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西方世界:衰落與改革交織

2019-10-02   後宮地圖三千

本章讓我們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西方世界,這場戰爭的規模與死亡之眾令西方以前的漫長歷史中的所有戰爭相形見。「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在此前也許還是一種誇張,但到了這裡就成為不折不扣的事實了。在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硝煙瀰漫的戰場之前,我們來講一講大戰前夕的歐洲諸強國及美國,看看它們的狀態,想想為什麼會有這場如此慘烈的戰爭?

今不如昔的帝國

前面我們講了英國的許多變革,如選舉制度、文官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等方面的變革,英國在這一系列和平的變革中得益良多,然而英國的經濟卻日漸衰落了。

當然這衰落指的不是英國的經濟規模真的一天天縮水了,而是相對那些飛速發展的國家,如美國和德國,英國的經濟漸漸落後了。例如在1870年的時候,英國的工業產值還遠遠超過德國與美國,可到了1910年時,它已經落後於德國,不到美國的一半了。

這是有原因的。英國是老牌工業國、工業革命的發祥地,大部分工廠是工業革命之初建立的,大量機器設備幾十年上百年之後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而這時生產技術已經再次大踏步前進了,那些後起之秀,像美國、德國,一開始就採用了新技術,因此它們倒先進了。後來歐洲諸國又紛紛用高關稅來限制進口,保護本國的工業,英國對此也沒有辦法。這時已經同拿破崙進行大陸封鎖時不同了,那時英國的產品其他國家不能不要,因為它們自己不能生產,現在好了,英國能產的它們也能產,當然用不著進口英國貨了。如此,幾乎全靠外貿發展經濟的英國的日子自然一天糟過一天了。

這並不是說英國人沒錢花,相反,雖然這時英國的外貿連連逆差,但英國已經積累了巨額的資本,這些資本都投到了國外,每年能給英國帶來滾滾利潤,那廣大的殖民地每年也能給英國送來數不清的錢,使英國人仍然是「別的沒有,有的是錢」。甚至出現了大批社會寄生蟲,他們被稱做「食利階層」,就是說一年到尾什麼活也不幹,全靠投資帶來的利潤過好日子,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的大勢。

令人感慨的衰落

在前邊的記述中大家可以看到,從1789年大革命以降,近一百年來法國幾乎成了戰爭的大本營、革命的專業戶——戰爭與革命是一對孿生兄弟。在這些如火如茶的戰爭與革命之中,法蘭西人飽享過勝利的喜悅,也嘗盡了失敗的痛苦,他們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將永遠感動後來的人們。此後的法蘭西,似乎終於累了,在滿目瘡痍的國土上躺下來。經過一百年的戰鬥,犧牲了數以萬計的人民,他們得到了什麼?法蘭西的國土甚至比大革命之前還要小,自古屬於它的領土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孩等子們正被迫扔下他們優美的法語,學說德國人的話。法蘭西真的累了,它不再像從前那樣熱衷於搞革命與戰爭,直到1914年,法蘭西人被函迫奮起抵抗妄圖要消滅自己的德國人。

下面我們就來簡短地談談這平靜的幾十年吧。經濟上,它被美國和德國超過,由世界第二成為第四。原因相當簡單:這時與英、德等國的大機器工業生產相比,法國主要還是一些小企業,技術落後,生產能力也低。普法戰爭的失敗使法蘭西山河破碎,被奪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正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地下埋藏著豐富的鐵和煤,這些全是工業的命脈,沒有了這些法國工業如何發展呢?

它還賠了普魯士整整50億法郎,這筆大得嚇人的錢足以叫它的財政破產,它還有什麼余錢去支持工業發展呢?後面影響同樣壞的是官僚機構的腐敗。最突出的一件事是「巴拿馬醜聞」:幾個投機家說要開鑿巴拿馬運河,這當然是個好計劃,為此搞了個公司,發行了幾十億的股票,但哪想得到,他們只是用這個好主意來騙錢,弄到了大量的股金之後,便在188年宣告破產。法蘭西人一下子又損失了數十億法郎,等於又輸了一場普法戰爭。後來的調查結果表明,法國政府大量高官參與了這個陰謀。在這樣可怕的腐敗之下,本來就窮睏了的法國經濟雪上加霜,如何再去發展?

