哲學家,還是 牛津大學的榮譽退休數學教授(Emeritus Rouse Ball Professor),同時也是 牛津大學沃德姆書院(Wadham College)的 榮譽學者、牛津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

此次, 彭羅斯更是因為黑洞的理論研究而獲得諾獎,他用數學方法證明,黑洞確實可以形成。

羅傑·彭羅斯

而後兩位獲獎者則是觀測到了超大質量緻密天體,為黑洞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觀測結果。

對於更多人而言,羅傑·彭羅斯這個名字或許很陌生,但是一定見過下面這個奇怪的三角和走不完的樓梯。

這兩個在三維世界不可能存在的實體,其實都是彭羅斯的傑作。

而羅傑·彭羅斯不僅本人是學術界的巨擘,他身後還有一個聲名顯赫的學術、藝術家族。

他也曾和霍金搭檔工作,有人嘆息,「此次的諾貝爾獎也是對霍金的一種懷念」。

但令人意外的是,這個以數學方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大牛,在小學時卻在數學上顯得「愚笨」,甚至因為數學成績太差而遭到老師嫌棄。

曾經的數學「差生」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一位頂尖學者的?

在了解和梳理了彭羅斯的人生經歷後,外灘君發掘了出了幾個重要的因素: 環境薰陶、獨立思考、興趣與熱情、跨專業思維。

不論是在求學時,還是在研究中,這些品質都給彭羅斯帶來了極大的裨益,也啟發著教育路上的每個人。

家譜上都是名人

但家風和金湯匙一樣重要

講到羅傑·彭羅斯的家族,就不得不提他的父親—— 萊昂內爾·彭羅斯(Lionel Penrose),他是英國精神病學家、遺傳學家、數學家、西洋棋理論家。其令人矚目的成就之一是在優生學方面取得的成果。

二戰後,萊昂內爾成為英國醫學遺傳學方面的核心人物。他在倫敦大學學院高爾頓實驗室任職長達20年,因為不喜歡「優生學」這個涉及種族凈化的名字,他還將自己「優生學教授」的頭銜改為「人類遺傳學教授」。

1960年,萊昂內爾獲得 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此獎素有 「美國諾貝爾獎」的美稱,也是醫學最高榮譽之一,許多得主也曾獲得過諾獎。

1964年,萊昂內爾還獲得詹姆斯·斯彭斯獎章,這是英國皇家兒科和兒童健康學院的最高榮譽。

萊昂內爾·彭羅斯

萊昂內爾和妻子有四個孩子,羅傑·彭羅斯排行第二,他們兄妹四人,在父親所涉及的幾個領域裡潛心鑽研,個個都是自己領域裡的頂尖人物。

大哥 奧利弗·彭羅斯(Oliver Penrose)是知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曾在開放大學任職長達17年,後在赫瑞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擔任數學教授直到退休,至今仍然擁有榮譽教授的頭銜。

弟弟 喬納森·彭羅斯(Jonathan Penrose)則是英國西洋棋大師。4歲學會下棋,13歲就成為了英國青少年比賽冠軍;1958~1969年間拿了10次英國錦標賽冠軍,創下了記錄。

喬納森最著名的比賽,是在1960年西洋棋奧運會上,擊敗了當時的世界冠軍米哈伊爾·塔爾。喬納森的使用的戰術也被稱為「彭羅斯犧牲」。

此外,喬納森還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曾是大學講師。

妹妹雪莉婚後改了夫姓,現在名為 雪莉·霍奇森(Shirley Hodgson),是英國知名遺傳學家,2003年以來,一直在倫敦大學聖喬治學院任癌症遺傳學教授。

弟弟喬納森·彭羅斯

僅僅是父親和兄妹,羅傑·彭羅斯就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若是繼續探求,會發現他的叔叔們、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那一輩,也都是背景顯赫、成就矚目的人才。

叔叔和爺爺在藝術上頗有造詣,都是有名的畫家和藝術家;

外祖父是生理學家、生化學家,

外舅公是詩人、經濟學家……

法國思想大師 皮埃爾·布爾迪厄曾經提出了四種資本類型: 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符號資本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 安妮特·拉魯花費10年,追蹤了12個不同階層的美國家庭後發現: 決定孩子階層的,除了父母的資本,另一個就是家庭的「文化資本」。

安妮特·拉魯

羅傑·彭羅斯這樣的家族背景確實可遇而不可求,不過對普通家庭來說,依然可以通過豐富家庭文化資本,來促進孩子的成長。比如:

