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長》,致敬並超越《薩利機長》「災難類」電影開山之作

2019-09-30     軌道電影

隨著9月28日電影點映場的開啟,國慶檔電影大戰拉開了帷幕,在三部影片中,《中國機長》是博納影業「中國驕傲三部曲」的收官之戰,而從預售和點映情況來看,在6.4%的排片比情況下,上座率卻比7.5%排片比的《攀登者》高出12.6%(《中國機長》上座率44.1%,《攀登者》上座率31.5%),由此可見觀眾對於「空難」類型電影的濃厚興趣。



2016年,美國東木老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根據2009年發生在全美航空的一次飛行事故拍攝了一部同樣精彩的傳記電影《薩利機長》,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真實還原了薩利機長在雙引擎失效狀況下,緊急備降哈德遜河,成功挽救了包括他在內的155名乘客的真實經歷。



博納影業董事長於東曾經向媒體坦言:「不能做一部山寨版的《薩利機長》,而是要超越。」但拍攝此類影片具有極大的難度,2018年5月14日川航事件發生後,媒體進行了大量的報道,很多細節內容經過公示觀眾已經知悉,在提前知道事情結果的前提下,如何才能保證影片在還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調動起觀眾們的情緒,這將是決定影片質量好壞的關鍵環節。



在觀影過程中,很多朋友會不由自主地與之前觀看過的影片進行回憶比對,尤其是東木導演執導的《薩利機長》與《中國機長》具有同樣的故事內涵:機長的敬業精神和人道主義關懷,那麼《中國機長》如果想要超越,必須擺脫《薩利機長》的故事套路,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產生共情效應,切實感受到影片傳達出的濃濃情意,在這一點上,《中國機長》確實有過人之處,當然這與導演劉偉強的深厚執導功力有關,更與整個劇組的團結一心密不可分。



相比較《薩利機長》,《中國機長》都有哪些超越的部分呢?

01人物層次性豐富,全景式展現故事原委

相比較《薩利機長》中美國空客航班的機長薩利、副機長傑夫雙人組合以及3位空乘,《中國機長》則是機長劉長健、副機長梁棟、副駕駛徐奕辰以及5名乘務員1名安全員的「全明星」陣容,人物層次性更加豐富,而為了更好地刻畫出人物形象,影片在前期做了近20分鐘「漫長」的鋪墊。



張涵予飾演的機長劉長健穩重冷酷,杜江飾演的梁棟一本正經地插科打諢,歐豪飾演的徐奕辰少年意氣但又有點不穩重,袁泉飾演的乘務長畢男落落大方性格堅毅,張天愛飾演的黃佳活潑有餘,李沁飾演的周雅文老實本分,雅玫飾演的張秋悅甜美可人,楊祺如飾演的楊慧溫文爾雅,高戈飾演的安全員敬業奉獻,影片沒有像《薩利機長》那般展現年老的薩利對於事故調查的憂心忡忡,即使是完成了安全備降任務,仍然要等待航空管理局的責任審查,而是多維度展現屬於機組人員特有的朝氣蓬勃和奉獻精神。




《薩利機長》採用情景回憶與心理歷程地方式來展現薩利機長內心的困境,沒有刻意煽情,而是從人性關懷的角度來探討一名機長應有的職責,可在《中國機長》中,不僅全景式展現出故事的起因、過程和結果,更通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戰勝困難,贏得新生,這裡面不僅有機組人員的努力,也有乘客的配合和航空管理局等多個部門的共同努力,因此探討的價值觀更為普世,也更有現實影響意義。




02場景高度還原,演員全情投入

正是由於《中國機長》要全景化地真實反映故事的來龍去脈,所以必須要以真實場景+真實情感為依託,這就需要導演、演員、劇組的多方配合了。從接到拍攝邀請之時起,「怎樣把《中國機長》拍出懸念」成為劉偉強導演重點攻克的難題,電影語言如果沒有特色,很容易讓觀眾游離出影片的場景,成為泛泛之談,於是,為了實現場景的高度還原,劇組花費3000萬按照1:1比例還原出A319飛機的原貌,通過平板電腦來控制各個模擬倉的抖動、顛簸,力度真實還原出身臨其境的場景,沒有採用國外慣用的分段拍攝方式,而是組織了一百多為工程師將完成了「三艙聯動」的技術突破,保證了拍攝效果的真實感,拍攝完成後,劉偉強可以自信地說出「在技術方面,我們確實超越了《薩利機長》」




