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逼瘋我的不是疫情,是親情

2020-02-02     盧璐說

作者 | 盧璐

來源 | 盧璐說 (公眾號:lulu_blog)



2月2日,大年初九,史上最長的春節假期,終於終於就快要過去了!


今年春節假期,不僅僅天數最長,而且因為疫情橫行,全家人都必須24小時,無縫陪伴在一起,比起往年,憑空增加了幾倍的相處時間。


平常,我們總是被嫌棄,沒有時間陪父母,我們也總是滿心愧疚,內疚不已,可這一次,我們終於有個機會,不用上班,不再趕時間,在家裡發獃,然而那份白雲蒼狗的幸福,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卻沒有如約而來。


有句老話叫做「遠的香近的臭」,就是家人之間的人際關係法則,在任何家庭,任何時代,家庭關係,都是個出力不討好的活兒,讓人無奈。


在這次長長長長,和父母老公親密接觸的假期里,讓我們來看看這幾個小故事。


非常時期,特殊處理,這可以是一個劫後餘生,空前寧靜的「蜜月期」,這也可以是新傷碰上舊疾,里外攻心的「折磨期」。


原來我們想當然的,有天不用上班,不再趕時間,回到寧靜的家的港灣,那份白雲蒼狗的幸福,大約只存在白雲里。


寫給所有困在家裡,已經瘋了的寶寶們,歡迎留言,說說你的同感。


01


27歲,GOGO,會計


這個假期,我和我父母的主要矛盾就是一個字:「吃」!


每天6點半,一定要起床;7點一定要吃早餐,雷打不動的一大碗超級豐盛鋪滿肉菜的米線麵條。


是的,沒錯,就是早餐。


我家在農村,春節肉菜特別多。本來比較瘦的我,就成了礙全家眼睛的關懷對象。


有天,我已經吃飽了,我媽還是硬把2個掛著黃色雞油的雞腿塞在我碗里,責令我一定要吃下去!我只能慢慢撕著吃,一直吃到下午五點,瞬間回到十歲時的樣子!


可是六點又要吃晚飯,我躲在房間裡連門都不敢出,開始裝睡。媽媽的耐心於八點多告終,她給我煮了一碗臥著雞蛋和大塊滷肉的米線。


看到碗的那一刻,我需要所有的意志力才能控制自己不要痛哭出聲,為什麼回家就變成了一隻被投喂的豬?!


在爸媽喂豬一樣的高壓喂食下,10天我至少胖了6斤。這對於爸媽的工作是種莫大的肯定,他們獲得了由衷的成就感,並更加確認我在杭州的時候,不會照顧自己!


我的肚子裡全是油,眼裡全是淚,從我這個大了一圈的臉上緩緩滑落。我究竟要花多少錢,才能把這6斤減掉啊?


杭州,我什麼時候能回去啊?



02


29歲,李宏偉,程式設計師


我是個程式設計師,專做網遊,1月24號除夕,我才到家。


即使在小地方,大家也很緊張,春節都呆家裡。開始幾天還好,聊聊天,3天不到,問題就來了。


起因還是:催婚。我媽說:「別人在你這個年紀,孩子都已經讀小學了,你怎麼這麼不讓我們省心啊?」


我知道她說的是三伯家的表哥,初中畢業就去混了,21歲結婚,22歲有小孩,現在小孩讀小學了。可表哥現在沒有固定的工作,房子車子孩子補習班,都問三伯要,可我媽怎麼從來不說這個!


很快我就跟我媽吵了起來,吵完後我心情非常不好,開始打遊戲。


因為工作需要,我會玩各種網遊找靈感。但這在家裡人的眼中,都是不務正業的。我爸又苦口婆心地教育我,我的工作不靠譜,還是回家考個公務員吧,工資雖然少點,但至少是個鐵飯碗。


我從大三就開始掙錢,從22歲到29歲,沒再用過家裡一分錢,買房、裝修都是自己出的錢。


從工作後,每年都會給家裡買這買那,逢年過節包紅包,還給爸媽都買了私人保險。


我真的是越來越搞不懂,我獨立,合法勞動賺取收入,努力給他們更好的生活,可在家人眼裡,我還不如那個沒有收入靠啃老的表哥有出息?就因為他生了孩子麼?


在家的這幾天,我每天都被他們嘮叨3個小時,同樣的話,同樣的主題!


