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寧海人竟都是這麼吃飯的!差距太大了

2019-06-03     寧海新聞網

餐桌

作者:仇葉祥

民以食為天,餐桌上的下飯如何,是衡量人們日常生活水準的標杆。我們常聽到一個名詞叫「菜籃子工程」,上升到了政府工程的地步,就更說明了餐桌上的重要性。可以說,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尤其是近幾十年,餐桌上的變化更可謂巨大。

01



建國後不久,國家底子薄,生產效率低下,人口眾多,餐桌上的下飯問題始終沒能很好的解決。在人口多,貨物少的情況下,樣樣商品實行憑票、憑卡供應。五花八門的票、證、券一時充斥全國城鄉。即便有了票,因為貨源緊缺,還得凌晨起來排隊購買。每逢節氣頭日,縣城三、六、九市日,桃源橋、雞行口、小北門的食品公司、水產公司門市部前,半夜就有人排隊買肉、買魚。隊伍中還有人用竹籃、草帽,甚至用石頭代替人排隊。

那時城鎮居民按季發放糧票、油票、煤餅票等。糧票成人按工種大概每月27斤、30斤、33斤不等。有了糧票,才能買大米、麵粉以及年糕、麵條、粉絲、饅頭、麥糕、大餅、油條、餅乾等由食糧製成的食品。油票每人每月4市兩,肉票、蛋票、糖票、水作票等則視貨源情況而定。當時最吃香的是發給華僑的華僑券。華僑券可以買各種憑票供應的商品,也可以買手錶、自行車、縫紉機,還可以買8元1瓶的茅台酒,5角一包的牡丹牌香煙。擁有華僑券的人極少,櫃檯里的商品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個擺設而已。

農業戶口發的票比居民戶口少,很多計劃商品都是憑購物證購買。購物證填著戶主姓名、家庭人口,印著計劃供應商品的名稱,如煤油、火柴、食糖、肥皂等。因為煤油放在第一格,因此村民們又習慣稱此證為「洋油證」。證上還有沒標識商品名稱的空格,如黃魚、帶魚、乾果等計劃供應商品運來了,購買時可在空格欄里填上商品名稱和數量。居民戶口計劃供應的品種多、數量多;農業戶口計劃供應的品種少、數量少,這就拉大了城鄉之間的差別。農業戶口與居民戶口結婚,生下的孩子,只能在農村落戶,為此拆散了無數對好鴛鴦。寧海絲廠囡吃香,也是這個原因。

商品憑票、憑卡供應,給商業職工帶來很多麻煩。尤其是供銷社下伸到農村的小店,一般只有一個店員。計劃供應的魚運來了,他們既要稱魚,又要算帳收錢,還要在洋油證上填寫數量。上百戶人口的村莊,賣黃魚、賣帶魚時,小店門口排著老長的隊伍。

小店職工總是全家總動員,一起來幫忙賣魚。稱魚時要大小搭配,做到平均分配,克斤克兩。每戶多一兩,全村數百戶人家,就得超計劃數十斤,虧空無處可補。賣豬肉也一樣,按肉票稱肉,必須學會一刀准。更難的是賣油,不管是菜油,還是棉籽油,冬天都會結凍,一桶300斤重的油,用一根細管抽上來,裝進瓶口很小的玻璃瓶里,多一點不行,少一點也不行。商店裡的職工,白天憑票賣出去的商品,晚上要把各種票剪角,分類粘貼。盤存時,必須是錢、票、物三者相吻合。

現在還有很多人念念不忘那時的野生魚價格:大黃魚2角4分1斤,鮮帶魚2角9分1斤,咸帶魚3角1分1斤。豬肉、雞蛋同價,每斤6角6分。雖然聽上去便宜,可你知道當時發多少工資嗎?以商業系統職工為例:一級工每月工資29元5角;二級工34元5角,三級工39元5角,四級工44元5角,再加上每月2元5角糧價補貼,四級工算是高工資了。你知道一年能吃到幾次魚嗎?黃魚上半年分頭水、二水、三水3次捕撈,下半年八月還有一次捕撈桂花黃魚的季節,一年總共也就4次。不是次次都能捕撈到很多數量的,一年能賣兩三次黃魚就很不錯了。帶魚下半年下霜前後開捕,一年也只能運來賣兩三次。

02



七十年代初,筆者從部隊退役,安排在供銷社工作,吃魚吃肉的機會多起來了,但每月工資只有34元5角,加上2.5元糧價補貼,必須上交給母親20元,讓她幫我積聚起來,以備娶妻生子之用。食堂里的大黃魚,每盤賣2角5分,吃過一餐解了饞,第二餐就不敢奢望了。食堂里的青菜炒肉片,一盤1角5分,一星期吃過一次,就忍著不吃第二次。1977年我去白溪分社工作,看到有人在深潭裡釣到一隻6斤重的老鱉,等在肉攤前與他人商量著調換豬肉。結果被一位寧波人用6斤豬肉換走。可見那時食物排名不是大黃魚、淡水鰻、野生鱉等,是豬肉排在首位。

那年頭,農民家庭就更少吃魚肉。肉挑肥的買,最好能買到板油、花油和槽頭肉,熬成油後,藏著炒菜用。飯鍋里燉熟的腌菜,能挑上一挑豬油拌拌就很不錯了。很多人買魚喜歡買鹹魚,鹹魚可放著慢慢吃。帶魚買回家,按家庭人數切成數段,蒸熟了每人一段。

