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三個故事。
一,農民工。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火車硬座和臥鋪相差僅一百元,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選擇硬座?
這個問題,透露出濃濃的「何不食肉糜」式的高冷氣息。
去年看過一個視頻,42歲的邢萬強是河南信陽人,在新疆打工,常年勞作,看起來像個50歲的人,為了回家,在列車上站了40多小時,兩天沒有合眼。
隨身的兩個編織袋,除了被褥,全是給孩子帶的零食,身上帶的方便麵吃完了,就一直餓著肚子。
記者問他:「孩子跟你的感情深嗎?」邢萬強眼裡含著淚:「經常不跟他們聯繫,孩子都已經快不認識我了。」
他還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忘不了:「晚上不幹活,吃不吃飯都可以的」。
邢萬強只是千千萬萬農民工中的一個,過段時間,他們還會出現在綠皮車、大巴、汽車站裡,奔波千里,回家過年。
根據統計局的跟蹤調查,我國農民工總量自2016年以來已突破2.8億人,2018年農民工總數2.88億人,約占我國總人口的21%。
二,北漂高材生。
「住在燕郊500塊錢一個月的合租房,省錢一天只吃一頓飯。努力尋找試鏡機會,用健身和學習消解掉焦慮。」12月1日,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的科班演員安子然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以上就是他的日常生活。
畢業兩年,安子然演過兩部劇的男二號,參演七部電視劇,但至今為止無一播出。今年一整年,他沒有接到過一部戲,靠出演話劇掙了兩萬塊錢,這是他2019年全部的主業收入。
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共有超過3228家公司名稱及主營業務涵蓋「影視」的公司註銷或吊銷,遠高於2018年的1946家。
沒事可干怎麼辦?回家似乎是大部分人的選擇。
2017年末上海、北京、天津常住人口凈流出數量分別為8.2萬、10.4萬、9.28萬,合計27.88萬。
2018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54.2萬人,比上一年減少16.5萬;上海常住人口為2415.27萬人,比上年減少3萬以上。
三,在上海養孩子。
12月9日,上海社科院發布了有關有關中小學生成績變化影響因素的調查,報告顯示:在上海,養一個孩子到初中畢業要花費84萬,而且孩子每天在家寫作業要3個小時以上成績最為理想。
家庭收入越少的家庭,給孩子教育的比重就越高。
比如年收入在5萬以下的家庭給孩子教育的投入達到了71%,接近了家庭收入的4分之3,而5-9萬元收入的家庭,大約會有一半的收入投到了孩子教育上面。
無獨有偶,央行最近發了個報告,低收入家庭債務負擔較重,尤其是年收入低於6萬元的家庭。
有負債家庭中,年收入低於6萬元的平均債務收入比為 285.9%。而年收入高於36萬元的,平均債務收入比為89.0%。
最諷刺的是,第三個案例中,家長們掏空財力想讓孩子上最好的高中,第二個例子裡,「雙一流」的名校高材生,卻為了幾萬塊的收入,連飯都不敢多吃。
這就是所謂的「學區房值錢,學歷不值錢」。
返鄉的農民工、掙扎的北漂高材生、大城市的普通家庭,3個群體,3種鏡像,伴隨著人口流動,他們也是房地產大變局中的一員。
見微知著,未來的樓市,可能會發生兩個變化。
第一,未來5年,樓市會陷入「返鄉潮」。
第一個故事裡,邢萬強已經40多歲了。
有份數據,50歲以上的農民工,占比由2008年的11.4%,已經升至2017年的21.3%,九年間提高近十個百分點。
這還沒有算2018和2019年的數據,高齡農民工的占比會更高。
隨著他們慢慢變老,城市裡已經沒有容身之地,習慣了工廠流水線和建築工地的大齡農民工來說,去送外賣?連軟體不會用,去送快遞?連路都不熟,空調家電也不會修,水電暖氣也不擅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每年發布的《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8年東部地區的農民工數量減少185萬人,東北地區農民工數量減少9萬,而中西部地區則增加378萬。
這樣的趨勢,會越來越快。
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建築工地的「用工荒」會持續,模板工、鋼筋工會更稀缺,包括工廠流水線工人、水電維修工、木工、泥瓦工會越來越少。
第二,由此帶來的,是一線、新一線精英化,三線以下老齡化。
上海養孩子花80多萬並不稀奇,一線城市的「精英化」只會是開始。
所有人都應當承認一個事實,當絕大多數年輕人與房子無緣,年過30,依然拿著幾千月薪租房,父母錢包掏空也不夠首付,他們只能從這座城市撤離,不管自願還是被迫。
掏得起高價物業費、維修費,35歲失業前能實現旅遊自由,父母家裡還有礦,他們可以繼續享受大都市的燈紅酒綠。
三四線以下,包括農村和鄉鎮,老齡化的程度會更深。
澎湃今天發了個報道:題目是《誰為中國人養老?農村老齡化程度遠高於城市》
其中提到:2000年時,人口流動規模較小,城市越大,因為執行獨生子女生育越嚴格,老齡化程度反而更高一些。
城鎮化大潮改變了一切,老年人沒有隨子女進城,從總量上看,2015年時,農村、鎮和城市的60歲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18.47%、14.53%和14.2%。
這份數據把各線城市都納入到了統計範圍,如果把北上廣深、沿海新一線與其他三四線分開來看,隨著房地產市場「一二線單極化」的程度越來越深,三線以下城市的占比會更高。
說了這麼多,對2020年想買房的年輕人,我有兩個建議。
第一,不要在一二線硬撐。
未來的京滬廣深,包括蘇州、南京、杭州、成都這樣的地方,會變成真正意義上弱肉強食的「叢林」。
任何東西都要講究成本,每呼吸一口空氣、每次談話、每個想法都要用金錢來衡量,節奏快到無以復加,稍有鬆懈,就意味著失業、斷供、斷貸,教育成本也只會越來越高。
如果你只是留戀那裡的大劇院、夜店、健身房和美食,自己的收入並不穩定,家裡的錢包不夠也要去硬湊,只是為了圓自己的一個大城市夢,早點打消這個念頭,因為生活遠遠不是買套房子,掏個首付就萬事大吉了。
第二,2線以下,「自住」的機會遍地。
三四線只會越來越便宜,這一點毫無疑問,尤其是中西部那些房價動輒上萬的地市。
理由可以找出一大堆,我不再挨個重複了,棚改、人口、貨幣,這些觀點已經重複過很多次。
假如你想買房,要明白老齡化、人口結構、城市變遷這些東西,說起來挺嚇人,其實離你的生活很遙遠。
房價1萬+的省會,可以考慮三環外四環內的近郊。大都市圈周邊的地市,可以慢慢等待房價逐步滑落後入手,這些地方在過去幾年直接翻倍,有的小區未來降個30%都是輕的。
前幾年大小城市的「普漲」是假象,以後會分化,直到房價回歸理性。
因此,在2線以下買房的前提是「自住」,未來幾年,雖然會抄到一個好價格,可不排除會一降再降,如果你用投資、成本這樣的想法去買,那就沒法聊了。
尤其適用於這樣的人:人脈都在小城市,家裡在本地有不少關係,有個交社保和公積金的工作,閒暇之餘能有不錯的副業收入。
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買房這件事,已經不是加槓桿躋身中產的渠道了,請不要勉強自己,怎麼舒服怎麼來。
2020年就要到了,無論你是第一個故事中令人肅然起敬的農民工,還是第二個故事中窘迫的高學歷人才,抑或是第三個案例中的養娃家庭,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