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平衡,各國「試探性解封」背後的希望與擔憂

2020-05-05   縱相新聞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嚴嘉豪

面罩、口罩、手套,羅馬的一位書店老闆加布里埃利已經為她周一的上班路做好了準備。

當地時間5月4日,義大利開始逐步「解封」,在嚴格遵守防疫衛生規定的前提下,工廠、建築業與批發業等被允許復工。

「我感覺周圍正變得越來越熱鬧。」加布里埃利卻開心不起來,很多散步的行人都沒有戴口罩,「人實在是太多了。」

5月4日,米蘭車站,近期世界各地已有十餘個國家開始逐步「解封」。圖/紐約時報

不止羅馬,這種擔憂與希望交雜的情緒如今開始在整個歐洲蔓延。近期,包括德國、西班牙、希臘、比利時、立陶宛、法國、奈及利亞和黎巴嫩在內的十餘個國家開始逐步「解封」。

然而在很多地方,這種「試探性」的「解封」更像是一場探索如何與病毒共存的社會實驗。有多國領導人表示:如果因民眾的輕率而令疫情故態復萌,則不排除再次實施「封城」的可能。

在多數宣布「解封」的國家,並非所有的商店和產業都被允許即刻復工。只有一部分經過篩選的學校可以複課,按照防疫要求,這些學校的教室被重新布置,部分學校甚至直接將開學時間推遲到了秋天。

人們依舊需要保持「社交距離」,口罩依然是出門的「必需品」。酒吧、咖啡店和餐館大多仍舊處在關門的狀態。

5月4日,米蘭的一家書店,如今不是所有商店都能立即恢復營業。圖/紐約時報

「學會與病毒共存」,各國「解封」成博弈

「解封」帶來的問題是官方將至少在兩周,即新冠病毒的一個潛伏期內,無法獲得關於疫情發展的可靠信號。病毒可能會在暗處滋生,並在未來帶來一波難以預知的二次爆發。

儘管公共衛生專家認可整個社會需要在復工復產和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平衡,但他們也早就警告稱「比起封鎖一切,讓商店恢復營業,允許居民走出家門顯得更為困難和危險。」

位於米蘭的一家餐廳前台。圖/紐約時報

即便如此,印度當局已經允許在新冠肺炎疫情低風險地區恢復商業、當地交通以及婚禮等社會活動。黎巴嫩國內的酒吧和飯店也已恢復營業。

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和國內最大城市拉各斯,市場、商店、商場以及建築公司都已逐步復工復產。

德國國內的動物園、博物館和理髮店由於疫情被強制關閉七周後,於本周一逐步開放。一些戶外運動場也已於上周末開放。

柏林市民布拉沃終於能帶著她兩歲的女兒在戶外滑冰了,「這對我來說輕鬆了許多」,布拉沃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你無法和小寶寶解釋他們為什麼不能在這裡玩。之前我們每次經過這裡,她都喊著要滑冰,可我們當時並不能這麼做。」

本周一,西班牙的一些商店也恢復了營業。一些病毒傳染風險較低的地區率先逐步「解封」,西班牙政府希望藉此讓整個國家在六月底前達到一種「新常態」。

對於在巴塞隆納運營一家小理髮店的克羅斯來說,能在七周的封鎖後回歸工作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但接踵而至的新規也著實讓她感到頭大。

米蘭的一家手機修理店在「解封」後重新開業。圖/紐約時報

舉個例子,所有的顧客在店內理髮時彼此間都必須保持至少兩米或是大約六英尺的間隔。在每位顧客理髮完畢之後,理髮師必須徹底的將工作區域打掃一遍,整個樓層一天必須用拖把拖兩到三次。

「我得一邊忙著幫人理髮,一邊忙著打掃」,克羅斯說道。她和來到店裡的顧客一樣,必須時刻戴著口罩和手套。

在42天的「禁足」之後,本周一希臘民眾被告知可以走出自己的家門。理髮店、書店、服裝店和其他一些小商店也被允許開門。在公交和地鐵上,市民們必須間隔乘坐。但在6月前,希臘國內的餐館和酒吧依舊將處在關閉狀態。

對此,雅典市民帕拉斯克娃表示,「我真正想念的是邊曬太陽邊喝咖啡的悠閒時光,不過看起來這還需要等一陣子。」

此刻帕拉斯克娃正戴著口罩在理髮店門口等待,由於太久沒有染髮,她一頭金髮的頂部已經明顯長出了棕色髮根,「跟喝咖啡比起來,這會兒把我的頭髮打理好才是正經事」

工作人員正在雅典一所學校內進行消殺工作。圖/路透社

伴隨著復工復產,希臘政府也向全體公民敲響了警鐘。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在電視講話中表示,全社會依舊要對新冠病毒加倍小心。

