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等被納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將不斷催生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產業,與此同時,作為製造業與網際網路大省,廣東一直在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布局上走在全國前列,湧現了一大批具有行業領先實力的平台型企業。
疫情之下,行業迎來怎樣的發展,還面臨哪些難點,又該如何突破?對此,南方日報、南方產業智庫、廣東省通信管理局聯合調研組展開深調研,探尋廣東高質量發展背後的新動能、新引擎。
王洪嶺
「數字化轉型也將帶來產業鏈價值的變化,製造環節由低附加值向中高附加值轉變,而原來附價值較高的設計和後服務環節,需要依賴大量工具、軟體和技術人員,通過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集成服務將技術門檻降低了,有更高利潤環節留在企業內部。」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廣州分院副院長、廣東省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理事長兼秘書長王洪嶺表示,工業網際網路的市場剛打開,這將是產業轉型的必然路徑。
▋談機遇:
廣東工業門類最齊全,龍頭示範帶動轉型
南方+:工業網際網路和傳統技改有何不同?
王洪嶺:技改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做技術提升,通過生產設施、生產工藝的升級換代,提高生產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是從自身的角度,工業網際網路是從外部切入,供需雙方一塊做這件事;技改主要是在生產層面,而工業網際網路是全流程的改造,從設計、生產、營銷等全流程打通。
在當前的信息化階段,技改往往是一個很大的項目投入,對企業來說壓力比較大,而工業網際網路即可以全流程的改造,也可以從一點切入從比較輕量化的服務開始,這種投入的壓力小很多。
南方+:目前廣東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情況處於怎樣的水平?
王洪嶺:從廣東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水平來看,非常參差不齊,比如注塑、五金等傳統行業的中小企業偏低,而汽車、家電和IT製造業等行業水平就比較高。相比之下,德國等工業強國大中小企業之間以及行業之間的差別並沒有那麼大。
一般來說,大企業會通盤考慮,比如美的、格力是希望數據是全流程打通,從原材料進入到成品出去,都可以全流程數據化管控,但對小企業來說,它們的數據是封閉的,產線拿不出來數據,也不知道今天生產的情況怎樣,只能一個一個點的突破。比如先從單台設備開始打通,涉及什麼參數,用的是什麼原料,當時溫度如何,用了怎樣的模具,一一提取出來,再逐個聯網打通,車間打通了,然後就把原料、庫房等等都要打通,成品出來後還要追溯,是哪台設備機生產的,什麼時間生產的,最後賣給誰了等等。所以中小企業工業網際網路或者說數字化的水平提高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談痛點:
單點改造易整體環節打通難
南方+:客戶接受工業網際網路的阻力有哪些?
王洪嶺:對企業來說,最關鍵的是解決什麼問題。目前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比較多,解決方案也比較多,上雲上平台固然可以提高信息化水平,數據也採集到了,企業經營者從手機上也能更直觀看到各種數據,但能不能帶來效益?對企業來說,不能為了數據化、為了上平台而上平台。
首先要讓企業感受到,上工業網際網路是可以降本增效的,比如原來一條產線需要10個人,聯網後只需要1個人,這在IT製造行業比較明顯;企業能不能提高產品的質量,以前產品合格率是95%,現在可以提高97%,在一些定製行業、產品附加值高的行業企業也能有直觀感受;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也提高了原材料利用率,這些都是可以看到明顯的提升。
對企業來說,從一個單點的改造、直接抓准痛點,可以有明顯的提升,比如我們在調研中就發現,有企業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他們的產品放在什麼地方了,很多半成品需要用的時候,並不好找,這通過工業網際網路可以找到,這個是非常明顯。
但到後期,邊際效用降低,就需要整個企業的數據打通;數據提取上來了,還要分析,什麼是好的,再反過來如何控制檢測設備,這些單單是聯網是解決不了的,還需要AI、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
南方+:目前工業網際網路在行業中推廣遇到哪些難題?