經濟上如此,政治上也好不到哪裡去。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又面臨著一場政治紛爭,就是保王派和共和派之間的對立,保王派差點贏得了勝利,只是由於鬧窩裡斗才沒有成功。後來又發生了「布朗熱事件」,這個傢伙妄圖搞軍事政變,雖然失敗了,但對共和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此外,這時的法國人又乾了一件更蠢的事:排猶。猶太人在法國的政治與經濟生活中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並且對法蘭西忠心耿耿然而法國這時卻容不了他們,搞了個「德雷福斯事件」。這事發生在1894年,一個猶太軍官德雷福斯被無端懷疑成德國間課,這在全國激起了沖天大浪,有的人贊成,並乘機排猶,正義之士則反對,群起抗議。這使法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分裂。

再往後的法國,革命算是沒有了,但值得記下來的事也沒有了。稍微重大點的事情:一是徹底打垮保王派,把共和國穩定下來:二是在歐洲戰爭中沒嘗到甜頭,反吃了苦頭,便轉到了亞洲、非洲,欺侮那些弱小民族,在那裡搞了些殖民活動。然而這一切都沒有使法國強大起來。到1910時,它的工業產值只有英國的一半,不到德國的一半,只有美國的1/5在以上可悲的現實之下,法蘭西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聯想過它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不能不使人感慨萬干。

改革後的俄羅斯

前面我們已經說到了俄國1861年的改革是一場極不徹底的改革。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這樣:改革之後,農奴的處境比改革前好不了多少,他們雖然有了人身自由,但他們能到哪裡去?相反,現在他們有了自己的一點土地,反而被這點土地牢牢地拴住了。而這又是什麼樣的土地啊,在分配土地的過程中,貴族們把最好的土地全留給了自己把最差的留給了他們,而且他們還要為這些壞土地交付巨額的費用。整整四十九年,他們必須像牛馬一樣辛苦勞作,才可能付得清政府的債務。除此之外,他們還要負擔沉重的稅,地主貴族依然可以找種種藉口壓迫他們,欺侮他們。一句話,他們的日子過得幾乎像從前一樣苦。

改革之後,沙皇還是擁有絕對君權的沙皇,原來那幫腐朽的貴族、官僚還是俄羅斯的統治者。

俄羅斯經濟雖然有了一定發展,但仍遠遠落後於它想趕超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技術上和產值上都是如此技術上,俄羅斯的工業技術完全是從英、法、德等國引進來的。想想看吧,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深知先進技術的重要性,哪會給俄羅期呢?給的也是些過時的老技術,遠不能讓俄羅斯先進起來。產值上,這時的俄羅斯同樣遠遠落後於英、法、德、美這些資本主義新、老強國。

不單如此,這時候的俄羅斯在經濟上已經淪為了英、法、德等列強的附庸,甚至成了經濟殖民地。俄羅斯是個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石油、煤炭等礦藏都很豐富,英、法、德、美等便對此大量投資。但這樣的結果是可悲的:一方面看似俄羅斯有了強大的工業,如冶金、石油、煤炭等;另方面這些工業部門卻被牢牢地控制在異國手中,而且挖出來的礦藏都被運到了外國,一句話,俄羅斯已經成了西方列強的廉價原料供應國。

改革以後這種趨勢並沒有停止,俄羅斯不是趕超西方列強了,而是越來越落後了,成了歐洲不折不扣的二流國家。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昔日強大的俄羅斯軍隊已經不復存在—它只能替英、法提供炮灰,為人家的勝利進軍打掩護。這種情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都沒什麼改變。

