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功侯:指的是漢高祖劉邦麾下助其一統天下、建立漢室江山的十八員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開國功臣。
分別是酇侯蕭何、平陽侯曹參、宣平侯張敖、 絳侯周勃、舞陽侯樊噲、曲周侯酈商、魯侯奚涓、汝陰侯夏侯嬰、潁陰侯灌嬰、陽陵侯傅寬、信武侯靳歙、安國侯王陵、棘浦侯柴武、清河侯王吸、廣平侯薛歐、汾陰侯周昌、陽都侯丁復、曲成侯蟲達。
1、蕭何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漢族,沛豐人,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漢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後,他輔佐漢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諡號「文終侯」。
蕭何
2、樊噲
樊噲(前242年—前189年),沛縣人。西漢開國元勛,大將軍,左丞相,著名軍事統帥。為呂后妹夫,深得漢高祖劉邦和呂后信任。後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豨、韓信等,為漢高祖劉邦的心腹猛將。在鴻門宴時出面營救漢高祖劉邦。封舞陽侯,諡武侯。四川宣漢縣有樊噲鎮。
樊噲
3、周勃
周勃(?~公元前169年),沛縣(今中國東南部的江蘇沛縣)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將。周勃的祖先原是河南卷縣人,後來遷到了沛縣。他原來靠編織養蠶的器具為生,還經常給辦喪事的人家做吹鼓手,也參加過軍隊,做拉強弓的武士。劉邦起兵反秦時,他就跟隨著南征北戰,建漢後,又參與平定諸王的叛亂,最後封為絳侯。他先後俘虜相國一人,丞相二人,將軍、郡守各三人,獨自擊破敵軍二支,攻下城池三座,平定五個郡,七十九個縣,可謂戰功赫赫。周勃為人樸實忠厚,剛直無私,劉邦對他很信任。周勃後來病死,諡號為武侯。一年後,文帝又封他的兒子周亞夫為條侯,以示繼承周勃的爵位。周勃之子周亞夫也是一位威震三軍的名領,歷史上有名的「細柳慰軍」,就是讚揚他治軍嚴明,連皇帝慰問時也不讓隨便進軍營。所以文帝臨終時告誡太子劉啟,如有緊急之事,可以讓周亞夫領兵出征。這可謂子繼父志、兩代忠臣。
周勃
4、曹參
曹參(?-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沛縣人。早年為秦朝沛縣獄掾,即管理監獄的小吏(可能為典獄長),但已相當出名,蕭何為曹參上司(主吏),劉邦屬押解犯人之官吏(亭長),為其下屬。曹參與漢高祖劉邦、蕭何、樊噲皆為沛縣人,但蕭、曹二人已當上官吏,縣中多有好名聲,劉、樊二人之地位相當於地痞,在鄉里父老眼中地位大有不同。身經百戰,屢建戰功, 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劉邦稱帝後,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漢惠帝時官至丞相,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曹隨"之稱。是繼蕭何後的漢代第二位相國,史稱"曹相國"。
曹參
5、夏侯嬰
