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樂亭|第7期|「回眸拾情」雷燁的《灤河曲》

2020-02-21   樂亭故鄉人

作者:榮興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第7期

編者按:文章內容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體觀點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近現代,凡是歌頌樂亭這片土地和人民的詩句、歌曲和文章,幾乎離不開灤河、渤海和燕山,樂亭的地理位置是北望燕山,南臨渤海,東北方向以灤河與昌黎相鄰。據知,在樂亭故去的人裝入棺材下葬時,要頭朝北腳朝南,這樣是「頭枕燕山,腳踏渤海」。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樂亭曾與昌黎合併叫昌樂聯合縣,另外,人們還習慣把昌黎、灤縣和樂亭三縣簡稱昌、灤、樂,這是冀東的重要地區,所以,樂亭人一提到燕山尤其是灤河和渤海灣就倍感親切。

抗日戰爭時期,一位風華正茂的青年雷燁,就曾活躍在冀東大地上,以他的革命熱情和才華為黨的宣傳工作付出了心血,譜寫了革命的詩篇和文章。我讀過雷燁寫的《灤河曲》,歌頌了生活和戰鬥的灤河兩岸和渤海邊的冀東人民和子弟兵,這裡肯定包括樂亭的熱血青年。這首《灤河曲》是:

灤河流水唱著歌,

歌聲浮載著子弟兵。

子弟兵的青春——

好像河邊的青松林。

灤河的流水含砂金,

金子好比子弟兵的心。

灤河流水向渤海,

渤海岸上發源子弟兵。

灤河流水發源於長城外,

子弟兵迴旋喀喇沁。

灤河的流水涌動著死屍,

松林里的人民熱愛子弟兵。

子弟兵,像飛鷹,

迴旋在家鄉河流上,

松林里的人民是好母親。

青春的鷹,

勇敢的鷹,

冀東年輕的子弟兵。

這位故鄉在錢塘江畔的青年,對灤河和灤河一帶的人民和子弟兵如此熱愛和歌頌,是他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的一種體現。據知,1942年豐潤縣潘家峪發生日本鬼子殺害老百姓的慘案時,雷燁還寫了激勵人民抗擊日寇打擊侵略者的通訊。

凡是革命者,只要是祖國的土地,他們是不挑剔工作的地點和條件的。而且做好了為革命而犧牲的準備。他們相信「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1943年在秋季反掃蕩中,這位熱血青年在平西曹家莊與敵人遭遇,他英勇抗敵,身負重傷,最後壯烈殉國,年僅26歲。我估計那時在那種艱難殘酷的環境下,雷燁的屍骨是不會運回故里的,定是安葬在了北國的土地上。我們今天過上了太平祥和又富足的日子,不正與許許多多的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獻出了生命有關嗎?

這一發生在六十年前的事情,這位當年風華正茂的青年,後人是不應該忘記的。冀東人民、樂亭人民也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