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 | 曜珏
01
可能是我還不夠好吧
我經常覺得自己不夠好。
有一次因為一點小事被一個朋友罵:「你怎麼情商這麼低?」
我沒有爭論下去,而是很委屈地哭了出來。
我的情商真的低到不可救藥,無法正常社交嗎?
沒有吧,我和很多人關係都很好,周圍的朋友也經常鼓勵我,找到很多我的優點。
但我委屈,憤怒,哭泣,是因為我的心底冒出了一個聲音:
都是你的錯。
是因為你不夠好,不夠優秀,才不能離開那些傷害你的人。
如果你再優秀一點,如果你可以不要這個朋友,如果你有膽子爭論下去,保護自己......
所以,一切都是你的錯。
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所有問題都由於我不夠好」的自我攻擊,一直困擾著我。
它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的選擇,讓我親手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我拒絕了暗戀對象的表白,離開了對我很好的朋友,放棄了很多工作機會。
因為我總覺得,我還不夠好,不夠優秀,不配獲得成功。
《被討厭的勇氣》里說:人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所討厭,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但這怎麼可以呢?
被別人討厭,就等於不被別人接納。不被別人接納,就等於在社會上寸步難行。沒有工作,沒有朋友,沒有戀愛,沒有家人......
如果我不夠好,所有美好的事情,都不會跟我有關。
我真的不喜歡這樣自己,太累,也太不自由。
那些別人給我的標準,早就內化成我人生的一部分。
我甚至會想,如果我是「別人」就好了。
他們那麼自由,那麼自信,長著一張沒有被生活欺負過的臉,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還能相信自己。
而我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畏畏縮縮,花了二十多年建立起來的自信,只要一點點批評,一個不友善的眼神,就能戳破。
02
一切都因為「我不夠好」嗎?
我開始反思,為什麼人會經常出現「我不夠好」,「我不配」的想法。
可能,是因為低自尊。
自尊是什麼?
是一個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對自己的想法,賦予自己的價值。
心理學家Melanie Fennell說,自尊就是關於自己的「核心信念」。
而如果一個人的核心信念是負面的,那麼,他就會做出相應的行為。
對自己有極端負面的評價。覺得一切成功都是運氣,真正的自己很糟糕。發自內心不認可他人的讚賞,甚至會覺得尷尬。玻璃心,不好意思表達自己的感受,被欺負了也不敢生氣。
就像是開了一個「人生濾鏡」,把所有好的東西都忽略出去,只接受到壞的反饋。
如果「好」和「壞」分別是人的兩隻腳的話,低自尊者就需要有所依靠,才能站立。
這個依靠,也許是別人對他的好,也許是學業,事業上的成功帶來的認可感,也許是父母的讚賞,也許是親密關係的滋養......
否則,他會感到恐慌。
因為他不確定自己的價值。
這可能跟他的早年經歷有關。
比如,童年時被情感忽視。
很多中國式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不把小孩子當「人」看。
你屬於我,你必須聽我的,我永遠是對的,錯的只能是你。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自我」一直是被壓抑,被否認的,只能被動接受父母設定的標準,也就是:
你是個孩子,但你不許像個孩子一樣。
綜藝《少年說》里,一位媽媽,經常打壓女兒,說她性格太飄了,必須打壓,這是為她好。
女兒抱怨媽媽從來沒看見自己的努力,媽媽一盆冷水潑下來:你也不看看你自己有多麼多麼差。
一位女兒,很喜歡跳拉丁舞,還考了級。
但是,媽媽不許她再跳了,除非能考到前100名。女兒說,太難了,我考前200名可以嗎?媽媽說,不可以。
表面上看,父母們真的很愛自己的孩子。人的確是要好好讀書,好好考試,好好成長。
但事實上,父母們從來沒有真正地看到過孩子。
他們不關心你是誰,你喜歡什麼,你需要什麼,你此刻是什麼感受。
他們只知道,我需要你做什麼,我需要你長成什麼樣子。
作為一個成年人,你不喜歡吃蘋果,喜歡跳舞,完全有能力自由選擇。
但作為一個孩子,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會很無力。那時候我們極度依賴自己的養育者。
因為,被養育者所討厭,被拋棄,就意味著沒飯吃,要面臨死亡的威脅。
所以儘管很委屈,很傷心,可是父母說得也對,自己的確有不好的地方。
為了生存下去,孩子們會本能地認同父母的意見,「我不夠好,我不值得」,就此成為他們的核心信念。
不止是家庭。
我們的早年經歷,還包括讀書上學,和同齡人相處,戀愛。
如果你的老師,因為你成績差而冤枉你考試作弊;如果你的同學,因為你的長相,家境,成績,經歷而嘲笑你,霸凌你;如果你遇到了一個渣男/渣女,讓你覺得自己真的毫無價值......
有那麼多次,大家都覺得你不好的經歷,而那時候的你沒法反抗,也不敢爭辯。
因為跟人發生衝突是那麼可怕,你可能會被罵,會被打,會被趕出家門,會被孤立。
所以,你認同了他們:我是一個很差勁的人。
他們都沒有問題,出問題的一定是你。你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你根本就不該存在。
接受了這樣的投射性認同後,你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那如果我足夠好,是不是大家就會喜歡我?
