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為芬蘭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inland)。芬蘭這個國名,來自瑞典語,後被英語吸收,意為「芬人的國家」。而芬蘭族稱自己的祖國為Suomi(蘇奧米),則是「湖沼之國」的意思。
位於歐洲北部,西瀕波的尼亞灣,西南臨波羅的海,南部是芬蘭灣,海岸線長1100千米;陸接瑞典、挪威、俄羅斯。
面積為338145萬平方千米。
人口僅528萬,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城市人口占2/3。平均壽命男74歲、女為82歲。
以芬蘭族為主,占總人口91.9%,瑞典族占5.53%,還有少數其他民族,其中拉普人(薩米人)約1.7萬。
芬蘭語和瑞典語同為官方語言。在芬蘭,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能講這兩種語言。此外,英語已成為芬蘭人的第一外語,因此在芬蘭說英語也比較普遍。
絕大多數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約占83.4%,還有11%信奉東正教.
為長方形白色旗面,繪有藍十字,藍色象徵湖泊、河流和海洋,白色象徵白雪覆蓋的國土。十字表示歷史上與北歐其它國家的密切關係。
國徽為紅色盾徽,有頭戴王冠的金獅、劍、彎刀、9朵玫瑰等圖案。獅子象徵人民的勇敢和力量,玫瑰花代表歷史上的9個省。
國歌名為《祖國》,是創作於1848年的愛國歌曲。
國花為鈴蘭、繡球菊。
芬蘭實行共和體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兼國防軍最高統帥,執掌最高行政權,任期6年,由普選產生。國家的行政管理由總統任命的國務委員會即政府負責,總理為政府首腦。議會採用一院制,議員200人,任期4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全國劃分為5個省,即南芬蘭省、東芬蘭省、西芬蘭省、奧盧省、拉皮省和1個自治區即以瑞典族為主的奧蘭(阿赫韋南馬)自治區。首都赫爾辛基。
芬蘭很早就有人類居住,但芬蘭民族的起源至今眾說紛紜。其中一派認為現今的芬蘭人來源於亞洲,同匈牙利人源於同一種族,從語言上也能看出,芬蘭語與歐洲絕大多數語言截然不同,確與匈牙利語有一定的親緣關係。從12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芬蘭人一直處於異族統治之下。
1155年,瑞典十字軍入侵芬蘭,傳入基督教文化。從此,芬蘭隸屬於瑞典,1362年正式成為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對芬蘭的統治採取溫和的方式,在此之前,瑞典人就已經來到芬蘭定居、打獵,而且兩國居民已有和平交往、友好合作的歷史。故瑞典對芬蘭的統治不是通過入侵、戰爭和掠奪的方式,而是依靠漸進的、和平的滲透。瑞典統治芬蘭之後,芬蘭人仍然享有一切權利,能與瑞典人以同等的身份參加國王的選舉在瑞典統治芬蘭的近7個世紀中,芬蘭人同瑞典人沒有發生過戰爭,這在歐洲史上是很罕見的。在瑞典統治末期,芬蘭成為瑞典和俄國拉據的戰場,民眾遭到塗炭,國土受到踐踏,甚至被沙俄割去大片土地(聖彼得堡就建在原芬蘭人的土地上)。在1808~1809年的俄、瑞戰爭中,瑞典戰敗,芬蘭脫離瑞典,成為俄國的一個大公國,由沙皇兼任芬蘭大公。
俄國統治時期,芬蘭擺脫了頻繁的戰爭,經濟有所發展。但19世紀末,沙俄在芬蘭推行俄羅斯化政策,遭到芬蘭人民的強烈反抗。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對芬蘭的獨立運動起了鼓舞和推動作用。同年12月6日,芬蘭議會通過決議,正式宣告獨立。1919年成立共和國。
1939年,蘇聯向芬蘭提出租借領土的要求遭到拒絕後,以20個師、2000輛戰車和1000餘架戰機開始全面入侵芬蘭(芬蘭人稱「冬戰」)。芬蘭人民傾全力抵抗,使蘇軍受到重創。然而蘇軍並不甘心,於1940年2月再次發動進攻,總兵力增加到46個師。結果芬蘭戰敗,被迫割讓大片土地求和。
1941~1944年,芬蘭參與了德國發動的侵蘇戰爭,以求收復失地(史稱「續戰」)。
194年6月,蘇聯發動了對芬蘭的大規模反攻。芬蘭以同德國斷絕關係並要求德國從芬蘭撤軍為條件,在9月同蘇聯簽訂了停戰協定。二戰結束後,芬蘭與蘇聯等國於1947年簽訂了「巴黎和約」,和約規定,芬蘭把4.6萬平方千米的國土割讓給蘇聯,對蘇聯賠款3億美元,用實物付(1952年付清)。在戰後初期,芬蘭安置了從割讓給蘇聯的地區遷回本土的4萬居民。
冷戰期間,芬蘭量保持中立,但在無形中仍受到強鄰的種種壓力,俯仰由人。在20世紀9年代初蘇聯解體後,芬蘭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加快了回歸西方的步伐。1992年,芬蘭同俄羅斯簽署了《芬俄關係條約》,同時廢除了舊的芬蘇條約,確定了芬俄兩國的平等關係。
195年1月,芬蘭加入歐洲聯盟,並於1999年加入歐洲貨幣聯盟,成為歐元區的成員國。
芬蘭位於北歐,瀕波羅的海,國土基本上在北緯60℃~70℃之間。這種全部陸疆處在北緯59°50′以北,25%面積處在北極圈以內的國家,在世界上唯有芬蘭,堪稱世界最北的國家(挪威也很靠北,但其南疆在北緯58℃)。芬蘭的地形與瑞典和挪威不同,山地極少,