為了體現出專業性,所有主創團隊接受專業的航空全流程培訓,不僅要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更要親身經歷民航的日常工作,只有先將自己代入到角色中,塑造的人物才更具感染力,甚至張涵予在駕駛訓練之後已經可以手動操縱模擬器平穩起降飛機,負責訓練的教練還開玩笑地說「你已經可以拿到波音飛機的駕照了」。影片中被吸出艙外的副駕駛徐奕辰更是因為溫差和壓力導致右眼腫脹,手臂凍裂,每天需要三個小時化特效妝,但他表現出了和徐奕辰一樣的樂觀精神,他用實力證明了「用屁股也能演好戲」。



03氛圍營造渲染力強,情節步步緊逼

從古惑仔系列到《無間道》再到《中國機長》,幾十年間,導演劉偉強始終在用自己的方式將感人的故事娓娓道來,比如在《旺角卡門》中,劇烈晃動的手持攝像映射出人物阿華搖擺不定的情感糾結,而這一幕同樣運用到了強烈氣流引發的飛機震盪中,這種畫面會將觀眾帶入到「災難」的氛圍之中,與機上的乘客「同呼吸,共命運」,觀眾們會隨著導演的鏡頭體會出人物心境的跌宕起伏,在此場景下來塑造人物,也會更加立體和生動。



影片開頭時機組成員的溫情調侃、鎮定自若與事故發生後的身不由己形成巨大的反差,這種情節的塑造能力與《薩利機長》相比要更勝一籌,影片還特別展現了幾個群像式的人物,比如去拉薩做職工餐的廚師兩口,想要回拉薩為雪崩喪命戰友祭奠的老兵,苦於表白感情而屢屢碰壁的青年男女,他們的命運由於飛機玻璃破裂而與災難產生了強關聯,這時他們所有的反應都是自然而真實的,對於事實事件的深度挖掘成為影片獲勝的一個關鍵因素。



對於《薩利機長》來說,如何成功備降並非最關鍵的因素,它的動人之處在於薩利與安全運輸委員會在平靜審查中的各自較量,代價是薩利可能失去的名譽與養老保障,而《中國機長》需要在壓力巨大的萬米高空中降低高度、避免突然暈厥帶來的機毀人亡,還要在穿越雪山時進行高度的急速拉抬,前行之路穿越惡劣天氣造成的閃電雲團,備降時防止飛機撞擊地面,實現平穩著陸,所有這些情節都是一氣呵成,沒有絲毫的喘息之機,強大氛圍營造能力讓整部影片的質感更上一層樓。




04嚴肅之中有溫情、平淡之中有感動

對於這樣一部題材嚴肅的「災難類」電影,很多導演會落入俗套,一板一眼地拍,但是如何拍出溫情和感動卻來之不易,藝術來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劉偉強不僅展現出了平凡之中的不平凡,同樣也表現出了不同於《薩利機長》的感動。



影片展現了兩位機長的英勇和溫馨,劉長健不斷提到六歲的女兒,在生命垂危的困難時刻,他的眼前飄出了可愛女兒的形象,可以想像,他的家人其實成為了他最強烈的求生意志,因為他想要和家人在一起,想要給六歲的女兒過生日,想要看著她一天天地長大。



梁棟和她的妻子則是千里之外的心心相映,看到飛機發生事故的簡訊,梁棟妻子默默留下了眼淚,得知飛機安全備降,心中大石落地的歡愉,構成了我們對於幸福美好的認知。



而歡樂擔當則給了徐奕辰,這位冷笑話有些「過冷」的段子青年,對張天愛表白的時候被吐槽,讓我們看到了他因為年輕而不穩重的一面,可是在被拉回機艙之後,受傷如此之重的時刻,他仍然頑強堅持,力所能及地幫助機長,完成了所有的飛行任務,這體現的是一位優秀飛行員的素質,這種臨危不懼的態度與之前玩世不恭的作風形成反差,讓觀眾印象深刻。尤其是備降之後還能和張天愛開玩笑,看出了他洒脫的人生做派,也讓觀眾對於影片的主創團隊更心生敬意。



概括來說,《中國機長》這一題材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不僅拍出了屬於中國飛行員的英雄氣概,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創造奇蹟的能力和膽略,從這一點來說,它有沒有實力向國慶檔票房冠軍挑戰,應該是所有人都在琢磨的話題,與《薩利機長》相比,更燃和好看,尤其適合在電影院觀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Q_Fg20BMH2_cNUgAv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