超級暴發戶

正像中國古話所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強大了上百年的英、法、俄衰落了,那麼誰又替而代之成了西方新強呢?就是下面將要說的兩個:美國和德國。

我們先說美國,這個超級暴發戶。在前面《美國內戰》中我們已經說到,1865年美國內戰結東了。內戰結束後,奴隸制被廢除了。這激起了南方奴隸主的無比氣憤,他們豈能善罷甘休,立即開始了報復:向林肯報復,因為是以他為主廢了奴隸制!如果我們把羅伯特·李的投降看做內戰結束的標誌的話,內戰結束才幾天,即1865年4月14日,一個奴隸制的瘋狂擁護者刺殺了林肯總統。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刺殺的總統。

奴隸主們沒有想到,林肯的肉體雖然消失了,但他的精神卻永存,甚至更加偉大,使他成為了唯一能與華盛頓比肩的美國總統,受到後世美國人民的崇敬。北方人並沒有因南方奴隸主們的新罪舊惡而虐待他們,相反,繼任的總統詹森剛上台便赦免了所有參加叛亂的人。事實上,內戰結束之日也就是南方的重建之時,南方因禍得福,快速發展起來。

南方如此,北方更是如此,整個美國的經濟在內戰後迅猛發展。美國南方本來就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是發展農業的寶地。奴隸制被廢除後,黑人們不用再在鞭子下勞動了,他們雖然沒有自已的土地,但現在是佃農了,他們從白人地主那裡租地,再把收穫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作為租子交上去,餘下的全歸自己。這樣他們當然會賣力地幹活兒了。有了黑人的辛勤勞動,有了這新機器的使用,美國的農業得到了巨大發展,滿載糧食的巨輪駛向全世界。

農業如此,工業更是如此。它的發展才真正叫人瞠目結舌呢。這裡只用一些具體數據讓大家看看美國這時候的發展有多快。生鐵產量:1870年是190萬噸,1890年是1030萬噸;鋼產量:1880年是120萬噸,1900年是1020萬噸;煤產量:1870年是330萬噸,1900年則接近3億噸;石油開採:1870年是2億加侖,1900年是20億加侖。到1893年左右,美國已經建設了超過22萬千米的鐵路!這樣的發展速度在整個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高速。

從1894年直到今天,無論講農業、工業,還是整個經濟,美國已經高居世界第一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1914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已經超出全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35.8%)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西方世界:衰落與改革交織

日益強盛的德國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1871年1月,在凡爾賽宮,威廉以法蘭西征服者的威風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分裂了千年之久的德意志終歸統在統一德國之前,普魯土政府也大力促進經濟發展,並且取得了顯著成效。統一之後,以「鐵血宰相」俾斯麥為首的德國立即著手建設帝國。

首先是頒布了俾斯麥親自起草的一部憲法。規定帝國的立法機關由聯邦會議和帝國議會組成。帝國議會由普選產生,聯邦會議由各個邦派代表組成。在這會議和議會之中,權力最大的不是名字聽起來更嚇人的帝國議會,而是聯邦會議,它對於立法有最後決定權。但實際上的最後決定權還不屬於聯邦會議,而屬於聯邦會議的主席,這主席由誰當呢?不用說,由普魯士的首相來當。皇帝執掌國家的行政大權,同時還是軍隊的最高統帥,並能自由解散聯邦會議和帝國議會。

這樣看來,權力最大的不是什麼會議或者議會,而是兩個人:普魯士皇帝和首相。這就是普魯士政府與英、美、法政府的不同之處,它實際上是一個專制政府,國家大事決定於少數統治者。

德國的下一步是大力發展經濟。農業上,德國的農業也逐步實現了機械化,各種農業機械和新型化學肥料開始普遍使用。不過,與美國不一樣,德國沒有肥沃廣闊的土地,農業自然條件甚至遠不如法國,所以農業一直在國家經濟中不占主導地位,現在還是如此。不過到了工業,德國人可就厲害了就具體產量來說,1891年德國的鐵產量超過464萬噸,鋼產量超過235萬噸,煤則接近1000噸了。

