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世界各國的海軍還是以戰列艦作為海戰的主要艦艇的,二戰中航母雖然取得了極為顯著的作戰效果,但很多國家還是沒有放棄建造新型的戰列艦,比如美國曾經想研製一款蒙大拿級戰列艦,而美國則是在一九四一到一九四二年間完成了這款戰列艦的初步設計。要知道那時候太平洋戰爭已經開打,航空母艦在現代海戰中的威力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航空母艦的美國卻還是要研製一款新型的戰列艦,那麼這艘戰列艦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實際上美國當時研製這款戰列艦就是為了對抗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這款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了七萬噸,裝備了四座四百零六毫米三聯裝主炮,前後分別布置了兩座,最大射程達到了三十九公里,在主炮的射程方面,蒙大拿級略遜於大和級,因為大和級戰列艦的主炮射程達到了四十一公里,而且火炮的口徑也要比蒙大拿級大,達到了四百六十毫米,不過在當時的海戰中,雙方基本上不可能隔著幾十公里的距離用主炮互射,而在近距離戰鬥中,蒙大拿級戰列艦的艦身比大和級更為堅固,同時火炮的射速也更快,而且美軍的蒙大拿級還有著更為先進的雷達火控系統,因此大和級戰列艦真的不一定能夠打得過蒙大拿級戰列艦。
然而,蒙大拿級戰列艦最終卻並沒有被製造出來,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實際上這款宛如龐然大物的戰列艦也帶來了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它的艦體實在是太過寬大了。當時的美國控制著巴拿馬運河,而美軍的戰艦如果想要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通過巴拿馬運河,然而蒙大拿級戰列艦的寬度過大,根本無法從巴拿馬運河通行,如果美軍大西洋艦隊的蒙大拿級戰列艦要轉移到太平洋艦隊時,就必須從南美的合恩角繞行,戰列艦的航速本身就比較緩慢,再繞行這麼遠的距離,那麼必然會影響戰爭的進程。
除了蒙大拿級戰列艦的艦體過於龐大,他所處的這個時代也並不是戰列艦的舞台,當時美軍已經發現在海戰中航空母艦的重要意義,所以將有限的造船能力全部投放到了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上,為了節約國內的生產資源和人力,美軍於一九四三年結束建造蒙大拿級戰列艦,這款戰列艦並沒有一艘被建造完成服役,其中美國海軍是決定建造五艘蒙大拿級戰列艦的,而這款戰列艦如果建成,將會成為美國海軍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不過非常可惜,最終美國海軍也沒有實現這個目標。
作為一款戰列艦,蒙大拿級的火力十分強悍,他所使用的三聯裝四百零六毫米主炮,一枚穿甲彈的重量就高達一千二百二十五公斤,在二十七公里的距離上能夠擊穿三百八十一毫米厚的裝甲,可以說大部分戰艦在蒙大拿級的面前完全沒有還手之力。而與此同時,這款戰列艦的防護能力也是美國海軍艦艇中最強的,它的船舷裝甲最厚的地方達到了四百零九毫米,遠遠超過了大和級戰列艦。
如果二戰時期美國真的生產出了這款戰列艦,對戰爭的結局其實影響並不大,因為在中途島海戰中,美軍擊沉了日本的四艘航空母艦,而從那個時候開始,太平洋戰場的局勢其實已經確定,美國是否擁有火力更加強大、防護更加強悍的戰列艦已經不是贏得太平洋海上霸主地位的必要條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