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樓市進入「暮年」!房價要降?首富「農田理論」給人啟迪

2019-11-24     藍白觀樓市

今天翻了一份研報,關於第四次經濟普查的一項數據,引起了我的注意。

2013年的時候,房地產開發經營從業人員的增速是61%,到了2018年,這個增速降到了11%。

5年時間,增速下降了50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物業管理的從業人員增速從80%降到了50%,房地產中介服務從業增速也從2013年見頂回落。

換言之,不管是賣新房,乾物業還是做中介,從業人員增量的減少,是顯而易見的。

恰恰也是在2013年,金融業從業人員增速大幅上升,由2013年的6%上升至2018年的254%,絕對值達到了1818萬人。

這是個很有趣的變化,同一時間節點,兩個行業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走勢。

按我的理解:是賣房子的人少了,賣保險的人多了。

金融二字聽起來高大上,但邊緣的「民工」太多,很多人在世界500強公司就業,出入CBD地標寫字樓,西裝革履坐公交,中午飯吃20塊錢都有點心疼。

話說回來,底層從業人員的選擇,往往能夠宣告一個行業吸金能力的下降。

2013年,確實是個值得銘記的年份。

正是在6年前,樓市正式邁入了「暮年」,無論是城鎮每千人新開工套數,還是勞動力人口,結婚率,都有數據上的印證。

經濟學家姜超之前發布過一組數據,從1998年房改開始算起,中國新開工住宅套數快速增長,從不到200萬套躍升至2013年的1400萬套左右。

按照城鎮人口口徑計算千人新開工住宅套數,我國在2013年已接近18.5,接近日韓的歷史最高水平。

也就是說,我們的房地產周期巔峰其實是2013年,而日本、韓國則分別出現在1973年和1990年。

巧合的是,在2013年,15-64歲的勞動力人口,達到了10.06億的高峰。

隨後,直接出現連續5年的負增長,平均每年減少近200萬,照這個速度來看,2018年底的數字應該是9.96億。

再看結婚率。

年輕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願意結婚的?從宏觀上來看,也是2013年。

2013年的時候,我國結婚登記達到了1300多萬對,到了2017年,只有1063萬對,短短4年時間,下降近300萬對。

結婚率從2013年的9.9‰,到後來的9.6‰、9‰、8.3‰、7.7‰,直到2018年,只有7.2‰,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結婚率越低。

有心人應該還記得,當時樓市的「窘境」。

我找了中信建投的統計,在2013年房地產達到短期巔峰後,隨後的2014年,全國近4成銀行上浮房貸利率,超1成銀行停止二套房貸。

受到政策影響,房價同比增速自2013年11月的9.1%持續下滑,到2014年9月達到-1.1%。

商品房的銷售面積,由2013年2月的49.5%下滑,到2014年9月達到-8.6%。

銷售走弱的同時,帶來了庫存的快速累積,商品房待售面積不斷上升,2014年底待售面積已經突破7億平米。

羅列了這麼多數據,從房地產從業人員減少,到千人新開工套數、勞動力人口、結婚率的下降。

按理說,樓市早就應該跌落神壇了。

可是,後來發生的事,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2015-2017年,從京滬深到省會,從地市到縣城,從都市圈到城市圈,從高鐵到地鐵,從新一線到三四線,從低首付到高槓桿,從地王到千億巨頭,短短几年時間,眼花繚亂。

新的概念一個接一個,如脫韁野馬一般的房價,大家都感同身受,我就不再多言了。

是經濟學家的判斷錯了嗎?包括業內所有看衰三四線的人都錯了嗎?難道2013年的巔峰,只是數據上的假象?

當然不是。

過去幾年大漲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1.棚改貨幣化,2.寬鬆的信貸環境。

拆遷戶們給錢不給房,投機客們隨意支取信用資金。

一邊是拿著全款大肆「掃樓」,另一邊是零首付多套房輕易按揭。

3年時間,他們活生生的用真金白銀和槓桿資金,撬動了市值百萬億級的房產,又躥升一個台階,範圍比以前更大,波及城市比以往20年更多。

但是,錢鍾書曾經說過一句話: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帶了面具的必然。

到了2018-2019這樣的年份,該來的終究要來。

2018年的房價漲了沒有?確實漲了,西安、杭州、成都、南京都在搶限價盤,僅僅只是上半年短暫火了一下而已。

2019年的房價變化也不大,輪到了蘇州、洛陽、呼和浩特和紹興上漲,但二手房連續陰跌的城市,已經突破了35個。

連續兩年,還是在各地加足馬力「搶人」的前提下,樓市上漲時間只持續了幾個月,「金九銀十」的傳統旺季,成了降價促銷的最佳藉口。

今天無意間看到了首富巴菲特的一段話,給人以啟迪。

「1980年代,我買了一塊農田,但我只去過一次。農田確實長得不好,但我總不能每天跑過去,給農田吶喊加油吧?」

「氣候好的時候,農田能多長些玉米,氣候不好的時候就長得少些。我只要能保證這是塊好田,在氣候好的時候能長出很多好玉米就行了。」

房子算不算他口中的「農田」?有的算,有的不算。

上世紀90年代,「六君子」在海南讀報紙,無意中看到當地人均居住面積已經超過了50平米,同期北京人均只有7平米。

20多年過去了,北京的人均居住面積依然不到10平米,這種跨越數十年,還依舊緊缺的房子,當然算「農田」。

只是我們不能忽略一點:有時候種地能有好收成,同樣也有遭遇旱澇、欠收的年份。

買房也是一樣的道理,房價有漲,也就有降。

2013年以前,人口、勞動力、購房者槓桿、城鎮化、生育率,都是「好牌」,房地產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2015-2017年,見頂之後,棚改、信貸兩股力量介入,再次加速上漲,進一步透支了這些條件。

2020年以後,貨幣、人口、行業的驅動力逐步減弱。

大型城市的核心城區,依然有大量資金「抱團取暖」,可這些一個巴掌就能數得過來的地方,又能有幾個?

京滬廣深、沿海新一線、中西部二線、都市圈強三線,名詞一個接一個。

但是,這些城市全部加起來,在15萬億成交額、年銷售17億平米、市值近300萬億的房地產市場面前,不過是「小巫見大巫」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Prznm4BMH2_cNUgHk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