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舶來品」,經我國改造升級,成了戰場「金不換」的利器

2019-07-16     武器正能量

今年早些時候,俄羅斯媒體率先報道出了印度再次從俄羅斯購進464輛T90主戰坦克的消息。這批T90再加上之前從2001年開始陸陸續續裝備給印度陸軍的1000輛T90主戰坦克,印度陸軍在不遠的將來將可以預見到地裝備總計1400餘輛俄制T90主戰坦克。

裝備如此海量的T90主戰坦克顯然不是為了對付印度周邊的東南亞宵小,用來應對巴基斯坦也顯得過於殺雞焉用宰牛刀。顯而易見地,印度這1400多輛俄制T90主戰坦克的主要對手和潛在假想敵只有一個,那便是歷史上曾經和印度爆發過領土戰爭的我軍。

:國際公認實力排行世界前三的我國陸軍是印度陸軍的主要假想敵,這既是源於歷史問題也是基於印度周邊的國家態勢所決定的。

作為對印度部署大量T90主戰坦克到中印邊界地段上的回應,我軍近幾年來將國產新型15式輕型坦克的絕大部分產量都部署到了中印邊界上的高原地帶。作為輕型坦克而生的15式不但因其戰鬥全重輕盈的關係,在中印交界的複雜地形高原地帶上可以比俄制T90主戰坦克有更好的發揮空間和作戰條件。

:稍早時候被拍攝到在高原地段進行實車測試的15式輕坦,靈活的機動性是其如雪豹一般馳騁高原山地的強大保證。

更為重要的,則是15式輕型坦克所裝備的105毫米線膛炮火力輸出能力遠超印度T90所裝備的125毫米滑膛炮,足以在現代坦克常規交戰距離的兩公里內從正面擊穿T90的車體首上主裝甲帶,等同於讓印度陸軍的海量T90主戰坦克裝甲防護形同虛設。

看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會心生疑惑,緣何我軍的15式輕坦火力輸出能力反倒要比裝備更大口徑主炮的印度T90坦克更強,這其中的緣由若是要深究起來的話,還得從被稱之為「亞洲最強105」的我軍自產105毫米線膛炮開始說起。

與裝備在我軍99A、99、96B等現役各型主戰坦克上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最早源於蘇聯技術並加以改進一樣,15式輕坦所使用的105毫米線膛炮追根溯源,則可以上溯至上個世紀的北約105毫米線膛炮技術。

1956年10月,處在冷戰鐵幕包圍下的歐洲爆發了匈牙利事件。一輛隸屬於蘇軍鎮壓裝甲部隊的T-54A中型坦克(即後來的我軍59式中型坦克)在混亂中不慎整車撞入了英國大使館內。派駐在大使館內的英國武官自然不肯放棄這近距離接觸蘇軍先進主力坦克的大好機會,本著大使館即大英帝國海外領土的原則,立刻上前開始對這輛基本完好的蘇軍T-54A坦克開始細緻的檢查記錄。

:匈牙利事件中停放在街頭的蘇軍T-54中型坦克,這種在當時來說屬於世界先進一流水準的蘇軍坦克是北約最迫切希望了解的對象,亦是後來我軍59式中型坦克的原型。

在對這輛蘇軍T-54A中型坦克進行測量檢查的過程中,由於時間倉促的關係,英國大使館武官錯誤地將T-54A中型坦克100毫米物理厚度的車體首上裝甲測量成了120毫米,並由此最終得出了當時英軍坦克裝備的主力20磅84毫米坦克炮,無法正面擊穿蘇軍T-54坦克的錯誤結論。

:在當時作為英軍裝甲部隊主力坦克型號的百夫長MK3型坦克裝備20磅84毫米主炮,其所發射的APDS脫殼穿甲彈實際上是可以在常規交戰距離內從正面擊穿T-54坦克裝甲的。但由於英國大使館武官的測量失誤,最終間接導致了20磅84毫米坦克炮的退役與105毫米L7坦克炮的換裝。