夏侯嬰(?-前172年),即汝陰文侯,又稱滕公,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之一。他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跟隨劉邦起義,立下戰功,後封為汝陰侯(封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1977年出土的西漢汝陰侯墓是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的墓葬,可證其封地所在)。夏侯嬰自從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長期擔任太僕一職,一直到劉邦去世。之後又作為太僕侍奉漢惠帝。 漢惠帝死去之後,他又以太僕之職侍奉高後。 等到呂后去世,代王劉恆來到京城的時候,夏侯嬰又以太僕的身份和東牟侯劉興居一起入皇宮清理宮室,廢去了少帝劉弘,用天子的法駕到代王府第里去迎接代王劉恆,和大臣們一起立代王為皇帝,夏侯嬰仍然擔任太僕。
八年之後去世,諡號為文侯。
夏侯嬰
6、酈商
酈商(?―前180年),陳留高陽(今河南杞縣西南)人,西漢初年將領。陳勝起兵反秦時,酈商聚集招兵買馬,得到數千人。劉邦攻城奪地到陳留,酈商帶領將士四千多人投歸劉邦。跟隨劉邦攻打長社,賜爵信成君。跟隨劉邦攻打緱氏,-黃河渡口,在洛陽大破秦軍。跟著劉邦攻取宛、穰兩地,另外平定十七縣。自己單獨率軍攻打旬關,平定漢中。公元前206年,劉邦被封漢王,賜給酈商信成君爵位,並以將軍職位擔任隴西都尉。酈商又單獨率軍攻打旬關,平定漢中。 公元前206年,劉邦被封漢王,賜給酈商信成君爵位,並以將軍職位擔任隴西都尉。 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謀反,酈商以將軍的身份隨從劉邦去攻打臧荼,在易下擊敗臧荼的軍隊。因殺敵有功,升任右丞相,封號涿侯,後改封曲周侯。又平定上谷,攻打代郡,與周勃等平定代郡和雁門郡。又攻打陳豨。公元前180年,酈商去世,諡號景侯。
7、王陵
王陵(?-前181年),沛縣(今江蘇沛縣西)人。西漢初年大臣。王陵為沛縣豪族,漢高祖劉邦微時,對王陵兄事之。劉邦起兵攻陷咸陽,王陵集合數千兵占據南陽,不願跟隨太祖。劉邦與項羽作戰,王陵的母親在項羽營中,她為了王陵歸順漢王,伏劍自殺。項羽大怒將王陵之母烹煮。王陵於是歸順劉邦。高祖六年(前201年)八月,封為安國侯。以其初不欲從劉邦,且與劉邦仇人雍齒交厚,故晚封。漢惠帝六年,相國曹參去世後,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呂后元年(前187年),王陵為太傅,奪宰相實權。王陵怒,辭職閉門不出。呂后八年(前180年)王陵去世。諡號武侯。
王陵
8、靳歙
靳歙(?―前183年),西漢開國功臣,信武侯。 秦末從劉邦起義,初為中涓,以軍功賜爵建武侯,遷騎都尉。隨劉邦定三秦,敗趙將賁郝於朝歌,破項籍於陳,封信武侯,後又以騎都尉擊代,攻韓王信於平城,有功,升為車騎將軍,並從擊陳豨、英布。高後五年(公元前183年)去世,諡號肅侯。
9、灌嬰
灌嬰(?~公元前176年),東周末至西漢初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灌嬰參加劉邦軍隊,以驍勇著稱。在隨劉邦由漢中進取關中時,參與攻塞王司馬欣,圍雍王章邯。楚漢彭城之戰後,被劉邦選為騎兵將領。此後,率領騎兵,參加破魏;接著出擊楚軍側後,絕其糧道;繼又跟隨韓信攻占齊地,復深入楚地,迭克城邑,攻下彭城。參加垓下決戰,窮追楚軍,攻取江淮數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受封潁陰侯。後以車騎將軍相繼參加平定臧荼、韓王信、陳豨、英布叛漢的作戰。呂后死後,因與周勃等擁立文帝有功,升為太尉。孝文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灌嬰繼周勃為相,孝文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灌嬰卒。被追諡為"懿侯"。
灌嬰
10、柴武