王洪嶺:最主要的還需要價值可量化。直接的效益,如對單個企業來說,可以看到降本增效帶來的直接好處,但要讓更多客戶相信,就必須有一定部署規模的成效,比如針對20、30家同類型企業,有一個統一的評估,這樣更有說服力,但目前還沒看到誰在做。
間接的價值,比如流程的變化、人員的變化,這部分難以量化,客戶也不願意對外拿出來說,因為這涉及到企業經營的秘密。比如說,上了工業網際網路之後,前面的工序提高了效率,後面的工序也有所調整,必然帶動檢測水平提高以及入庫、出庫流程調整,增加設備或減少人員,等等,這些相互的變化,客戶並願不願意拿出來,但這對行業推廣有價值。
▋談商業化:
開拓製造業服務新市場,仍需加強造血功能
南方+:在推動客戶工業網際網路轉型中,商業模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王洪嶺:通過在線監測,可以判定機器多長時間在維修、使用期有多長,比如三一重工可以把機械設備的運營數據回傳到總部,就知道哪些設備該維護了。
設備的遠程運維是製造業服務化的典型案例。再比如,鼓風機是一個很大的設備,企業組建內部網絡,可以實時知道運營情況。雖然企業有很多鼓風機,但運營的時間都不一樣,哪一台該檢修、維護了,都能事先掌握,而不至於等壞了再來維修。
生產環境挺複雜的,同樣的設備,在北方和南方就不一樣,在高原和普通環境又不一樣,北方低溫時間長,啟動時間比較長,廠家會預判,該多長時間維護一次。
定製化的產品和服務將更多,並且衍生出更多的線上服務。如格力冰箱推出了精美菜譜、在線購物等功能,用戶看到想要嘗試的菜品就可以下單,雖然它不一定向家庭用戶收費,但是否可向生鮮平台等商家收費?當然這個過程進入家庭會比較費時間,但也是提供了一種思路。
產業數字化轉型,也會帶來產業鏈價值的變化,製造環境由低附加值向中高附加值轉變,而原來價值比較高的設計和服務環節,原本需要很多工具、軟體,通過工業網際網路集成,把這些技術、門檻降低了,更多人參與,工業企業自己也可以做價值鏈更高的部分。
南方+: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眾多,未來將出現怎樣的競爭格局?
王洪嶺:華為、阿里朝向公共平台發展,可以做到很大,通過提供一些基礎服務,集聚上下游,並結合其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強項服務客戶;占據利潤率最高環節的,則可能是工業企業內部孵化或從事工業服務的企業,這是因為行業與行業的壁壘比較強,企業還是要做精做深,尤其是提供定製化服務,是很重的服務。
目前來看,很多企業是攤子鋪得很大,但純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大多靠外部融資、風投資金,自身造血功能還不是很足夠。這是因為市場才剛打開,平台商雖然具備了較強服務的能力,但經濟回報率偏低,很多中小企業沒有足夠積累可以拿出一筆資金投入工業網際網路,初級階段針對一些輕量化的服務還能接受,但一定程度上不會太深入。
一些大的平台型企業,背靠大樹、本身是靠規模和效率來盈利,龐大的生產線只需要提高一個點都可以帶來很大的效益,但這種模式對外輸出,外部是否有如此足夠大體量的客戶?而且,像廣汽、比亞迪這種大型的製造業企業,其自身也越來越重視工業網際網路,也未必願意交給其它服務商。
還有一些平台型企業,早期也可以輸出服務並帶動上下游企業轉型,但這樣的收入依然有限;再比如,大型機械設備動輒幾十萬,附加值較高,提高一點服務費感覺不出來,但對大量中小企業來說,成本收益核算還需精打細算。
與國外西門子等工業網際網路平台不同,其本身就是一個產業生態,而國內相當一部分平台企業比較封閉,與外界缺乏生態溝通。
目前工業網際網路在各個行業或具體的企業轉型升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需要繼續探索如何能更快、更好的為企業帶來更大效益。無論如何,這是產業轉型的必然路徑,從一個個痛點切入,雙方共同去推動這個產業向前發展,可成功實現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目標。
【記者】郜小平
【海報】許蕾
【統籌】郜小平 趙兵輝
【策劃】陳韓暉 程鵬
【出品】南方產業智庫
【作者】 郜小平;許蕾
【來源】 南方產業智庫南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