讓孩子多接觸書籍、圖畫等文化物品,多接觸、多閱讀;

還有培養孩子的軟技能,因為個人素養與意志品質都是文化資本的內涵。

小學時數學差

卻是因為喜歡獨立思考

很明顯,顯赫的家族背景為羅傑·彭羅斯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背景,加上他後來在數學和物理學上的成就,令人不禁好奇,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在童年時是不是就已經展現出過人的學科天賦。

但令人意外的是,羅傑·彭羅斯在小學時,數學成績並不好。他在採訪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小時候在學習上顯得非常遲鈍。

「我記得,當戰爭期間我在加拿大上學的時候,我十分遲鈍。你如果看我的數學試卷,我的分數不會很好,還曾經因為心算很差而被降到低年級。」

幸運的是,羅傑·彭羅斯遇到了一位很有洞察力的老師,他發現只要彭羅斯有足夠的時間,也能把試題做得相當好。於是,他做了個大膽的決定,准許彭羅斯考試不限時長,想做多久就做多久。

於是,原本一節課就該結束的考試,彭羅斯花了其他人兩倍甚至三倍的時間。而且,考試後緊接著就是遊戲時間,對一個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要抵擋住遊戲的快樂,一心一意地做題很不容易。

但彭羅斯依舊能專心地繼續自己的考試,一直堅持到完成試卷。最終,他得到了98分的高分,和平日那個「數學差生彭羅斯」簡直判若兩人。

再次回憶起這件事時,彭羅斯並未提到自己當時是否因為成績不好看,而感到焦慮或難受。

相反,他認為自己的「愚笨」是因為不擅長記憶,不願意死記硬背地照搬書上的東西。

「我想原因在於我不善於記憶東西,不管是在課桌旁或是別的什麼地方。 我總是試圖自己找到解答,這當然對在學校參加考試是沒什麼好處的。

但後來,這一點卻正好有了用處, 它讓我得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那些事情,而不是從書本或其他什麼地方直接學過來。

獨立思考這一品質,也讓彭羅斯在此後紛繁的學術研究中,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不僅能將不同專業的理論結合起來,還能在空白的領域中找到方向,並最終有所建樹。

彭羅斯

時光回到彭羅斯的研究生時代。

那時,他還是劍橋大學數學系的學生。在那個時代,大家都覺得在自己選定的研究領域深入下去,堅持下去就足夠了。不同院系之間,似乎有無形的牆將彼此分隔開來。

但彭羅斯卻完全不把這種規則放在心上,他依然選修了許多專業以外的課程,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接觸到了量子物理、宇宙學等方面的知識與理論。並且在此後,天才地將二者聯繫了起來。

要知道,在彭羅斯那個年代,宇宙學還是一片空白的領域,人們對宇宙還所知甚少。就連彭羅斯自己也說自己「有點思維跳躍了」。

再說後來與彭羅斯緣分不淺的黑洞。

在彭羅斯之前,天文界的主流觀點都認為黑洞很大機率不會真實存在。但彭羅斯卻用特別有新意的數學方法,一舉證明黑洞存在的可能性並不低。這才讓天文界開始認真地尋找黑洞。

黑洞(概念圖)

愛迪生曾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來的重要。」

彭羅斯的經歷也是如此,若是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或許會變成不可能。

興趣與熱情

引導學術之路

獨立思考能力,是彭羅斯在學術路上披荊斬棘的鋒利武器,但要持久地堅持下去,還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 彭羅斯的動力來源正是他對於學術的興趣與熱情。

在這個學術大家族裡,這種對於研究的持久興趣似乎也是「遺傳」的。

羅傑·彭羅斯回憶起自己的父親萊昂內爾時,印象最深的便是父親沒有工作與娛樂的界限。這不是說他的父親是個工作狂,而是說 父親經常運用自己的專業學識,將工作的一部分賦予到娛樂的事物上。

萊昂內爾有一間小棚屋,屋前有一個腳踏鋸。他就在這裡將木材切割組裝,親手為自己的孩子,甚至孫輩們製作拼圖和玩具這些小東西。

羅傑·彭羅斯提到,父親曾製作了12塊不同的木楔,然後給出組合規則,這讓孩子們可以用各種複雜的方式把這些木楔組合起來。

若沒有對於數學、物理等科學的熱情,絕無可能達到父親這樣的程度。

而父親對待工作和生活的這種態度,也深深地影響了羅傑·彭羅斯,他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也以興趣為選擇的基礎。