匈牙利十月事件之後,深感己方現役主力坦克炮穿深已經遠遠落後於蘇軍坦克裝甲防護的英國人,開始抓緊研發下一代坦克主炮。到了1959年,由英國皇家兵工廠研發出的105毫米L7線膛炮成功裝載在百夫長坦克平台上完成了測試,各項數據指標性能優秀,被認為足以對付當時蘇軍的現役主力坦克型號,隨即開始正式定型投產批量裝備部隊。

:美國的M60、德國的豹1、英國的百夫長、以色列的梅卡瓦、日本的74式、再到最後的早期型105毫米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好比主炮界AK47般的105毫米L7線膛炮可謂暢銷全世界,其精良而強大的性能得到了世界各國軍方的一致認可與好評。

儘管譽滿全世界的105毫米L7線膛炮是出自英國人之手,但其在實戰中的強大性能展現卻是於遠在中東的以色列坦克兵手中來加以完成的。

在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敘利亞軍隊集結了兩個裝甲師和三個機械化步兵師,合集1400餘輛T55和T62坦克向著以色列發起衝擊。駐守在戈蘭高地上的以色列國防軍第7及第188裝甲旅沉著應對、堅守防線,以200餘輛經過以色列特化改裝後的英國出口型百夫長——「肖特卡爾」主戰坦克,和部分美製巴頓系列主戰坦克改裝的「馬加奇」主戰坦克阻擋敘利亞裝甲部隊攻勢。

從10月6日到10日清晨,堅守陣地的以色列坦克兵頑強作戰四天三夜,憑藉地形高度優勢擊退敘利亞軍隊多次衝鋒。裝備在肖特卡爾和馬加奇兩種主戰坦克上的105毫米L7線膛炮大發神威,憑藉其優異的瞄準精度和強大的穿深威力將敘利亞坦克一輛接一輛報廢在陣地前,貫穿T55A和T62坦克最為厚重的前裝甲有如燒紅剃刀切奶油蛋糕般輕鬆無比。最終在兵力懸殊達7倍的情況下以兩個裝甲旅幾近全軍覆沒的結局,頑強阻滯了敘利亞軍隊的戰略意圖,在隨後到來的以色列國防軍後續部隊支援下反敗為勝,一舉將敘利亞軍隊趕出了戰場。

:裝備105毫米L7線膛炮的「肖特卡爾」主戰坦克,是以色列進口英國百夫長坦克後的特化改進版本。其在戈蘭高地上打出的赫赫凶名不但挽救了以色列的國家存亡與民族生死,更是向世人證明了105毫米L7線膛炮的強大性能無可非議。

在緊隨其後於1982年爆發的第五次中東戰爭中,不服輸的敘利亞軍隊,在進口了當時堪稱世界最先進坦克之一的蘇制T72型主戰坦克後再度捲土重來,企圖一雪前恥。但生於憂患之中的以色列人,即便有了105毫米L7線膛炮這把利劍之鞘後也依舊沒有忘記打磨劍鋒,使用當時以色列最新國產的M111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這把利劍,配合著作為利刃之鞘的L7線膛炮再次給了敘利亞軍隊以當頭棒喝。

駕駛著梅卡瓦MK1型主戰坦克的以色列坦克兵,在黃沙漫天的中東戰場上從正面擊穿了在當時風頭正勁的出口型T72主戰坦克主裝甲帶,震驚了當時還對出口型T72主戰坦克沾沾自滿中的蘇聯坦克工程師團隊,並最終導致了後續型號的T72主戰坦克對此情況做出了專門針對的加強改進。

:出口到敘利亞的早期型T72主戰坦克(上),與蘇軍針對性強化車體首上裝甲之後的後期出口型T72主戰坦克(下)對比圖,額外焊接的一層25毫米均質鋼裝甲板顯而易見,這是蘇聯在北約標配105毫米L7線膛炮強大穿甲威力下所做出的臨時應急之作。