就工業產值來說,1870年的時候,德國不到英國的一半,三十年之後已經大體上和英國持平了,又過了十年,即1910年時,已經超過了英國,是全世界僅次於美國的暴發戶。德國的諸工業部門中,與戰爭有關的重工業得到了最快的發展,積極引進和開發新技術,大搞新發明,結果德國許多工業技術在全世界都居於領先地位。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的武器是所有國家中最先進的,如天上的飛艇、水中的潛艇等等。

德國的工業為什麼發展得這麼快呢?它並沒有如美國一樣豐富的資源、龐大的本土市場啊。這主要是與德國的政策和國民的特性相關。德國的政治家們,包括俾斯麥,深知經濟發展乃是一切的根本,統一也好,維護統一也好,將來進一步擴張也好,沒有強大的經濟作後盾就是一句空話。所以他們想盡辦法發展經濟,尤其是與軍事相關的重工業。為了給工業發展提供市場,德國政府一方面大力促進出口,同時又在本國大搞關稅保護,不讓別國產品占領本國市場。為了提供足夠的資金,他們花大力從英國、法國引進外資,政府各部門也儘量節約,這是普魯土政府的一貫傳統,把錢都用來搞發展。我們還不要忘了,普法戰爭後,德國割來了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部分,這可是法國礦藏最豐富的兩個省份,此外還有整整50億法郎,這個天文數字的賠款也為德國工業提供了一大筆資金。最後一個重要因素是,德國人一向聰明、高傲而且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聰明使他們能成為優秀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普通工人,高傲使他們不能容忍自己國家的弱小,愛國使他們為了自己國家的強大願付出一切努力。

德國的走向強盛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強盛並不取決於它的自然資源,而是取決於其人民的素質與愛國精神。不過,所謂物極必反,過猶不及,一個民族的過分高傲與過分的狹隘的愛國精神一也就是成了民族沙文主義並不是一件好事,甚至會把這個民族引向毀滅的邊緣。德國兩次發動世界大戰,兩次瀕臨毀滅就是血的教訓!

終於統一

我們在這裡再講一個國家,這個國家也是現在的西方大國之一,不過在此前我們沒有專門講過它,甚至於不把它當做一個國家事實上它也不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它只不過是一片地區的總稱而已,就像現在的西歐這樣的地區總稱一樣。這個國家就是義大利。

前面我們也提過義大利,例如文藝復興及拿破崙建立他最初的榮光都是從義大利開始的。更早,偉大的羅馬帝國也是義大利人的祖先創立的。但自羅馬帝國崩潰之後,義大利一直像中世紀時的德意志一樣,只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四分五裂,加之義大利孤處雄偉的阿爾卑斯山之南,長期被異族統治,所以義大利人在中世紀和近代西方的歷史上幾乎沒有什麼政治影響,這也是我們一直未曾專門介紹它的原因,曾統治中世紀整個西方的羅馬天主教會不應當算做義大利的,它是整個西方的。

我們現在要來專門說說它了,因為:第一,義大利就要統一了:第二,它從此將在歷史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直到1848年,義大利仍然是分裂的。不過這時義大利不再分裂成幾十乃至上百個小邦了,而分成了四大塊:第一大塊是撤丁王國,它是義大利人唯一的獨立王國,面積也不小,位於義大利北部;第二塊是羅馬教皇的領地,被稱為教皇國,位於義大利中部:第三塊是兩西西里王國,由來自法國的波旁王朝統治,包括義大利整個南部;剩餘的則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