改革開放後,政府更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豐富餐桌上的下飯,提出了建立「菜籃子工程」。縣政府在城關、回浦、水車等地落實了蔬菜基地。縣財貿辦公室掛出了「蔬菜辦」的牌子,領導全縣蔬菜生產。城鎮蔬菜供應工作是塊硬骨頭,縣商業局和縣供銷社分設時,決定縣前中大街的一幢四層樓街面屋分給誰,就由誰承擔蔬菜供應工作,這是當時寧海縣街的標誌性建築。結果縣供銷社下屬的縣副食品公司得到了這幢街面屋,就承擔起城鎮蔬菜供應的職責。為此,縣供銷社建立了「縣蔬菜公司」,並在縣城最鬧猛的桃源橋、雞行口、南門菜市場開設了3爿蔬菜商店,還在大北門市場設立蔬菜供應點。

縣「蔬菜辦」、縣供銷社、縣蔬菜公司,都安排最得力的人員,從事「菜籃子」工程。這些人常年走村頭,奔田頭,指導菜農種菜。從蔬菜種植計劃、種子調運、播種、收割等,進行全程服務。城鎮蔬菜供應狀況雖有改觀,但在計劃經濟模式下,政府包攬包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蔬菜基地這個露天工場,遇上氣候好的年份,蔬菜產量高,菜價猛跌。政府雖採取保護價收購,但總是力不從心。碰到氣候不利蔬菜生長的年份,蔬菜產量少了價格猛漲,消費者怨聲更大。每年縣人代會、縣政協會議,代表、委員們反映「菜籃子」問題的提案不少。負責「菜籃子」工程的部門和人,總是吃力不討好。

真正讓老百姓餐桌上下飯豐富起來,是國家實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改革解放了生產力,實行市場經濟後,蔬菜供需矛盾由市場調節。按經濟規律辦事後,市場需要什麼,農民就生產什麼。菜農們只要有利可圖,就不怕辛苦,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土地向種菜能手集中。規模生產促使效益更加可觀,抗風險能力也更強。

03



改革推動了種菜技術革命,才讓餐桌上的下飯更加豐富。蔬菜種植推廣雜交品種後,產量增加,質量提高。大棚種植技術的出現,反季節蔬菜成了市場上的新寵。過去一種蔬菜,上市時間短的只有十幾天,長的個把月,現在反季節蔬菜,市場上可以常年供應。

餐桌上有吃不完的水產品,得益於海、河養殖技術的突破,魚、蝦、蟹、貝殼類產品,才能源源不斷爬上老百姓的餐桌。我縣先後攻克了大黃魚、銅盆魚、跳魚、香魚、青蟹、梭子蟹、對蝦等一大批名優水產品養殖難關。20年前,美國人餐桌上,一盤蝦和一盤蔬菜的價格相等,讓人不可思議。現在我們餐桌上有些蔬菜的價格,已超過了蝦的價格。

餐桌上下飯的豐富還得益於交通大發展。高鐵、高速、航空運輸的快速發展,縮短了省與省之間的距離。南方的特產運到北方,北方的特產運往南方,東部的海鮮運向西部,西部的山貨運到東部,整個中國就像個大市場。

市場上物品豐富了,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各種營銷手段層出不窮。洋芋去皮賣,豆類剝殼賣,寧蚶洗凈賣……服務態度越來越好,品牌意識越來越強。寧海區域優勢十分突出,沿海有象山港、三門灣,境內有白溪、清溪、楊溪、鳧溪、中堡溪五大溪流。氣候濕潤,四季分明,空氣新鮮,是國家生態示範縣,適宜蔬菜生長,適宜水產品養殖。生長的蔬菜、養殖的水產品,本地人喜歡吃,外地人也喜歡吃,大上海的市民更喜歡吃。長街蟶子、蛤蜊、一市青蟹、蚌、越溪跳魚、西店牡蠣、鳧溪香魚、峽山參烏魚、大佳何對蝦、胡陳洋芋、黃壇冬筍、雷筍、前童三寶、竹林年糕、桑洲垂面、肉麥餅等。一個個特色產品搶占了城鄉市場。以年初的市場洋芋價格為例:同樣是大棚里種出的洋芋,本地產每斤10元左右,外地產4元左右,價格翻番。馬鮫魚:生長在寧海灣和三門灣的,條紋呈綠色的叫參烏魚,上市價每斤上百元。生長在其它海域,條紋是黑色的馬鮫魚,價格每斤只有十幾元。

還有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過去錢多的人才吃肉,錢少的人吃蔬菜。現在顛倒過來了,有錢人要減肥「防三高」,改吃蔬菜。時令蔬菜剛上市,價格比肉還貴。年前剛上市的雷筍25元1斤,價格大大高於豬肉。新上市的洋芋,價格大大超過雞蛋。新上市的蠶豆肉20元1斤,價格也超過了豬肉。

有錢的人對常見的牛、羊、雞、鴨、鵝肉,新鮮魚、蝦、蟹吃多了。花樣翻新要吃泥鰍、黃鱔、蛇肉等過去沒有人吃的東西。還有的人國內的物品吃膩了,尋找國外食品嘗鮮。什麼澳大利亞的海參、挪威的三文魚、空運過來,價格昂貴全不在乎。

餐桌上下飯豐富了,街頭巷尾大嫂、大娘們的抱怨聲仍然不少:每天買下飯,不知道買什麼好?餐桌旁經常看到,在豐盛的下飯前,不少年輕人和孩子皺著眉,抱怨沒有好吃的下飯。

閒聊中有人問我,世上什麼下飯最好吃?我笑著回答,應該是「飢」吧!他一臉茫然:雞不管是紅燜、白斬、紅燒、煲湯早就吃膩了。我說不是會走會飛的雞,是飢餓的飢。待你真正飢餓了,那就什麼都好吃了。我想,用「飢」來體現下飯的好吃不好吃,可能就是當下餐桌食物豐富的最好證明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ddWNmwB8g2yegND8dJ6.html






雲遊桑洲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