與此同時,通過秘密渠道獲知了中東戰場上以色列國防軍這一連串駭人又輝煌戰果後的我國,隨即對英制105毫米L7線膛炮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在當時,大量裝備在我軍尚做主力的59式主戰坦克還在使用著老掉牙的100毫米線膛炮,這種已經嚴重過時的坦克炮用來威懾東南亞小國還算尚可,但與作為北約制式裝備的105毫米L7線膛炮無疑存在著天差地別般的巨大差距。

:老59上裝備的100毫米線膛炮在上個世紀80年代時就已經嚴重過時,難以對當時西方先進主戰坦克構成威脅,與西方坦克火力間存在難以逾越的巨大差距。為老當益壯的59尋求一門更先進的主炮,是當時尚在開發下一代主戰坦克尚處過渡時期的我軍當務之急。

迫切需要提升坦克火力性能的我國在通過一系列的外交渠道和秘密手段的努力之後,終於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從奧地利成功進口了105毫米L7線膛炮的樣炮裝備及全套生產技術和資料,在運回國內之後很快在原版L7線膛炮的基礎上成功仿製出了我國自產的105毫米線膛炮,定名為81式線膛炮。

但在該炮引進之初,奧地利曾經和我國簽署過一份相關協議,要求我國在進口L7線膛炮仿製之後在協議簽訂的十五年之內不得對外出口,很顯然是一種軍火貿易上的保護主義。

迫切希望能夠將自產105毫米線膛炮裝上外貿坦克來對外出口,從而打開國際軍火市場的我國並沒有被這一紙死板的保護主義協議所束縛。在仿造L7的81式線膛炮基礎上很快便通過加長火炮身管倍徑來提升穿甲深度的方法,用原版L7線膛炮的技術開發出了全新款83式105毫米線膛炮,巧妙地避開了協議中「不得將L7炮仿製型用作出口的」條款,改進後的新型83式105毫米線膛炮實際上已經是我國擁有全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武器。

再後來,在83式105毫米線膛炮基礎上一改再改的我國不斷發掘著這門優秀北約坦克炮的潛力,集大成的94式105毫米線膛炮便是最終誕生出的精華之作,取代了我軍老59上裝備的100毫米線膛炮之後令其重獲新生。

:使用94式105毫米線膛炮的我軍59D型主戰坦克,這門身管倍徑長到令人髮指的105毫米線膛炮,在搭配國產二期105毫米長杆鎢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之後的穿甲深度,早已將原版英制105毫米L7線膛炮甩在了身後,達到了驚人的2000米距離擊穿500毫米90度垂直放置均質鋼裝甲靶板威力,即便和同時期北約最新款萊茵金屬120毫米滑膛炮相比也毫不遜色,亞洲最強105名號當之無愧。

再後來,由於我國海軍陸戰隊裝備的63型水陸兩棲坦克上的85毫米主炮早已不堪重用,以至於連當時台軍裝備的魔改M48小巴頓「勇虎」坦克都難以擊穿。出於對南海局勢以及台灣問題上的現實需要,63式水陸兩棲坦克同樣也換裝上了經過特化改進後的低後坐力版國產105毫米線膛炮,該型主炮在加裝了炮口制退器及減輕重量的特化改進以後具備了海上浮渡時精準開火的能力,穿甲深度雖不及59D型坦克卻仍可輕易擊穿台軍手中一票從美軍手裡繼承來的破爛,滿足了我海軍陸戰隊登陸時對於反裝甲火力的需要。

:換裝了國產105毫米低后座主炮後的63A型水陸兩棲坦克,小車扛大炮卻又威力十足。

由於中印邊境的複雜高原地帶並不適宜身寬體胖的主戰坦克們開赴戰場,加之我軍南方裝甲部隊使用的62式輕型坦克已經嚴重過時,開發一款以機動性為主同時兼顧強大火力屬性的新式輕型坦克對於我軍來說已經迫在眉睫,15式輕型坦克由此便在這樣的時代需求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與老59同一時期的62式輕型坦克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齡,最新的15式輕型坦克便是接替62式的新一代輕型坦克接班人。

