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老人只要一到70歲,身體機能下降,健康狀況變差,沒過幾年便去世了。
心理學家認為,不僅是身體疾病所導致的,還與老年人在這個階段的心理壓力精神壓力過大有關。
要做的事情,
就安安靜靜的做吧
不要到處宣揚自己的想法
值不值得,
時間是最好的證明。
原因之一:
有著嚴重的心理衰老
研究表明,70歲左右的老年人會真正感覺到自己在衰老。這不僅從生理方面也是心理方面來講,其中心理衰老比生理衰老更為嚴重。
這種衰老感會在很多方面得以體現:
1、老年人的視覺聽覺開始下降,味覺變得緩慢遲鈍。
以前鍾愛的食物開始覺得無味,與此同時,他們視線模糊。眾多因素造成他們對生活的興趣直線下降。他們也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知覺和感覺的退化,會為自己感到悲哀。
2、他們的言語開始變得細碎,並且喜歡嘮叨。
不再對新鮮事物有好奇,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衰退,在記事方面感到很吃力。因為學習能力的下降。他們拒絕學習新的事物。年輕時對生活的積極狀態不復存在。
3、他們的情緒極不穩定,開始變得衝動感情用事。
在夜晚的時候,他們出現強烈的焦慮,有效睡眠時間的下降讓他們感到緊張。在安靜中一點聲音會讓他們感到煩躁,並且他們拒絕採取年輕人的建議。
4、固執己見是他們的一大特點。
他們決心按照自己的固有觀念去做事,並且會有拖延的情況,對生活開始產生無力感,缺乏做事情的動力、意志力,探索精神開始衰退。
5、在生理上,他們的反應能力下降、行動遲緩、對很多事物提不起興趣。
6、最明顯的變化發生在性格上,年輕時樂觀的他們開始變得悲觀,甚至會從善解人意變得不近人情。情緒開始暴躁,性格孤僻古怪,時刻憂鬱不安,對未來充滿了焦慮。
這一生
不管經歷過多少風雨
都要舒展著眉頭過日子
內心豐盛安寧,
性格澄澈豁達。
心理學家提出:衰老感是一種主觀的感覺,同時也是不可逆的。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感覺,在經歷衰老的感到時候,你會認為自己不中用了、被這個時代所拋棄、開始被兒女嫌棄,但其實這都是主觀的想法而已。
原因之二:
感覺被社會拋棄
那些超過70歲的老人們,精神層面的衰老往往大於身體的衰老。
隨著多元化社會的建立,新鮮事物不斷湧現,微信,微博,抖音的興起,而老年人無法適應這些新的變化。
他們認為自己已被這個時代所拋棄,內心會有孤獨、難過、鬱悶的感覺,而這些不良情緒會增加我們生病的幾率。
為什麼老年人很難適應新鮮事物?
這是由於個體心理差異的存在——在青年人和中年人之間個體差異較小,而在老年群體中個體差異較大。
但因為這些心理特徵是在我們社會實踐中慢慢形成的所以很難改變,老年人往往更加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對旁人的看法不予理會。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老年人在這個時期覺得無力而失望,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再重新選擇生活的機會,而又不能接受現在的生活。
他們認為生活中沒有什麼值得再去追求的,於是產生了很多絕望的感覺與體驗。
原因之三:
不再是家庭主心骨了
到了老年後,老年人喪失了勞動力,社會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少。
價值感與自我效能感不斷降低,再加上生理健康狀態的下降對心理的影響,老齡化的心態也隨之出現。
心理學認為,我們在付出中會感到幸福和滿足,被需要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
而70歲後的老年人,不再處於家庭的中心地位,反而從被家人依賴到依賴家人,這樣的反差會讓他們很難接受從而內心產生不適的感覺。正是這種不被需要的感覺,讓老人感到更加的不安憂愁。
短暫的滿足感
會來源於物質和慾望
但真正的幸福感,
一定是來源於精神!
過好自己的生活,
該來的,都在路上!
加入老友群
主講人:張強,《黑龍江聯壇》編委,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來源:網絡
本版編輯:胥岩
版權歸屬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