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陸豐老人常說「一鋪路」到底有多遠,又有什麼歷史原由?

2019-09-18     汕尾海陸明珠

以前常常聽到老人說挑點貨去別的地方賣「走了好幾鋪路」,我那時想不透還會有這個詞?如果有,那老人們說的「一鋪路」到底是多遠?是現在的多少公里呢?後來我查詢了關於潮汕和海陸豐的一些資料才知道其中的原由。

據記載,在設置驛站之前,是由秦始皇設立的「十里一亭」開始,那時還是以步行來傳遞公文和軍情,到後來宋代的時候,就設立有郵鋪,定每十里為一鋪。至今,汕尾市帶鋪的地名有海豐縣附城鎮馬厝鋪、公平鎮高沙鋪等,所以每十里路程設一驛站,潮汕話和海陸豐的福佬話都屬於閩南語系,驛站在海陸豐和潮汕話里都叫「店鋪」,所以老人常說的「一鋪路」就是10里,也就是如今的(5公里)路程。因為舊時人們交通基本靠走,步行是家常便飯,甚至還經常要挑重擔前行。因此,對於老一輩人來說,走上「一鋪路」、「兩鋪路」,並不算遠。一些老人家,直到現在仍然會說「沒多遠,才一鋪路」。

舊時,在老人家眼中,走一兩「鋪」路,對於他們來說完全是小意思。所以說,現在的年輕人如果聽到老人家說「一鋪路」,可千萬不要以為才「一步路」,就認為距離很近。其實,它說的可是「五公里的路」,還遠著哩。

據明朝嘉靖版的《惠州府志》中,記載海豐縣的北向的一條郵路:「冷飯鋪一十里,至橫隴鋪一十里,至新田鋪一十里,至麻竹鋪一十里,至楊家莊鋪一十里,至赤花鋪一十里,至半逕鋪一十里,至車田壩鋪一十里,至逕頭鋪一十里,至船埠頭鋪一十里,至長樂界一十里。」

(清朝乾隆十年《陸豐縣誌》中關於郵驛的記錄,每隔十華里設一個驛站。)

從上述這段資料可以看出,當時的官方郵路,每十里設一個驛站。這些驛站,內設茶亭或驛房,以供郵差們換馬或休息。

當時,叫這些驛站為「鋪」,例如「橫隴鋪」、「新田鋪」、「楊家莊鋪」等。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當時人們在計算路程的時候,也常用「鋪」來計算距離的遠近,「一鋪」就等於十里,這是官方定下來的,而且長期不變。因此,久而久之,民眾也就習慣了用「一鋪路」來計算路程的長短,並一直流傳至今。

例如:東海到博美=15公里=3鋪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tfiS20BJleJMoPMWJB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