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閱讀需3分鐘
維尼媽媽我最近「沉迷」刷短視頻。
每天碼幾大千字忒累腦子,也需要看看輕鬆搞笑的小段子調劑一下枯燥的生活。
我發現,短視頻里的故事更精彩。
看到這樣一個家庭的生活記錄,一位寶爸正在給3歲的女兒帶發卡,這時旁邊1歲的弟弟突然伸手把姐姐的發卡拽了下來。
可能是發卡被搶走了,也可能是因為弟弟拽發卡的時候拽到了姐姐的頭髮,小姑娘一下子就哭了起來。
爸爸看到這一幕立即制止了弟弟,並且嚴厲批評了他,讓他把發卡還給姐姐。
「還給姐姐,這是姐姐的!你還想去小黑屋呀?」
見爸爸態度堅決,弟弟把發卡還給了姐姐。
一場打打鬧鬧又充滿愛的「家庭矛盾」結束了。
真羨慕這樣的二孩之家,我覺得這位爸爸的教育理念正,隨手在他20萬的獲贊上又添一筆。
順手看看評論區,畫風好像有點歪。
一位媽媽留言說:難道不應該是大的讓著小的嗎?爸爸腳上的位置不應該是弟弟的嗎?……不是重男輕女啊!
此觀念一出,網友炸了。
大家紛紛指責這位媽媽的觀念,分明就是重男輕女,憑什麼要大的讓著小的?
後來,這位媽媽刪掉了她原來的評論。
我理解為什麼這位媽媽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們80、90後的父母,幾乎在小的時候,都被父母長輩「教育」過:你是哥哥姐姐,你得讓著弟弟妹妹,你得「有樣兒」!
雖然80後們是中國唯一一代獨生子女,但是也免不了會有親戚家的兄弟姐妹。
我記得小時候,和舅舅家的姐姐妹妹聚在一起,搶玩具爭糖果那是難免的。
當我們因為玩具糖果的歸屬權鬧得不可開交,而哭著去找大人的時候,正在打麻將的爹媽們丟下一句:不許哭,哥哥姐姐得讓著弟弟妹妹,哥哥沒樣兒姐姐不能沒樣兒!
於是我哥最苦逼,他的糖如數上交,我妹最小,得的最多。
這就是我們曾經一度認為的「公平」。
9012年了!這種愚蠢的「公平」早就被推翻了好嘛!
「大的讓這小的」對哪個孩子來說都是一種不公。
網友們留言回憶自己的童年,類似的經歷,雖然沒有覺得自己的弟弟有什麼不好,但童年也沒有很美好的回憶。
更有網友說,她是家裡的長姐,總是習慣了被要求「讓著妹妹」,導致自己想要的東西從來不敢說出口,到現在了都還在下意識地去看父母的臉色,不情願地為妹妹考慮。
但心底里,卻多希望所有人為她考慮過一次。
美國教育專家希瑟·舒梅克曾表示:「按照大人要求進行分享,會中斷遊戲,削弱親子信任,並導致虛假的慷慨。」
孩子的世界,對於物權的爭奪,跟性別無關,跟年齡無關,需要分析處理:
1、如果物品是孩子自己的
請把對物的處分權還給孩子。
告訴孩子,他自己的物品,別人拿走了,如果孩子不想借給對方,那麼就一定要回來,或者幫助孩子要回來。
如果對方想借孩子的物品,請他去跟孩子商量,由孩子來決定是否把自己的物品借給對方。
2、如果物品是公共的
那就要遵守「先來後到」的遊戲規則,誰先來的誰先拿到的,就誰先玩一會,後來的就稍等一會。
對於4歲以上、逐漸有分享意識的孩子,還可以引導他們如何共同協作,如何分享一個物品或玩具。
例如,有位媽媽對待自己兩個女兒爭搶娃娃的處理方式是:引導大女兒,看娃娃的頭髮是不是亂了,你可以給她梳梳頭嗎?引導二女兒,看看給娃娃換一件什麼樣的衣服更合適?
最後引導兩個孩子:共同給娃娃打扮一套舞會裝扮。
這位媽媽感慨,孩子終於可以共同協作,她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閒」。
對於孩子之間的爭執,談不到爸爸偏心女孩、喜歡女孩是「前世小情人」而冷落兒子這碼事,更談不到重男輕女。
長期被灌輸「大的讓著小的」的觀念,對於大寶來說,長期違背自己的內心意願,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存在感低,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小寶會認為:我小我有理,我弱我有理,所有人都得讓著我,無法順利走出「自我中心」,形成社會上人見人討厭的「巨嬰」。
有人說,謙讓是美德,中華傳統美德不能丟。
謙讓需要在孩子充分建立好物權意識之後再去談論的問題,也更應當是出自孩子內心自願的前提之下。
你從小是否也被教育過「大的讓著小的」呢?
這種理念給你帶來了什麼影響?你會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嗎?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