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沒有績效管理,企業就談不上管理。因為一切管理活動都是為了產出更好的績效。
不過,績效管理一定要選對適合自己、有效落地的方法和模式。
當前,績效考核最常用的工具主要有KPI,但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KPI考核存在許多的局限性。
有一期視頻採訪的雷軍,當時雷軍認為KPI已經是無法適應網際網路的管理需求。
因為KPI會讓員工迷失自我,而小米的工作核心是,是做出讓用戶尖叫的產品,提高客戶的體驗。
先跟大家講一個故事
有一家工廠,老闆感覺管理層用心不夠工作馬虎,管理問題多多,比如品質不好帶來大量的退貨與客戶投訴,內部損耗、浪費嚴重,團隊協作不力等等,所以就專門聘請了一位有人力資源工作背景的副總,由他推行績效考核。這位副總曾經有過使用KPI的經驗,因此駕輕就熟地在公司宣導落地KPI考核:
在副總宣導的時候,公司剛剛做了年度調薪,雖然老闆在績效考核中提出了很多高要求,但是大多數管理者還是被動接受了。在公司剛開始運行KPI時,還是有一些效果的,大家開始關注各個指標和標準,做了不少改善和優化。
慢慢地管理者發現,
一是自己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目標;
二是過去不怎麼努力都能拿到約定的工資,現在很努力了還要被扣工資;
三是由於指標訂的不好,存在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情況,引發被考核者諸多質疑。
雖然管理者向老闆和副總提出了很多疑問,但老闆總總覺得這不是KPI的問題,是管理者自己不適應及心態出現了問題,時間長了就會接受的,所以老闆以堅持的態度不予睬會。在實施KPI大半年之後,開始陸續有管理者提出了離職,還有一些管理者打算拿完年終獎再走人。
這時,老闆意識到KPI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1、雖然推行KPI之後,一些老問題有改善的跡象,品質、損耗、協作有了一定的優化,但很快管理者開始鑽空子、找理由調整指標、相互推卸責任,最後達成某種所謂的妥協。
2、為推行KPI,公司增加了HR人員,有的部門也增設了助理崗位統計數據,做了大量的表單和流程,可是效果並不太理想,而增加人員帶來的人力費用並不低。
3、最重要的是,KPI沒有得到管理層的認可,不僅想辦法搞過場走形式,更引發人才流失、認同度下降。
最終,老闆自己也扛不住了,辭退了副總,廢除了KPI,回歸到原先的管理方式,績效工資基本上都是固定的。
KPI到底錯在哪裡?
很多老闆覺得不做考核不行,所以自己折騰著做起來了。因為KPI過去相當風行,企業要想推行績效考核,大部分都會首選KPI模式。
那麼,員工錯了嗎?還是老闆錯了?
其實,員工加工資當然沒有錯,對各種扣薪提出異議也不會錯?老闆給員工加了工資提出要求提高一些標準,對工作進行分工和設定考核,看起來也是管理需要的!
我認為問題的根源還是KPI這個傳統模式!因為KPI本身存在以下五個重要問題:
1、KPI並不適合」利益驅動「。它更多的適合於績效評價和綜合評估,而績效考核的目的是為了更快地優化績效,但若少了利益驅動,績效考核就象汽車沒有配置發動機。
2、KPI是以目標為導向,企業常常喜歡訂立較高的目標或標準,所以它強調「壓力」,在利益驅動中偏向於」減法「。我們想想看,在今天這樣的人力資源狀態下,只給員工壓力和扣薪,能否被員工認可?
3、KPI在某種程度上違背了「人性」的價值,KPI是老闆要的,加薪是員工要的,為了滿足老闆要的KPI而否定或扣減員工要的薪酬,這種不符合人性的模式很難在企業持續運行。
4、KPI還背離了經濟規律和人性定律,因為KPI是目標達成法,當旺季目標訂立很高時,即使員工非常努力如果達不到目標,也拿不到原來的水平即被扣減了薪酬,而旺季之下企業可是多賺錢的季節。
5、KPI給出的激勵力度太小,根本無法發揮真正的驅動價值。比如某員工全月工資10000元,每月獎扣在100-300元左右的幅度,力度顯然小的可憐,無法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