考慮到15式輕型坦克的纖弱小身板不適宜裝上我軍125毫米滑膛坦克炮的現實情況,裝備在15式輕型坦克上的最新款國產105毫米線膛坦克炮,實際上是在原先59D主戰坦克94式105毫米線膛炮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新型主炮,與59D截然不同的主炮同軸抽煙裝置便是其最好的證明。

:集眾多國產最新技術精華於一身的15式輕型坦克,將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憑藉其105毫米利刃之鞘來捍衛祖國邊疆。

伴隨著我國最新式三期坦克穿甲彈的曝光公布,集眾多我軍最尖端技術於一身的15式輕型坦克,必將有資格列裝以我軍三期穿甲體為彈芯材質製造而出的105毫米三期彈為其主要彈種,駐守邊疆地帶來遏制印度陸軍那浩浩蕩蕩的上千輛猴版T90大軍。

在此前的相關曝光資料中我們已經可以獲知,我軍最新式的三期穿甲體使用了作為我國軍工最新科研成果之一的自銳鎢合金配方技術,具備了只有美軍貧鈾穿甲彈才有的穿甲自銳優點,這無疑給裝備最新國產彈藥的15式輕坦帶來了極大的火力加強。

:能夠像貧鈾彈一樣在侵徹貫穿裝甲時產生自銳現象的新式鎢合金配方,已經被應用到我軍最新款三期穿甲彈上,這場巨大變革所帶來的穿甲火力提升顯而易見。

結合目前所有所能搜集到的資料來看,我軍15式輕型坦克使用超長身管105毫米主炮在發射三期長杆穿甲彈時,理論上應當足以擊穿超過550毫米接近600毫米的2000米距離90度垂直均質鋼裝甲靶板,要凌駕於59D主戰坦克發射二期長杆彈時的500毫米2000米垂直穿甲威力,已經超過美軍現役105毫米炮用M900A1貧鈾穿甲彈的2000米距離520毫米垂直靶板穿甲深度,嚴格來說即便稱之為「地表最強105線膛炮」也毫不過分。

:已經批量生產裝備我軍現役主戰坦克的三期穿甲彈是絕對的神兵利器,但在眼下優先生產供應125毫米炮用穿甲彈的情況下,剩餘可以拿來製造15式輕坦105毫米炮用穿甲彈的三期穿甲體估計不會太多,二期105毫米炮用長杆穿甲彈興許仍會在我軍繼續服役很長一段時間。

而反觀印軍手中作為主力而大量裝備的T90主戰坦克,這其中儘管不乏近些年來比較新款的T90M型主戰坦克,但這畢竟還是俄羅斯幫助升級下的少數部分,粗製濫造的猴版T90S型主戰坦克依舊是印度陸軍T90大軍里的絕對主力。

這種在原型T72坦克基礎上換了個新式鑄造炮塔的套皮車幾乎沒有多大的性能提升,繼承了原先T72主戰坦克車體部分的防護性能自然是可想而知,即便是加掛了爆炸式反應裝甲以後也是提升有限。指望讓這種在海灣戰爭中連美軍早期型M1A1主戰坦克,發射在2000米距離只有480穿垂直靶板威力的M829貧鈾穿甲彈,都能給打得滿地飛頭的紙糊車體去抵擋我軍最新式三期105毫米炮用穿甲彈無疑是天方夜譚。

:車體裝甲是原先T72底盤的破爛,發射的穿甲彈是蘇聯在80年代設計製造的3BM42這種近半個世紀前的爛貨,俄軍自用版T90A主戰坦克上諸如「窗簾1」防禦系統在內的一系列高端設備更是一個沒有。真要形容印度陸軍裝備的海量T90S的話,唯有兩字奉上——弱雞。

身為舶來品的北約105毫米L7線膛炮已經在東方的華夏大地上遍地開花得到了超進化,這門生於西方卻又經過東方重鑄的主炮必將還會繼續守護著我們偉大的祖國很久很久。但願這柄利刃之鞘永遠沒有亮劍出鞘的那一天而只是起到威懾作用,祈禱安寧的和平永遠常駐我們祖國那風景秀麗的大好河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dVoMmwB8g2yegNDS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