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植,水稻有效分櫱終止期的管理,這些方法,你了解嗎

2019-07-24     一航聊三農

大家好,上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了關於肥水管理措施中對於水分的管理,今天緊接上期的問題,來跟大家分享關於肥水管理措施中對於有效分櫱終止期的管理,好啦,不劇透了,點進來看看就知道。

水稻有效分櫱終止期的管理,通常可將這一生育階段劃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為控制無效分櫱,促水幫發育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變,這一部分從時間上來說,是從有效分櫱終止期至水稻幼穗分化開始;第二部分為幼穗分化開始至劍葉抽齊期。

一、生育特點

有效分櫱終止期後,有一個由營養生長為主向生殖生長為主的轉變過程,這個過程稱為生育轉折期。其生育特點是,從營養的生長轉化為升值的生長,由氮的代謝轉化為碳的代謝;由以製造莖葉為主,轉向製造穗粒為主;由生產生活物質為主,轉向生產乾物質為主。其實質是生長中心的轉移,也就是植株體內營養物質分配和流向的轉移。這一轉移是否徹底完成,將直接影響水稻中、後期生育,最終影響產量。如果生長中心轉移徹底,則營養分配和流向便轉向穗部,莖葉生長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有利於形成大穗,提高產量;如果生長中心轉移不徹底,則營養分配和流向紊亂,莖葉和穗同時並長,造成蒸葉生長過旺,穗子變小難獲高產,如果進入糖分化未期生長中心仍沒有轉移,營養分配和流向仍集中在莖葉,結果是莖葉徒長,受光情況變劣,抗病抗倒伏能力減弱,必定嚴重減產。所以在有效分櫱終止期後,必須設法使生長中心轉移到生殖中心方面來,這是水稻高產穩產的關鍵。

二、管理措施

這階段田間管理目的是,通過控制稻株吸收氮素,降低植株體內氮素含量,抑制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使生長中心順利轉移。具體措施,一是控氮蹲苗;二是落干烤田。

(一)控氨蹲苗對水稻生育的影響。控氨蹲苗是指在前期增氮促櫱確保種數的基礎上,進入轉折期後,要安排好植物身上含氮的量,減少植株體內氮素含量,它對於水稻的生長發育有以下四個方面的作用。

1、 能促進生長中心轉移,促進生長中心轉移的主要因素,是植株體內含氮率降低和碳氮比值提高。當植株體內含氮率下降到1.6%,碳氮比值上升到25.4時,便開始穗分化。生長中心便由營養生長為主的階段,轉入以生殖生長為主的階段。

2、 增強水程體質。生產實踐表明,實行控氮蹲苗後,根、莖、葉各部位的含氮率,均比未控氮的稻株減少,而糖、澱粉和碳氮比值都明顯增加,對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和防止倒伏具有顯著的作用。

3、 控制無效分櫱。水稻生育轉折期正是無效分櫱發生期,無效分粟消耗大量的養分,加重田間萌蔽,誘發病蟲害,影響有效分櫱的生長發育,危害很多,必須加以控制,控氮蹲苗是控制無效分葉最有效的辦法。因無效分粟主要受植株含氮率影響,當植株含氮率在3.5%以上時,分櫱才大量發生,當植株含氮率下降到2.5%時分櫱便停止發生,當植株舍氮率下降到1.8%時,弱小分櫱便開始死亡。所以控氨蹲苗可使植株體內含氮率下降,抑制分葉發生。

4、 改善株型。水稻生育轉折期,正是倒5葉和倒4葉生長、倒3葉即將抽出、倒2葉和劍葉分化的時期,這時候進行控氮蹲苗能降低植株體內氮素的含量,使即將抽出的倒3葉、正在分化的倒2葉和劍葉(即上部三片葉)受到抑制而變短,同時與這上部三片葉有同生關係的下部三處伸長節間也變短;上三葉和下三節變短的水稻植株,全株高也變矮,形成蹲實茁壯的矮化株型,其最大優點是,稈短粗壯堅實,負重力大,抗倒伏能力強。上三葉短,直立上舉不披垂,使下部葉片和莖基部都能受光良好,且每個葉片都能正背兩面受光,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

(二)控氮蹲苗時期和標準。當每畝總莖數達到能夠確保預計收穫穗數時,即開始控氮蹲苗。控氮標準是,植株體內的含氮率由有效分櫱終止期的3.5%~4.0%下降到1.6%~1.8%,這個標準長相為苗色綠中透黃,株高日增不超過1厘米,分葉開始減少。

(三)落干烤田。生育轉折期進行適當烤田有以下作用:

可改善土地環境,促進根系發育。水稻有效分櫱終止期後,氣溫升高,如果田面繼續長期淹水,容易造成土地強烈還原,產生硫化氫有害物質,危害水稻根系;及時進行落干烤田,向土地通氣供氧,可控制土地過度還原,消除各種有害物質,使土地環境得到改良。

總之,生育轉折期落干烤田,對水稻生育的影響具有兩重性。在落干烤田期間,由於控制氮素吸收,對水稻的生長有暫時的抑制作用,但到烤田結束灌水後,直至水稻的生育中後期,由於水稻根系的擴大,活力加強,土地供肥能力進一步提高,對水稻又有長時間的促進作用,因此烤田具有控促的作用,即控生長,促發育,控地上,促地下,控當時,促以後。這種控促作用對水稻生長發育是非常有用的。

以上就是關於肥水管理措施中對於有效分櫱終止期的管理啦。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啦,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給我們點個贊,您的鼓勵是我們堅持的動力,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9XnMmwB8g2yegND4e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