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滿月了, 我們閨蜜去看她,因為平時跟她關係很好的幾個閨蜜都沒有生寶寶呢,她是頭一個完成當媽這個夢想的,我們都打趣她說你什麼都第一、從小第一個跳級、總是年級第一、第一個讀博、第一個當媽的也是你,瞧瞧還有什麼是你不能的?
這麼一說,朋友反而一下子顯得情緒很低落了,眼神黯淡的說:「我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不要像我媽控制我一樣,控制我的孩子的慾望那麼強,我覺得我媽根本不愛我,我就是她的人生的成績單,從小就把我的人生一步一步設計好。出門要像個淑女一樣、說話要溫柔、不許大笑、不許穿短褲、畢了業就結婚。還好老公是自己找的,要是我媽再給我安排個老公,我就更別活了,我這輩子連奇裝異服都沒穿過、連走路吃個冰激凌都不允許,我真他麼白活了。」
我們看到平常最溫柔的閨蜜連粗話都爆出來了,都詫異得很,紛紛勸她儘量往好了想,她媽媽平時也是為她考慮得多了點,要懂得天下父母心都是為孩子好。不過她意識到孩子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成長階段,算是比很多家長要強很多了。
很多家長可能都有這種情況,以自己的所有經歷來規劃孩子的未來,事實上,家長的意識中,最欠缺的是:
第一、父母沒有界限感
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干涉孩子的生活,小到穿衣吃飯、大到學業選擇、談婚論嫁,到處都少不了家長的干預。
更有家長連孩子的隱私保護意識都沒有,不經孩子的允許就進孩子的房間、翻孩子的手機、電腦、日記,整天很不得支棱著耳朵窺探孩子的一舉一動,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任何事都要參與和操心。孩
子成家後也不跟家長分開,再有了孩子就扔給父母帶,自己絲毫沒有承擔教育的意識。而父母的控制欲延伸到孫子輩的身上,自己覺得累又有苦難言。
第二、孩子既不獨立又想自由
孩子從小就形成了依賴的思想意識,開始是擺脫不了家長的控制,後來是不想擺脫,成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事都搞不定的「負二代」。
全民都在努力把孩子養廢養殘,成為幹啥啥不行,吃啥啥香的伸手黨。曾經有鄰居老婆婆將近80歲了,把50多歲的兒子告上法庭,要求返還30多年父母支付的生活費。這位媽媽親手把自己的孩子養成了「啃老」一族。
第三、成年巨嬰比比皆是
從小對孩子的要求就是「你學好習就行」,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品德培養基本是空白,造成了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沒有,獨自生活後只會泡麵和點外賣。
而品德教育的缺失讓孩子成為自私自利的「白眼狼」,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感恩和回報他人、沒有承擔意識,對家庭只是索取沒有付出,跟別人打交道的時候只想自己的利益無視他人的存在。
這樣的家庭培養不出來具有擔當和責任感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嬌慣和溺愛往往是害了孩子一輩子,你既然要求他只會學習,不給他任何動手實踐的機會,孩子肯定是成年後啥家務也不會幹,還得老人去照顧他。
既然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以自我為中心,他肯定學不會如何跟別人換位思考和交流,最終的結果就是只剩下孤家寡人在這個世界上,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要學會這三種培養孩子的思維:
第一、家長要有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的意識
有句俗語說的是生孩子是老母雞都會的事,但教育孩子才是人類特有的。家長一定要有:孩子有孩子自己的生活的意識,在孩子逐步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後,父母就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為他將來離開家做準備。
在孩子上大學之前教會孩子學會如何處理跟其他人的關係?如何面對可能發生的困難、如何處理好跟他人的關係。
第二、在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要有意識的退出孩子的生活
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教會孩子如何學習,得體的退出孩子的房間,在孩子成年之前教孩子學會生活技巧、如何照顧自己的基本技能,得體的退出孩子的生活。
在孩子成家後除了必要的幫忙以外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讓孩子體會到你們愛的同時學會自己承擔自己小家庭的責任。這是父母應該具有的意識,而不是跟孩子生活在一起,造成彼此的干擾和摩擦。
第三、家長要有反省自己行為的意識
對於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家長首先要想到的應是自己有沒有過份,有沒有過度的干涉了孩子的生活?孩子的逆反也許已經累計了很久,家長有沒有從細小的細節就注意到,為什麼要累計到爆發才意識到,家長是否有失職?
不要認為情緒控制是小事,孩子的小事不及時化解就會成為大事,而且一旦形成了性格上的缺陷,可能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一個人的事,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他未來成家立業後自己如何處理跟自己孩子的相處模式。
為人父母最可怕的是都沒有經過基本的培訓就上崗了,但大部分人不的不面對這種情況,如果說這種尷尬無法避免,那麼父母至少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學習來改變自己的無知,自己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