長期受到異族統治的義大利人從來沒有停止過獨立的努力,這不需要什麼原因,獨立自由是一個民族天生的、不可剝奪或讓予的權力,如果說此前義大利的統一還停留於人們的思想的話,那麼從19世紀起,義大利人已經開始付諸行動了,這期間出現了許多偉大的志士,正是他們領導義大利人民最終統一了祖國,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個人:卡米洛·加富爾、朱塞佩·馬志尼、米塞佩·加里波第。

這三個人當中,馬志尼是最早為義大利的統一而奮鬥的先驅:加里波第是一個偉大的鬥士:加富爾沒有前面兩人這麼英雄,但正是他實實在在地統一了義大利。馬志尼很早就建立了一個政黨,叫青年義大利黨,它的目標就是統一義大利,把義大利建立為一個共和國。他的黨吸引了大批義大利的搞統一的志士,是義大利搞統一的中堅力量。

具體的統一鬥爭從1848年開始,我們知道,這一年是歐洲的革命之年,以法國「二月革命」為肇始,革命浪潮席捲整個歐洲,奧地利統治下的義大利人民乘機舉行起義,取得了暫時的勝利,把奧地利人趕出了義大利。這時,唯一由義大利人統治的撒丁王國開始顯示出它乃是義大利統一的主力,因為它不是一個起義集體,而是一個國家。撒丁王國響應義大利人民的呼聲,向奧地利宣了戰,然而很不幸,它的軍隊很快被奧地利人打敗了,不久被迫與奧地利簽訂和約,第一次獨立浪潮失敗了。

1852年,撒丁國王任命加富爾為首相,為義大利的統一找來了一顆救星。當政伊始,加富爾就為統一義大利積極做準備。他首先大力發展經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為統一提供了可靠的基礎。他沒有像1848年一樣冒冒失失地向奧地利人宣戰,他知道憑撒丁一已之力打敗龐大的奧匈帝國是不可能的,他必須韜光養晦,靜待時機。

時機終於來了。這年克里木戰爭爆發了,他立即加入英法聯軍與俄國人打了起來。因為他知道沒有法國人的幫助他不可能打敗奧地利人,他無論如何也要獲得法國人的幫助。這樣加富爾便和拿破崙三世成了朋友。他們商定,由法國來幫助撒丁打敗奧地利人,撤丁則把位於義大利與法國交界處的薩伏依和尼斯讓給法國。有了法國這個強大的盟友後,1859年,撒丁便向奧地利宣戰,與法國聯軍向義大利的奧地利人發動了進攻。

戰爭異常順利,幾仗之下,奧地利人就大敗而逃。然而拿破崙三世害怕一個強大統一的義大利會妨害法國的利益,所以半路上就把撒丁人扔了,單獨與奧地利人簽了和約。這樣撒丁人勢單力孤,只好也作罷了,但他們畢竟統一了幾乎整個北義大利,中部義大利各邦也獲得了獨立。1860年3月,中部義大利各邦舉行了公民投票,宣布合併於撒丁王國。

接下來就是征服南部的兩西西里王國了,這個任務是由加里波第完成的1860年5月,加里波第率領1000名「紅衫軍」戰士登上了西西里島,他們是民間志願軍。他們在西西里島受到了義大利人的歡迎,並一起向奧地利人殺去,三個月之內就解放了整個西西里島。接著加里波第又回師大陸,繼續進攻,到11月,整個兩西西里王國回到了義大利人手中。為了建立統一的義大利,勝利後的加里波第將他征服的土地獻給了撒丁王國。這樣,北、中、南三部都落到了撒丁王國手中。1861年3月,撒丁國王改名了,自稱為義大利國王。只剩下東部的威尼西亞和羅馬尚未統一。

1866年,在普魯士的壓力下,奧地利同意把威尼西亞交給義大利。這樣義大利最後只有最重要的城市羅馬沒有回歸祖國了,因為這裡有法國駐軍在保護教皇。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後,法軍匆匆撤走,義大利軍隊立即向羅馬進軍,兵不血刃地占領了羅馬。義大利的統一至此完成。從此,在西方的歷史舞台上又多了一個重要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