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晚期著名學者呂坤在《呻吟語》中提出了「七不責」。原文中說;「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今天帶大家從中醫的角度來理解一下育兒七不責。
對眾不責防肝鬱
很多家長覺得當眾責備孩子不但孩子更容易「長記性」,也有助於樹立自己的威嚴,更能讓別人感到自己嚴於家教。但是實際上這樣不但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也會讓孩子出現肝鬱的可能。
中醫認為「肝」與「木」相對應,「肝喜條達」。而我們的孩子何嘗不像正在成長的樹木一樣喜歡不被壓抑地成長呢?當眾責罰孩子,孩子的情志會感到抑鬱,氣機則會阻滯,這正是中醫肝氣鬱結之證的重要成因。
愧悔不責防傷脾
應該說大部分孩子做錯了事只要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一般都會有悔愧之心的,但有的家長在氣頭上,難以控制自己情緒,還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評已感到愧悔的子女,結果呢?把孩子的「後天之本」——脾,給弄傷了!
中醫認為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人體有賴脾運化的水谷精微,才能使肌肉豐滿發達,四肢活動有力。因此孩子脾的運化功能健全與否,往往直接關係到孩子們肌肉的壯實與瘦削以及四肢功能活動正常與否。若脾虛不健,肌肉失其營養則逐漸消瘦或痿軟鬆弛。
暮夜不責防夜驚
中醫認為兒童臟腑嬌嫩,神氣容易因驚嚇而怯弱,暮夜間的責罵的確會讓孩子印象深刻,但正因如此,才更容易讓孩子的心神散亂,進而出現夜不能寐,甚至夜啼夜驚的現象。
那麼,孩子因為暮夜責罵而出現夜驚等睡眠障礙會怎樣呢?睡眠不好會對孩子的學習記憶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慢性睡眠缺失對兒童學習記憶功能的損傷可能具有隱匿性。
長期睡眠不足,還會造成免疫功能下降、體質下降、注意力和記憶力下降,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飲食不責防傷胃
中醫學非常重視「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孩子吃飯的時候批評他,其胃氣則會逐漸虛弱。從西醫角度講,甚至會造成胃潰瘍。這不是危言聳聽。
胃潰瘍病以往認為小兒中少見,其實並非如此。人體的神經系統對胃液分泌、胃運動有重要調節作用,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植物功能也不穩定,孩子就餐的時候被父母責罵可引起其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胃腸平滑肌及血管痙攣,誘發潰瘍的發生。
歡慶不責防傷心
那麼挑個孩子高興的時候說說孩子,不會對孩子健康有什麼影響吧?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不合適的。中醫認為五臟中的心對應七情中的喜,孩子高興的時候責罵孩子,孩子不但會難受,而且真的會傷了他的「心」。
中醫認為心為神之主,脈之宗。起著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稱之為「君主之官」。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主血脈,二是主神志,所以,孩子心情好時可以適時開導教育,但是絕對不能責罵,否則會損傷孩子的身心。
悲憂不責防傷肺
中醫認為五臟中的肺對應七情中的悲,所謂「大悲傷肺」!人在悲傷憂愁時,可使肺氣抑鬱,耗散氣陰,出現感冒、咳嗽等症狀。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所以悲憂傷肺,還可表現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膚病上。情緒抑鬱,憂愁悲傷可以導致蕁麻疹、斑禿、牛皮癬等。
疾病不責防難愈
孩子生病時一些家長也會訓責。前面我們談到了六個不責的原因,試想,孩子沒病時責罵尚有如此多的健康隱患,孩子生病正氣虛弱、抵抗力下降的時候又怎麼經得起心靈的煎熬呢?這個時候責罵孩子不是病上加病嗎?所以,希望家長在孩子生病的時候,更多地給予溫暖,而不是訓斥。
什麼時候教育孩子合適呢?
還要用到中醫的三因制宜理念。
因時制宜:選擇孩子比較愉快時,以理服人而不是盲目訓斥。
因地制宜:注意教育的地點與場合,選擇單獨跟孩子一起時,保護孩子自尊心。
因人制宜:對於性格外向的孩子可適當加大批評教育的力度,對於性格內向的孩子則要有耐心啟發式的教育,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