「對物理學家來說,我是數學家;對於數學家來說,我是物理學家。」對於自己跨專業的身份,彭羅斯這樣定義。

不過,其實在最開始,彭羅斯還堅定地選擇要學習和研究數學。當他還是劍橋數學系研究生時,就和宇宙學家 丹尼斯(Dennis W. Sciama)成為了好友,還從丹尼斯那裡學到了很多物理知識。

丹尼斯本人,是二戰後推動英國物理學發展的重要人物,而他指導的博士生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霍金。

對於彭羅斯,丹尼斯一直希望這個後輩兼朋友能夠對物理產生興趣,甚至希望他從數學專業改換到物理專業去。

面對好友的建議,彭羅斯並沒有立刻行動,因為他還被數學的吸引力深深地牽引著。用他自己的話說:還有很多知識他還沒有學,還有很多問題等待他去解決。

彭羅斯(右)與霍金

一直到1964年,丹尼斯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當時, 33歲的彭羅斯從美國返回到英國,成為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的准教授,也終於對物理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而他這一轉變,也將自己此前在數學領域積累的經驗帶入了物理界。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基普·S·索恩評價道:「羅傑·彭羅斯,革新了我們用來分析時空特性的數學工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正是因為對於科學懷有興趣與熱情,彭羅斯才能不斷前進。

彭羅斯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 智力活動必須由一種情感性質的力量所激發,一個人從來不想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

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想要孩子自發地、主動地學習,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從他們的興趣,或是激發起他們的學習動機。

皮亞傑認為:

教師只是兒童學習的促進者,要尊重兒童的學習願望,不能強加給學生;

教師的作用是間接的,教師不是直接把某種現成的知識轉交給兒童,而是介紹問題和對策,讓兒童自己主動地自發學習。

跨專業的思考

為學術研究帶來新的啟發

除了這些兢兢業業的品質,羅傑·彭羅斯還與藝術有不解之緣。 藝術與數學,不僅是感性和理性的交織,也為彭羅斯帶來了新的思路。

說到藝術,家學淵源這一條在羅傑·彭羅斯的這裡仍然適用。

爺爺詹姆斯 · 多伊爾 · 彭羅斯(J. Doyle Penrose)是一位愛爾蘭畫家,尤其擅長人物肖像畫。

叔叔羅蘭·彭羅斯(Roland Penrose)就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在超現實主義領域頗有名望,與畢卡索也是好友。

他生前收藏了許多畢卡索的作品,故居現在已經成為一所博物館。

父親 萊昂內爾·彭羅斯雖然沒有在藝術領域成為大家,但是也保留著作畫的習慣。

一戰期間,萊昂內爾在法國公誼救護隊( Friends』 Ambulance Unit)效力,期間他還用速寫的方式書寫自己的日記,記錄生活。

1918年萊昂內爾·彭羅斯日記中的急救火車畫像

此外,對羅傑·彭羅斯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藝術家,還有 荷蘭版畫家埃舍爾。埃爾舍雖然沒有接受過數學方面的系統教育,但他的畫作中體現出了許多對數學直觀的理解。

1954年,國際數學家大會在阿姆斯特丹舉行。期間,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展出了埃舍爾的作品。

在一眾數學家中,埃舍爾的畫作引起了羅傑·彭羅的注意。此前,彭羅斯從沒聽說過埃舍爾,但名為 《樓梯之屋》(House of Stairs)的畫作讓彭羅斯深受觸動。

或許是畫作中蜿蜒的樓梯,以及錯綜複雜的房間結構,激發了彭羅斯的興趣。在參觀完畫展之後,彭羅斯也躍躍欲試,想嘗試一些不可能的事。

最終,羅傑·彭羅斯和自己的父親一起合作,創作出了 「彭羅斯三角」「 彭羅斯樓梯」,探究了視覺錯覺上的一種特殊類型,並在1958年2月份的《英國心理學月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上發表論文。

相關論文

羅傑·彭羅斯和藝術的淵源並沒有到此為止。

在20世紀70年代,彭羅斯又發明了兩種瓷磚圖形,具有極高的實用美學價值,改變了裝潢藝術。

他從數學的角度,設計出了特別樣式的瓷磚,讓這些瓷磚能夠沒有縫隙地拼合在一起,同時還能組成不重複的拼貼組合,在視覺上具有很高的藝術感。

而他這項研究也無心插柳柳柳成蔭,給現代晶體學探討的「准晶體」提供了思路。2011年, 以色列科學家丹尼爾·舍特曼就因發現准晶體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特別樣式的瓷磚