波蘭從3月14日起實施「封城」,近日,波蘭國內的賓館、商場、運動場館和一些博物館及美術館都相繼恢復開放。

波蘭國內的幼兒園和託兒所也將在本周晚些時候重開,不過由於嚴格的衛生防疫政策和對疑似病例的隔離要求,很多場所的重開時間可能會被延後。

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也逐步放寬了疫情管制,比利時同樣採取了類似措施。比利時國內的建築工地已經開始復工,而諸如布料商店等一些非生活必需品領域的企業也被允許恢復經營。

隨著法國將在5月11日起逐步「解封」,法國總統馬克龍本周一在公開講話中呼籲民眾要「冷靜」「務實」,他警告稱,「解封」並不意味著回歸正常,這只是整個計劃的第一步。「我們需要學會與病毒共存。馬克龍在講話中說道,他表示考慮到停擺給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巨大傷害,「封城」不可能永遠持續。但馬克龍同時也表示,「我們依舊要保持謹慎。」

「誰是我親戚?」義大利民眾滿頭問號

回到義大利,逐步「解封」後的社會能否保持穩定,似乎要取決於義大利民眾們對於「親戚」這個詞兒的理解。

4月26日,孔特在電視講話中宣布:自5月4日起,人們可以戴著口罩去探望親戚(congiunti)。官方把親戚定義為「六代以內有親屬關係的人」,這一定義本身就已經讓不少義大利人摸不清頭腦。而隨著孔特稱「有穩定關係的男女朋友」也能被認作是親戚時,情況變得更加複雜了。

羅馬街頭的行人。圖/紐約時報

近期,圍繞「親戚」這個詞的定義,義大利國內掀起了一場大討論。

而就在義大利正式「解封」的前一刻,政府官方試圖為這場爭論畫上一個句號:朋友不能與親戚混為一談。配偶、民事關係中的伴侶和共同生活在一起卻因疫情不得不分開的人可以重聚。同樣還有之前提到的「擁有穩定關係的男女朋友」。

然而義大利隱私保護法規定警方不能強迫某人公開與他人的關係;或是在某人以「夫妻重聚」或是「家人團聚」為名義時,公開其所要前往的目的地。這樣一來,疫情趨於穩定後來之不易的「解封」似乎又戲劇化地發展成了一場文字遊戲。

本周一,米蘭市民費雷拉和女友就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我們在一起才兩個月,我們也沒有同居,我不認為我們的情況屬於『擁有穩定關係的男女朋友』」。

費雷拉坦承他借用體檢的名義出門與女友相會。當地警方最後以未佩戴口罩為由對他進行了罰款。對此費雷拉辯解稱他並不知道必須要佩戴口罩,因為近期政府頒布了太多令人費解的政令,「我什麼都沒搞明白。」

在義大利,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必須佩戴口罩。圖/紐約時報

根據最新數據,義大利國內約有450萬人等待著回到工廠和建築工地上班。跑步和騎車健身的體育愛好者們如今被允許可以到離家200米以外的地方運動。

在本地區內上班、必要購物或是就診已經大體上放開,但跨地區旅行依舊受到嚴格限制。在公共運輸工具、商店以及其他人群聚集的室內公共場所內,市民必須佩戴口罩。

也有跡象表明,一些義大利人似乎已經回到了疫情爆發前的生活狀態中。本周一,在羅馬某公園內,一群群沒有佩戴口罩的年輕情侶們在公園的長凳上聚集嬉笑。一些家庭則在公園內騎車運動。

夸德里是一名職業遛狗師,她正帶著幾條狗在公園裡閒逛,為自己的復工做「試運營」。夸德里說自己在「封城」期間少了很多生意,因為在那段時間裡遛狗成為了人們為數不多的正當出門理由。

米蘭地鐵,在義大利,於本地區內上班、必要購物或是就診已經大體上放開。圖/紐約時報

「我這會兒得搞明白我能不能開車去我的客戶那接狗,然後把它們帶過來。」夸德里說,她不清楚這樣的行為是否會違反現行的哪條規定。

伴隨著義大利民眾正努力搞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時,真正的隱患在於他們可能會逐漸忽略因疫情防控所設置的種種規定。

義大利衛生部的一位高級顧問里恰爾迪警告稱,如果兩周內新冠肺炎在義大利國內的感染率出現回升,「我們將不得不再次給社會按下暫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