不能怪別人,那就只能怪自己。
就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所說的,覺得自己生而為人,十分抱歉。
我們從來都無法真正愛上自己。
當然,我並不覺得早年經歷能夠完全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但它卻會對人的選擇,決定,信念造成影響。
被打壓,被忽視,被批評後形成的不安全感,會讓「我不夠好」變成我們的慣用防禦手段。
03
真相是,你永遠都不夠好
一個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在生活上有諸多的不自由。
因為一旦他想做些什麼,他不得不考慮別人的看法,考慮自己的能力,考慮未來的風險,最後覺得自己啥也不能做,啥也做不好,只能繼續自怨自艾,為自己的無能感到羞恥。
因為早年的環境是這麼對他們的,所以他們也會這麼對待自己,無論取得多少成就,都無法真正滋養內心的缺乏感。
但這個想法的另一面是:只要我「足夠好」了,我的生活就會變好。在我「足夠好」之前,我什麼都做不到。
可是,什麼時候你才夠好呢?
減肥到90斤可以戀愛了嗎?你仍然會覺得,自己脾氣不好,學歷不高,賺錢不夠。考上研究生可以找到好工作了嗎?你仍然會害怕,自己不是名校,不是留學生。
即使學習,工作都很好,你還會怕自己不夠人情世故,做事不夠靈活......
怪責自己太容易了。
直面自己,才最難。
「夠好」是一個很模糊的標準,這跟你本人客觀上好不好沒有關係,跟父母,老師,老闆,一切有權威感的人的世界觀有關係。
再怎麼進步都沒用。
你永遠都不夠好。
你還會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而產生深深的羞恥感,很容易就會徹底否定自己。
我的諮詢師也問過我。
如果「我不夠好」的念頭讓你這麼難受的話,為什麼你仍要堅持?
相信自己足夠好,有什麼危險嗎?
我沉默了。
我不得不承認,「我不夠好」的自我攻擊,在一定程度上幫了我很多。
它讓我變得十分有安全感。
不嘗試新工作,就意味著穩定,不需要面對變化,可以更好地生存。不談戀愛,就意味著不會被別人傷害,也不會被男朋友評頭論足。不爭取項目機會,就意味著我沒有失敗的機會,別人就找不到理由嘲笑我。
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我可以不用去承擔我人生的風險,砍掉自己人生的大部分可能性,留在最安全的舒適區。
然後,我問自己,如果我要承擔風險的話,我會損失什麼?我能不能承擔得起?
比如,朋友罵我,我生氣了,不想繼續跟她做朋友了。那麼,我要承擔的風險,就是失去這個朋友,或者被說壞話。
好像,也不是什麼特別恐怖的事情。
比如,我想去當一個作家。我要承擔的風險,就是養不活自己,賺不到錢。
那麼,比起「我寫得這麼差,這輩子都不可能成功」的自我攻擊,更快速的方法是,我怎麼能存到一定的錢,怎樣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怎樣向一個真正的作家那樣生活。
但如果你選擇了讓自己快樂,選擇你的自由,就意味著你的生活不再安穩了。
你能寫出你所要面對的風險,能承擔嗎?
能的話,這就不會再成為問題。
04
小時候沒有得到的安全感
可以由你自己來創造
我知道,我們每個人成長到現在,多多少少都會遇到過不開心的事情。
有些事情的影響比較大,讓我們在整個童年,都在匱乏感中度過。
我們會覺得很委屈,很不公平,希望向父母繼續索取他們當年欠我們的愛。
但是,父母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深深受著他們自己的成長經歷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已經是成年人了。
小時候沒有得到的安全感,可以由自己來創造。
放下「我不夠好」的念頭,事情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1) 沒有人愛自己的時候,你可以做那個愛自己的人。
「自愛」這個能力非常重要,但真的很少人會。
受早年經歷影響,大部分人對自己的愛,和別人一樣,都是有條件的。
而無條件的自愛,不取決於我們自己能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也不關乎我們是60分還是100分。
而是,你敢對自己說:「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都和你站在一起。」
當然,在面對失敗,困難時,你還是會痛苦,會懷疑,會想要別人的支持,但內心的這點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自我滋養,力量會比你想的要大很多。
自愛,還意味著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這意味著,你可能會和別人產生衝突,不再逆來順受地滿足其他人的期待了。
但只有當你自己把自己當一個完整的人時,別人才會把你當成是一個完整的人。
曾奇峰曾經說,一個人堅守2點,就能活得很好:
我已經是個成年人,不依賴任何人就能活下去,沒必要怕被拋棄就會死。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有能力讓別人給我幫忙,沒必要一個人硬扛下去。
每當你想退後的時候,可以回想這兩句話,跟自己強調一遍:我是個成年人,我有能力,我可以。
2)把生活中的扣分項,變成加分項。
低自尊的人,可能會經常給自己扣分。
我今天出醜了;我今天被老闆批評了;我今天工作沒做完......
但是你從來都看不到自己的:溫柔,力量,韌性,潛力。
所以,在給自己扣分的時候,不要忘了給自己加分,不要忘了揪住自己身上的每一個看似可以加分的機會。
允許自己有成功的部分,也有失敗的部分,這樣,才能做到《被討厭的勇氣》里所說的自我接納。
所謂自我接納,就是不去關注「無法改變的」,而是去關注「可以改變的」。
得了60分,不必悲觀,而是在誠實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礎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
3)意識到自己有負面的核心信念。
不要給自己設立標準,要在三天之內把世界觀都改過來,不現實。
你只要知道,是什麼影響著你的決定,又是什麼讓你活得不自由。
你還是可以聽自己的自我攻擊,覺得自己是個糟糕透頂的人,但你可以選擇不去信這些想法。
不跟「我不夠好」的規則一起玩,就意味著你要負擔起自己的命運。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肩負自己人生的責任,就能得到多大程度的心理自由。
我很喜歡的動畫《彈丸論破》里,在主角自我懷疑,自我攻擊,想要放棄的時刻,他的朋友說了這樣的一句話:
「如果沒有未來的話,那就創造未來。」
我相信,你也一定可以。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