隨著STEM教學興起,跨學科能力成為了教育中一股不可忽視的潮流。除了多多接觸不同媒介,彭羅斯的跨學科思考能力,更多地體現在他能夠找到不同領域和問題之間的共性,從而實現知識的遷移運用。

就像他的著名科普書籍 《皇帝新腦》一樣,在很多人看來,他用量子力學來解釋人腦的運作,是天馬行空和腦洞大開。

但他這個想法,實則起源於一堂他沒有聽懂的量子力學課。

「這個問題從此一直困擾著我,我也確實形成了這樣的想法: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還有巨大的缺口,具體來說是在量子力學中,而且有可能跟我們在意識和思考時發生的過程有一些關聯。」

芬蘭的 「基於現象的學習」正是跨學科學習的代表方法。它要求學生在數周的時間裡,來解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課題。

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多個學科的知識,還需要將知識運用於自己的課題;不僅有自我探究,還有小組合作。

比如:

學生在研究「可持續發展」時會用物理、化學、地理和統計的知識來研究全球變暖對於南極的影響;

「聯合國」這個話題,則涵蓋地理、 歷史、語言、宗教、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

要實現遷移學習,無疑要打破各個學科之間的隔閡,跳出用單一思維解決問題的習慣。 簡單來說,一需要有強大的知識基礎,二需要有創新的視角。

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既要有各學科的知識,也要積極與他人交流,開拓思路。

諾貝爾獎對於科學家們來說,並不是唯一的肯定,但羅傑·彭羅斯在89歲高齡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也算不上意外,他一生的積澱已經足以讓他在學術領域留下豐碑。

不是所有人都能獲得諾貝爾獎,教育也不是要把所有人都培養成科學家。但從這位優秀的科學家身上,外灘君仍然看到了許多值得學習的品質。

顯赫的家族或許讓他的起點比別人更高,但若沒有對科學的無窮熱情,沒有獨立思考帶來的堅持,沒有聯繫異同的跨學科思維,羅傑·彭羅斯也不會成為今天的他。

而這些品質,在不同的人身上,相信也能成就百態人生。

作者 | Luna

來源 | 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中國K12國際教育領先媒體,並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優質在線課程。

聲明 | 本文為轉載文章,已獲授權,如您希望轉載,請聯繫原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本人無意侵權,如您覺得有侵權行為,請速與我聯絡刪除。

頭像 | 唐小鴨,雁楓樺,擎石設計,版權為本公眾號所有,翻版必究。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論+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實踐+解答疑問

第三本:母乳闢謠+特殊寶寶

第四本:哺乳媽媽生病和用藥

第五本:母嬰安睡

第六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上)

第七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下)

第八本:育兒謠言-濫喂食水篇

第九本: 不一樣的快樂音樂早教

第十本:嬰幼兒怪現象-屎尿屁嗝脹氣篇

第十一本:史上最輕鬆愉悅高效的減肥法

紙質書、電子書

都已經上架開售哦!

非常感謝大家支持!

部分內容可在公眾號查閱

關鍵詞目錄在後台左下方

系列叢書已經寫好數百萬字

主要內容:

母乳喂養及母嬰睡眠

嬰幼兒護理(屎尿屁嗝、嬰兒怪現象、家庭護理操作)

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濫喂食水篇、礦物質篇)

輔食營養(輔食添加誤區、簡單易上手案例)

早教(嬰幼兒發育,反自閉症過度診治)

輕鬆帶二胎等諸多內容

涵蓋: 養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請期待!

不僅如此

欣源仍會像勤勞的小螞蟻

不斷學習、實踐

數年如一日為您製作

專業、精緻、全面、實用的育兒內容

爭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歲哦~^_^

鳴謝

夢朦(momo)繪製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實在太感動了

號外

寶寶樹、抖音、快手、知乎、視頻號

同時開通了哦!

視頻好懂,杜絕注水,只放 乾貨

搜索「馮欣源」可關注^_^

寶寶樹平台每周三早、每周六晚直播

可以提問,也可以學乾貨知識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lPt0nUBjdFTv4tA2j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