有時候,我很討厭自己的家庭,恨不得自己沒有這種父母,別怪我說話狠,換你來試試,我相信你比我罵得更狠。



03


34歲,石頭媽,全職太太


初六的晚上,我們已經在家悶了七天,老公終於耐不住寂寞,要去公婆家吃晚飯。我們家跟公婆住在同一個小區里,前後樓的,走起來只需要一碗湯的距離。我因為春節已經長了五斤,決定不吃晚飯,繼續在家閉關。


老公和孩子穿好外套,戴好口罩,天擦黑就出門了。他們走後,我難得的清凈,趕緊打開電視,終於不用再看動畫片,選自己喜歡的電影,可電影看了一半,爺倆就回來了,一副灰頭土臉的模樣。


我問:「咋啦?」

老公摘下口罩說:「跟咱媽吵了一架。」

我疑惑:「就出去了一個多小時,咋吵起來了?」

老公:「孩子一直玩手機,拍抖音,我管管,媽不願意了說:玩會兒怎麼了?你不是也整天抱著個手機嗎?我說:「孩子看手機,對眼睛不好!咱媽就罵我:你整天玩手機,孩子能不想玩嗎,不想孩子玩手機,你以身作則嗎?」

……


老人帶娃隔輩親,孫子永遠都是對的,在這件事情上,我早就摸索出了經驗!不能正面硬碰硬,把娃帶回家,清清靜靜地收拾,下次在奶奶家給個眼神兒,娃兒就有了記性。


可老公長期在外不著家,回家想跟自己的媽講理,完全就是缺少了家庭實戰經驗!


這次宅在家,好好進步吧!我開心!


04


24歲,小樂,學生


我跟我媽的矛盾,簡直是汪洋大海,我就隨便拈個滄海一粟。新冠狀病毒疫情假期,對話如下:


我:「媽,椅子好硬,我們去買個軟墊的吧?」

媽:「買什麼買?疫情那麼嚴重,不要出門!」

我:「可是我腰疼!」

媽:「腰疼躺床上看去!」

十分鐘後……

媽:「你這麼大個人,怎麼一天到晚躺在床上?懶不懶?」

我:……


另外,我媽真的是捨生忘死第一人,讓她呆家裡比要她命還難受。管它打雷下雨非典新冠禽流感,什麼也阻止不了她出門遛彎兒的腳步。


回來消停沒幾個小時,就上躥下跳伸胳膊踢腿蹲下來回走的鍛鍊,我太難了我。她出門我就恨,她在家我就煩。


我羨慕被召回監獄的爸爸了,別害怕,我爸是警察不是犯人,我寧願跟服從管理的勞改犯朝夕相處,也比我媽清凈,省心。



05


36歲,叮叮咣咣,事業編職員


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疫情地圖,數據的增長情況。


我們家是十八線城市,疫情還沒那麼嚴重,自從這個新聞出來以後,我老公的手機里邀約不斷,真想把假期當假期了,一起吃飯,一起打牌。


悶在家這幾天,他眼睛都綠了,摩拳擦掌,蠢蠢欲動。我看著這幫傻大膽,簡直是氣不打一處來。都說了要在家裡躺著,就是為國家做貢獻,你怎麼做黨員?


別墨跡,開吵:


「別出去哈,咱們現在小心為妙。」

「要見的都是咱們本地的人,他們又沒有跟武漢接觸過。」

「都說了,不要聚會不添亂!」

「你這叫製造恐慌,緊張啥?」

「這病有潛伏期,再說家裡孩子小,老人身體不好,你抵抗力好,但是他們不行啊!」

「我們戴口罩打牌還不行麼?」

「不行,你出去我就打110!」

……


看我彪悍的樣子,他最後還是呆在家裡了,可氣不順,我們從早上吵到晚上,把早八百年的芝麻都翻出來吵了一通!


現在兩人都精疲力盡,如兩隻烏青的鬥雞,一個沙發一個床上,正在喘氣,今天我要早點睡,養精蓄銳,明天繼續戰鬥!


06


30歲,莉莉,自由職業


這次疫情在家,我和父母沒啥矛盾,因為矛盾他們都自己消化了。


疫情剛開始,我媽看微信群說,武漢有十萬人感染。


我爸一聽立馬反駁:這是謠言!

