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因何而盛?因何而衰?

2020-01-11   蒲秋文化

鐵 觀 音 的 起

90年代之前的鐵觀音以傳統工藝為主,重搖青,重發酵,並帶有烘焙工藝,做青做透,焙火焙透,真正意義上烏龍茶的「綠葉紅鑲邊」,工序繁瑣且講究。90年代之後的鐵觀音,從台灣引進新工藝,輕發酵,無焙火,所謂清香型鐵觀音由此而來,雖是輕發酵,但同樣講究做青做透。

然而很多人說鐵觀音的市場行情是從90年代末因新工藝的到來而開始興起,實際上時間還可以向前推一推。

早年的茶葉流通是依託茶葉收購站進行「統購統銷」,1978年實行農村責任承包制之後,茶農還需要將茶葉統一交由茶葉收購站,只不過那時已經有茶農自己私下將茶葉拉到外地銷售,廣東汕頭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地,在汕頭有茶商收購,這些茶被收購後將銷往香港、東南亞等地,也就相當於出口。比起交由收購站,將茶拉到汕頭銷售的利潤更高,因此茶農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紛紛動身前往汕頭。

到了1985年流通體制改革,國家取消統購統銷,放開茶葉市場讓茶葉作為商品,許多香港、東南亞等地的茶商主動上門收茶,茶農的位置開始轉變了,有的還因早前的資本積累辦起來茶廠。自那開始,茶農的收入也隨著鐵觀音市場價格不斷上漲。

鐵觀音價格的上漲一直持續到90年代初才緩慢下來,由於此前鐵觀音主要走出口貿易,價格其實不算很高,雖說比以往收購站有所提升,但始終還是起不來,農民的收入也就停滯不前。於是茶農們把眼光放在了國內市場,他們首先想舉辦茶王賽。

茶王賽請來茶界專家和各地客商前來參加,評選後的茶王進行拍賣,93年的茶王被拍出500克1萬元的價格,95年茶王拍賣價500克5.8萬元、96年茶王500拍賣價16萬元。先在安溪、後在泉州,接著又在廣州、北京、上海等地舉辦各式各樣茶王賽,茶王拍賣的價格也一直在刷新紀錄。

有了茶王賽的造勢和不斷刷新的拍賣價,鐵觀音的被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常常占據海內外報紙的重要版面,這對整個安溪鐵觀音帶來了非常好的推廣效果。國內外前來安溪收茶的茶商越來越多,從事鐵觀音銷售的人也越來越多,不論是茶農還是茶商還是之後進入行業的,都想在此分得一杯羹。

前面講到鐵觀音的新工藝是90年代之後,也就是大概從2000年,這種清香青綠的鐵觀音逐漸受到人們的追捧,那時候的鐵觀音價格依然持續走高,茶農也開始改變原有的傳統工藝,紛紛改制新工藝,如消青、拖酸等等,以及為了產量開山種茶,甚至安溪周邊的永春、大田、漳州地區都有種植。

此時的鐵觀音生產主要由茶農與茶企構成,茶農制出的茶,要麼自己在安溪或其他地方開設門店進行批發與零售,所謂自產自銷,要麼賣給大的批發商或者大的品牌茶企作原料生產。我所在的潮汕地區,就是鐵觀音主要集散地,潮汕人家家戶戶喝茶,這裡有巨大的飲茶需求,因此許多安溪茶農紛紛在此開設茶店進行批發和零售,不少人還在此娶妻生子。直到現在,潮汕地區的茶行業,幾乎還是福建人與本地人所經營,不論是城市裡的茶行還是鄉鎮、村裡的小茶行,你都能發現安溪人的身影。

鐵 觀 音 的 落

07、08年是鐵觀音行情大好的頂端,行業大好,各種亂象也開始出現,農殘、重金屬超標、香精色素、品質以次充好等問題被曝光出來,消費者開始理性看待鐵觀音,價格也趨於理性,這一理性發生在09年。然而電商的興起,又給鐵觀音帶來一波發展,也富了一批人,競爭比線下市場更為激烈,淘寶9.9包郵、電話、簡訊轟炸營銷、早期的QQ加好友營銷到現在微信爺爺賣的茶,這一系列也讓鐵觀音的「形象」一而再受損,甚至讓人反感。

從事茶行業這麼多年,真正感受到鐵觀音走下坡路的時候從2010、2011年之後開始,在此之前,每年茶季,安溪各茶產區和茶市場都是人來人往,走在路上你能看到全國各地的車牌在此集結,茶商向茶農收購茶葉也非常瘋狂,瘋狂到什麼的地步?我曾見過一個山西的茶商在茶都收茶,他對茶農收茶不用沖泡,直接抓一把干茶拿到鼻子聞,便自己開價問茶農賣不賣,賣就拿去稱重,現金付款,不賣就走人,短短時間內就達成交易。

不僅價格行情走下坡,茶葉品質也是在那幾年走下坡,過度的種植和打藥施肥,使得青葉品質不再當年,沒有好的青葉原料,再好的工藝也是徒勞。加之其他後起之秀的品種出現,人們有了更多選擇。

鐵觀音的盛極而衰有很多原因,有人還提到三公消費的影響,不管什麼原因,已經成為過去。這些年的低迷也使得許多茶農開始反思,並且有意識的進行改進,比如重視種植環境的改善,只不過要一下重新恢復鐵觀音市場,不是易事。

從我這兩年我喝過的鐵觀音來看,品質開始有所好轉,是個好的盼頭。最後,每個茶火起來都有火起來的理由,熱度消退也有消退的理由,能把背後問題討論清楚才有價值,而不是簡單粗暴講什麼茶不好喝,什麼茶好喝的主觀評價。


你現在還喝鐵觀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