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究竟得罪了誰?

2019-07-30     家庭雜誌



前兩天,朋友小k突然私我,

「周末有空嗎?要不我們幾個去旅遊吧,我不想回家了。」

問到原因,小k一臉便秘,開始倒苦水,

「最近,我媽一個勁地催我回家相親,就連打個電話,還念叨我沒對象,說什麼女孩子在外面闖沒啥用, 不如趁早回家,嫁了完事。」

其實,小k這樣的,不在少數。

單身,永遠是親戚朋友繞不開的梗。

所以,逢年過節,她們總免不了被致命三連。

「有對象了嗎?」 「什麼時候結婚?」 「你看看鄰居王阿姨的女兒,孩子都能打醬油了。」云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親戚間的攀比,從孩子的月薪,無縫切換成「你女兒嫁了沒?」、「抱外孫沒?」「女婿有沒有錢?」

似乎只要女兒結婚生子、夫唱婦隨,就有了優勝者的姿態。

女大當嫁,在傳統思想里,是條鐵律,根深蒂固。


年紀擺在那兒了,還不結婚,就是十惡不赦。

這種情緒,隨著年齡增長,日益嚴重。

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有接近2億的單身男女。

在知乎上,關於「大齡剩女」的話題瀏覽量,也有將近8000萬。

晚婚甚至不婚的女性群體,實際上,成為常態。

「剩女」是個焦灼而敏感的話題。

從傳統角度講,結婚的終極目標就是傳宗接代,為的就是那句該死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在長輩眼裡,即便你事業有成,成為別人眼中的白富美。

還不如村口翠花,嫁給一個好吃懶做的鳳凰男,來得有價值。

「被剩下」丟人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對剩女的誤解,不過是源自外界的不理解。



有一句話說,越優秀的人,越容易單身。

當一個女人,在綜合實力上,足夠媲美男性時,她們選擇自己的另一半,會明顯地慎重,甚至考慮成為不婚主義者。

這類女生,說白了,不愁嫁,只是不想隨便嫁出去。

優秀是她們的資本,所以,她們值得更好的。

有篇文章提到過一個現象,

「我國當前婚姻的主要矛盾,本質是女人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能力,同男人落後的自我認知能力之間的矛盾。」


與其找個男的,十年後相看兩厭,還不如留點精力,活得洒脫。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只談情,不談婚,典型代表徐靜蕾。

徐靜蕾,40歲的文藝女青年,活得很仙,有過七場戀愛,卻在每次戀情公布時,掃興地宣布,「我只戀愛,不結婚。」

她在接受竇文濤採訪時,談過對婚姻的見解,

「我不是不婚主義者,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都應該願意幹嘛就幹嘛。 你覺得幸福,你結婚,我祝福,但為什麼我覺得自己不結婚也很幸福,你卻不祝福我,還一直追問我為什麼不結婚?」



徐靜蕾活得真實,戀愛照談,婚姻免談。

老徐的世界觀直截了當,幸福就行,不在乎一紙婚書的約束。

說到底,這是另一種更超脫的「剩女」。

她們的人生信條,不再局限在結婚和繁殖,還有錢和遠方。

如果當下幸福,實在不必強求新模式,委屈自己。

即便不結婚,也不算大事,幸福就好。

另外,恐婚也是被剩下的決定因素。

吉爾伯特的《承諾》里,探討過婚姻恐懼的話題。

「我對婚姻最深的恐懼,來源於我害怕它對我們的改變,遠比我們對它的改變還多。 無論我和他是怎樣的成熟和睿智,一旦被放在婚姻的生產線上,我們都會被塑造成一個模樣:一個有利於社會的模樣,但是對我們自己全無益處。」


由此不難判斷,對散漫慣的三高女性,婚姻恐懼是本能存在的。

一旦結婚,就意味著麻煩事不斷。

且不說一地雞毛的家庭瑣事,再加上複雜的親戚關係,惹得人心煩,順便老上十歲。

所以,除非遇上Mr Right,不然,她們輕易不敢嘗試。



每個人對於年齡的定義,並不一致。

朋友小J,29歲,遊走在CBD的精英白領,生活小資,唯一的缺點就是單身。

我問過她,你都快奔三了,家裡人沒催你結婚嗎?