全國基本上是一片海拔200米以下的低地,低地上有起伏的冰磧丘陵。全境鑲嵌著無數晶瑩的湖泊,被稱為「千湖之國」。其實大大小小的湖泊不止千個,實際上有6萬多個,湖泊總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10。其中最大的塞馬湖,面積達1760平方千米。許多湖泊之間都有天然河道或者人工開鑿的運河相互連接,人們坐船就可以到達全國大半地區,冬季來臨時,湖面結著厚冰,雪橇在上面滑行,仍舊可以四通八達,湖光水色給芬蘭增添了動人的景象,也帶來具大的經濟效益。人們修築水電站,既灌溉了農田,又節省了燃料,不少內地市,如第三大城市坦佩擊,就建在湖濱。
芬蘭背陸面海,海岸線十分曲折,港灣眾多,有的還伸進內陸,使芬蘭所有地方離海都在300千米以內。
芬蘭地處北方寒溫帶,不利農耕,但卻適宜林木,特別是松樹、雲杉和樺樹生長。森林覆蓋著全國66%的土地,為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在歐洲則居首位。
芬蘭不僅濱海地區多島嶼礁石,而且內地湖泊中也撒滿了珍珠般的小島,如全國最大的湖泊塞馬湖就有「千島湖」之稱。
芬蘭多湖泊、島嶼和港灣的原因,是幾十萬年前第四紀冰川作用的結果。冰川的流動,深深侵蝕了原來的基底。冰川消融後,留下了無數的低谷和注地,積水後,形成了繁星似的湖泊群和島嶼以及眾多的港灣。
芬蘭地處高緯,跨越北極圈,離大西洋較遠。較少受到暖流的影響,因此比瑞典、挪威更為寒冷。冬季漫長,並且在冬季因為受到東方大陸風和北極風的影響,非常寒冷,冬天行人多以滑雪代步;南部地面上積雪5個月不消,北部積雪長達7個月;水面冬天結冰,到3月份結冰面積最大時,堅冰常把奧蘭群島(阿赫韋南馬群島)同芬蘭海岸連接在一起;夏季短促而溫暖。全境平均降水量為500毫米,南部較多,赫爾辛基年降水量可達700毫米。
高緯度還給芬蘭創造了奇特的景觀:在最北部,冬季約有60天看不見太陽,稱「極夜,明朗寒冷的夜晚,常有瑰麗的北極光出現;夏季同樣有兩個月左右,晝夜都有太陽,稱「極晝」或「白夜」。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芬蘭是一個相對落後農業國,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經濟飛速發展,完成了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過渡。芬蘭人自稱是「靠兩條腿起家」,即木腿(森林工業)、鐵腿(金屬工業),這兩大支柱產業的產值約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3/5。電力工業和高科技產業也異軍突起,在短短几十年時間裡,芬蘭已發展成為高度發達的後工業化國家,率先邁入信息社會。
芬蘭人在自然條件不利的條件下,開闢出世界上緯度最高的大面積耕地,形成世界上最北的農業區,種植麥類、土豆、甜菜和飼料:飼養牛、豬、鹿和毛皮獸。農業已實現了現代化,雖然自然條件並不利於農耕,生長期才100天,卻做到了糧食自給,畜產品部分供應出。
森林是芬蘭最重要的自然資源,被喻為「綠色金庫」。森林蓄積量達19億立方米。芬蘭人的森林保護意識很強,「每伐一棵樹,要植三棵苗」已成為公民自覺的行動。全國年伐木材量達5000萬立方米,但每年卻能增加近8000萬立方米的蓄積量,有效地利用和保護了森林資源,形成良性的生態環境。芬蘭的森林工業分兩大類:類是木材加工業,包括鋸木、膠合板、纖維板和木製品等;一類是造紙工業,包括紙漿、紙漿生產等。年產紙1300萬噸,居世界第六;而紙張、紙板出口僅次於加拿大,居世界第二。卷簡寬幅新聞紙和各種特殊紙,馳譽全球,《紐約時報》、《世界報》等許多世界知名大報都是用芬蘭的紙張印刷的。
金屬工業包括冶金、機械、電機、車輛與造船等。煉銅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造紙機械、林業機械和硬岩鑽鑿機等負有盛名,能製造各種各樣適於各種條件下作業的森林工業機械,造船業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破冰船產量約占世界的60%,豪華客輪占3%。
能源方面,水力豐富,但油氣和煤炭需要進口。電力工業水電、火電、核電並舉,建有2座核電站,4個核反應堆。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高科技成為芬蘭的基本國策。其高科技產業的代表當屬諾基亞集團。在短短的十幾年內,它迅速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行動電話生產商,被稱為「芬蘭經濟的第三條腿」。現在,芬蘭最重要的出口產品是行動電話,電訊技術,特別是在行動電話和數字傳輸技術方面,芬蘭居世界領先地位。世界經濟論壇曾多次將芬蘭評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國家」。
作為一個高科技國家,芬蘭已率先邁入信息社會,人均電腦、手機擁有量及上網率均名列世界前茅。全國平均每千人擁有電腦400台,幾乎家家戶戶都用上了電腦,平均每100人擁有行動電話72部,每百人就有25個網際網路用戶,2/3的芬蘭人在工作場所使用計算機技術。芬蘭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子銀行系統,在芬蘭,通過銀行計算機網絡付款或在線購物是很平常的事情。
外國人提到芬蘭人時,往往把他們與馴鹿、拉普人、家制奶酪、在結冰的湖面上鑽洞捕魚及全家一起洗桑拿浴相聯繫。其實今天的芬蘭早已是一個典型的先進工業化國家,由於社會福利體制的調節,貧富差別程度較小,人們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