我媽開始吵架模式:「疫情是不是真的?」


爸:「是,但肯定沒有十萬人?」

媽:「有沒有說不要出門?」

爸:「是,但沒有十萬人?」

媽:「是不是人傳人?」

爸:「是,但沒有十萬人!」

媽:「我不和你說話,我不想理你。」


這個只是開始,第二天,又為疫情毒源吵。


媽:「現在別吃蛇,我妹打電話說,這次病毒就是因為蛇。」

爸:「女兒剛說是蝙蝠,哪裡是蛇?」

媽:「怎麼可能是蝙蝠,你發神經,哪有人吃蝙蝠?」

我弟加入了戰爭:「就是蝙蝠,我剛在網上還看到有人吃蝙蝠的圖片。」

媽:「不看不看,什麼蝙蝠,肯定是蛇。」


昨晚,大家聊到口罩斷貨:


我說:「現在,誰有200個口罩,那就是大戶人家。」

爸:「對啊,非典時,都搶鹽。」

媽:「非典哪搶鹽了。「

爸:「怎麼就不搶鹽?我當時還買了的!」

媽:「非典的時候,誰搶鹽,你說!我們認識的那個誰,就那個賣鹽的,非典都不知道在哪裡!」

兩人又吵了起來,這次我插了一腳說:「現在都在搶雙黃連了。」


所以,本次疫情在家,最大的折磨就是,不能出門,必須不停地看著爸媽無休無止,毫無營養的辯論,我還沒資格當裁判,只能當和解員。



07


26歲,小宇,白領


畢業之後,就基本沒有在家裡待過超過一整周,這次在家已經待了一周多,跟我媽真的是「熱烈的火花」,撞擊得日益嚴重。


我媽是非常注重家庭儀式感的人,也就是說,在家裡的時候,你不能呆在自己的空間,一定要跟其他家庭成員有互動,要集體活動。


比如,我在打手游,她會一直在旁邊問:」你在玩什麼啊?跟誰玩啊?怎麼玩啊?好玩兒麼?」我不能敷衍回答,一定要條分縷析地每個問題回答50字以上,不然她就會生氣,沒有感受到足夠尊重。


因為回答她,我在遊戲里死了八回了,被朋友diss到渾身發癢,索性不玩了。


看電影,要選大家都喜歡的片子;做飯絕對不可能讓她自己做,一會喊我剝蒜一會喊我爸洗菜一會是放這個拿那個……總之要全員參與。


我給她的集體榮譽感弄得滿頭包,想著還不如自己做,結果她也絕對不閒著,一會兒說在旁邊指手畫腳地說應該這麼切,一會兒說油還沒有熱!


總之在家裡,只要我醒著,我就是個打雜的,隨時待命被差遣,還要立即執行,只要有片刻延遲,我媽馬上就會說:「與其叫你,還不如我自己來,還不用操心」。


自我清凈的時間絕對不會超過兩小時,現在我感覺聽到自己的名字都想吐了。


一直盯著手機,會被說:不如你跟手機過算了;想睡覺,會被說:現在不能睡,現在睡了晚上就睡不著;早上不起床要說,晚上睡覺要說,喝水要說,洗澡要說,我也很佩服我媽,我干任何事,她都能找到振振有詞,說我的理由,也是超有才的。


其實,我早就知道她是這樣的,只是平常周末回來,一下就走,也就忍了,但是現在這麼多天……真心感覺吃不消…我覺得,2020,干倒我的,是我媽,不是疫情!



2019年,黃曉明開闢「明學」,貢獻了當年最有意義的一句話:「我不要你覺得,我只要我覺得。」這麼絕妙的話,其實是家庭關係中,最貼切的揭秘,尤其是面對父母和孩子。


我們不是缺少愛與關心,我們只是缺少溝通和最重要的理解。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人生最後的避難所就是家,那裡是我們所有最軟弱的釋然,家是一個感情加感性的「殼」,家裡什麼都有,卻是不能去有一說一的講理的。


我想,對待我們的父母,最溫暖的箴言就是這個:KEEP CALM AND SMILE,因為我們彼此相愛。

盧璐:有兩個女兒的留法服裝碩士、作家,新書《和誰走過萬水千山》,正在熱賣。行走在東西方文化差異裂痕中間的,優雅女性自媒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7BzBnABgx9BqZZI2Z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