小J是這麼回答我的,

「有什麼好催的,我有自己的規劃,35歲結婚。 30歲是一個女人最美好的時間,我為什麼要浪費在家庭瑣事上面呢? 我有自己的生活,婚姻對我來說,只是點綴罷了。」


以前,30歲是個分水嶺,在老一輩眼裡,過了三十,就基本上告別了黃花大閨女的行列。

但時代不同,所謂的傳統是需要更新換代的。


我聽過一套理論,很有意思。

在以前,大部分人沒有花心思在讀書這檔事上,所以,20多歲結婚,相夫教子,大有人在。

而現在讀大學、考研成了常態,很多所謂的大齡剩女,不過是畢業剛出校園的小姑娘,剛踏入社會,工作沒幾年。

讓這些小姑娘一畢業,立刻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很不現實。

高曉松有一套關於「剩女」的觀點,闡述到位。

「全世界中國的姑娘是最不怕老的,四五十歲看著還能像二十多歲似的,就像許晴,鞏俐。」

總結一句,就是中國姑娘經老,不愁嫁,沒必要過早把自己送進婚姻的墳墓。

老一輩固執地認為,女人結婚等同於人生圓滿,婚姻,該是女性生命的歸宿。

這種想法,幼稚可笑。

王爾德也說過:

「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會遇見夢想中的真愛,只會因為害怕孤獨地死去,而選擇隨便找個人互相飼養。」

「大齡」不可怕,可怕的是所謂的「大齡就剩」的觀點,進而變成將就,倉促成婚,反而不妥。

同學的堂姐,前些年到魔都打拚,30歲事業有成,卻孑然一身。

她的父母實在看不下去,壓著她回家相親,為了應付,她跟僅有數面之緣的相親對象,匆忙領證。

婚後卻不盡人意,丈夫酗酒,婆家刻薄,生活一地雞毛,活得遠不如婚前安逸洒脫。

相反,小J活得就很通透,她在聊天時不止一次說過,

「周圍人怎麼看你,都不要太在意,人生只有一次,也是你自己的,在自由與快樂這件事上,我們自私點沒什麼。 該結婚時結婚,該享受時享受,我的人生有規劃,誰都不配指手畫腳。」


「剩女」從某種層面上,屬於褒義詞。

當一個人足夠優秀時,順帶地會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感情上晚點無所謂,屬於你的遲早會來。

所謂「剩女」不等於「剩菜剩飯」,她們只是想尋找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總結一句,被剩下不丟臉,而將就才是原罪。


我被「剩下」

只不過是在療傷

不少女生遲遲不願告別單身,單純是因為情傷未愈。

真正付出過感情的女孩子,受到的情傷是呈幾何倍數的。

女人是感情類生物。


都說情傷難治癒,經歷失戀後,情緒低沉,消極實屬正常。

請別奢求剛失戀的女生,迅速調整,投入新的戀情,很不現實。

我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故事。

小A因為工作原因,認識了小B。

兩個人的關係進展很快,甚至決定進一步發展,兩人也很自然地發生了關係。

半年後,小A無意間發現,男生居然有女朋友,而她也被動成了小三。

在質問時,小B說了句很傷人的話,

「異地戀,需要備胎,玩玩而已,你自己倒貼的,憑什麼要我負責。」

這個故事自然是以分手收場。

又過了一年多,小A有了新的感情。

但她發現,自己很難繼續信任男朋友,她怕重蹈覆轍。

所以,後面幾段戀情也不了了之。

她也徹底對愛情死了心,到了30歲,依舊孑然一身。

這類女生,跟之前提到的又不一樣。

她們不排斥婚姻,但又畏懼戀愛。

這時候,如果一味地逼迫,反而適得其反。

有一句話說,時間會淡化一切傷痕,包括情傷。

給她們一點時間,走出陰影。




這個社會有色眼鏡太多,特別是看待女性方面。

女生年齡大了,不結婚就成了「剩女」人設,「黃臉姑婆」沒人要; 相反,男生年齡大了,還不結婚,就是優秀穩重,保值,有升值空間。


其實,每個年齡段都有獨特的魅力,遇到了就結,無可厚非;沒遇上,也沒關係,但請保留遇見愛情的期待。

父母催婚,無非是為著兩點,一是老來有伴,二則是老來有靠。

但我曾經看過一句話,

「一個人孤零零地死和一群人看著你死,能有多大差別嗎?」

所以說,所謂養兒防老、結婚有個伴,其實該算是個偽命題。

其實,剩女的標籤不見得多卑微,更可怕的是,自身一旦認同了這個標籤,就會喪失了原有的價值標準。

李銀河曾預測過,未來的婚姻制度會日漸「式微」,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獨身、不婚或其他。

由此可見,在未來,遵循自己的意願活著,勢必成為趨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干涉才是最好的尊重。

電影《剩者為王》里,舒淇說過一句台詞,很扎人,

她說:「我只是單身,不是死了。」


結婚的本質是愛情,愛情的真諦是緣分,所以,緣分到了,自然會水到渠成。

只有該結婚的愛情,沒有該結婚的年齡。

最後,我也想用一位網友的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老一代經常說年輕一代不結婚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其實我們是為了更負責任地找到對的人才選擇不結婚的。」

文:Chen

本文系《家庭》雜誌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改編,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ehjRGwB8g2yegNDsr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