柴武(?—前163)西漢初大將。秦末響應劉邦起義,屢立戰功。參加了劉邦與項羽的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沱河北)決戰,將項羽軍擊潰,時韓信為前將軍,孔將軍率左軍、費將軍統右軍,絳侯柴武在皇帝後。高祖二年(前206年),擊齊歷下(今山東濟南南)軍,以功封棘蒲侯。十一年(前196年),韓王信叛漢降匈奴,漢使柴武擊敗韓王信軍,斬韓王信於參合(今山西陽高南)。文帝三年(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反,柴武為大將軍,率軍十萬討伐,擊潰濟北軍,俘濟北王。
柴武死後葬於今河北省欒城縣城東北1公里的寺下村村西,墳墓高大,叫柴武台。
11、張敖
張敖(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2年),外黃(今河南民權縣)人,趙王張耳之子,妻子是劉邦獨女魯元公主, 其女張嫣為漢惠帝劉盈皇后。 秦末隨父參加陳勝、吳廣起義,曾封成都君。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張耳去世,張敖襲爵趙王,娶漢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妻。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漢高祖路過外黃時,張敖執子婿禮甚恭,反遭辱罵。趙相貫高等以此謀刺漢高祖,未遂。次年事發,受到牽連入獄。後因貫高極力辯白,得赦,娶魯元公主如故,貶爵宣平侯。 呂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張敖去世。
張敖
12、周昌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漢初期大臣。秦時為泗水卒史。秦末農民戰爭中,隨劉邦入關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陰侯。耿直敢言。劉邦欲廢太子,他直言諫止。後為趙王劉如意相,劉如意為呂后所殺,周昌自覺辜負劉邦,鬱悶不樂,三年後去世,諡號悼。 爵位從周昌的兒子傳到他孫子周意,因周意犯罪爵位被剝除,漢景帝又封周昌的孫子周左車為安陽侯,後也因犯罪被剝除。
周昌
13、蟲達
蟲達(?-公元前179年),碭(今安徽碭山)人,西漢前期將領。封曲成侯。蟲達(一作蠱逢)以曲成戶將卒三十七人初從起碭。至霸上為執珪,為二隊將屬悼武王入漢定三秦。以都尉破項羽陳下。此人在成為大將軍呂澤部下前,應該是一支部隊的首領。曲成侯蟲達,以西城戶將從起碭,入漢,定三秦,破項籍侯,四千戶。高祖六年,封曲成侯。後以將軍擊燕、代。卒諡圉。
14、傅寬
傅寬(?―公元前190年),西漢開國功臣,陽陵侯。北地(治今甘肅省慶陽西北)人。秦末農民戰爭中,以魏五大夫騎將投歸劉邦,任右騎將。後從擊項羽,隨韓信攻占齊地。漢朝建立,漢高祖定元功18人,傅寬列第10位。任齊相,參加平定陳豨叛亂,旋徙為代相,惠帝五年死,諡景侯。
15、丁復
丁復(?—前183),趙人。西漢初高祖功臣。原為趙將,後在鄴(今河南臨漳西)入劉邦軍,至霸上(今陝西西安市東),為樓煩將。入漢中,定三秦,屬呂周侯。殺項羽大將龍且於彭城(今江蘇徐州),為大司馬,破羽軍葉,拜將軍。高祖六年(前201)正月戊申封為陽都侯,食七千八百戶。高後六年薨,諡曰敬。
16、薛歐
薛歐(?-前188年)漢高祖功臣、將領。以舍人的身份從起豐,至灞上,為郎,入漢。漢元年九月,奉高祖命令與將軍王吸出武關接應王陵,一道接劉太公、呂后於沛,因項羽出兵阻撓,沒有成功。此後以將軍的身份攻擊項羽部將鍾離昧。漢六年(前201年)封廣平侯,後任典客一職,孝惠七年卒。
17、奚涓
奚涓,西漢開國功臣,「十八侯」之一。早年為劉邦的舍人,隨劉邦起兵,還定三秦 ,拜為郎中。劉邦稱漢王時,封為將軍,頗立軍功。奚涓漢高祖六年(前201年),以戰功比樊噲,封為「魯侯」,食邑四千八百戶。
18、王吸
王吸,(?—前179年)西漢十八侯之一,漢初高祖功臣,以中涓身份從劉邦起事,至霸上,為騎郎將,入漢,以將軍擊項羽有功,高祖6年12月甲申(前201)封為清陽侯,二千二百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