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啊,前浪!

2020-05-05   法律讀庫

作者:CU檢,來源:CU檢說法。

青年節的早晨,票圈就被B站獻給年輕人的演(guang)講(gao)——《後浪》刷屏了。

當老戲骨何冰站在一束光下那麼嚴肅認真、鏗鏘有力地說出那些話時,別說那些被比喻成「後浪」的年輕人了,就連我這樣的「前浪」都感到內心澎湃,激動不已,轉手就是一個轉發。

對於80後來說,雖然已經在奔四的道路上跑了好幾年,但我相信在絕大多數80後的內心深處還是那個心裡有愛、眼中有光的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但,激動歸激動。當我捧著手機把《後浪》看了好幾遍之後,尤其是聽了何冰說了「奔涌吧,後浪」好幾遍之後,我想對「前浪」們說一句:

「穩住啊,前浪」

雖然我們和後浪們同處於一個時代,雖然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也同樣地擺在我們的面前。

雖然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如果我們有錢的話)我們也可以盡情享用。

雖然我們已年近不惑,經過歲月的打磨,我們也早已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雖然我們也有自己的愛好,也能通過網際網路找到那些和我們志同道合的朋友。

相比於上一代,我們擁有了更多的選擇的權利。

但我們很快就發現,相對於選擇的權利,也許更重要的是要有選擇的實力。

有實力的,什麼時候都是有選擇的;沒有實力,什麼時候你都是沒有選擇的。

我覺得,對於「後浪」來說,最寶貴的在於未來的無限可能,在於可以試錯的時間,在於沒有負擔輕裝上陣的瀟洒和自由,在於相信「我能」的勇氣。

而這一切,作為「前浪」的我們也曾經擁有過、享受過,並憑藉著這些努力過、打拚過。

抖音上有一個帳號,製作了一個叫做《三十而立》的系列紀錄片,講述一群當年各種各樣的少年如今過的怎麼樣了的故事。

每次刷到這個紀錄片,都看得我唏噓不已。在這些紀錄片里,在一個個跟我們一樣不再年輕的中年人的故事裡,我們看到過勇氣、看到過希望,當然也看到過無奈和憂傷。

何冰在演講中說:「因為你們,這世上的小說、電影、音樂中表現出來的青春,不再是憂傷和迷茫。」

但我還是更認同當年光線傳媒的老總劉同的一句話:「誰的青春不迷茫。」

好了,說回到「前浪」們身上吧。熱鬧和激情是屬於「後浪」的,而責任和堅韌才是屬於我們的。

之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做《80後已經開始步入最艱難的階段》,相比於我在文章中所列舉的那些瑣碎,評論區里的留言讀起來才真的令人心酸,那才是「前浪」們生活的真相。

面對著眼瞅著快要上不了車的房價、看不到什麼未來的事業,承受著上有老、小有小的雙重壓力;

尤其是疫情期間,多少「前浪」面臨著公司裁員、工資縮水、房貸車貸斷供的窘境。

前浪們的銳氣、勇氣和傲氣,早就被現實的礁石拍擊的粉碎,碎成了空氣中的一縷縷水汽、一點點泡沫。

從曾經夢想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活成了現實世界中憋屈無奈的餘歡水。

或許對於絕大多數的「前浪」們來說,最好的結局是前路能少一點突起的礁石,尤其是海面下的暗礁,讓他們能順順利利地奔赴到沙灘上,浸潤那一片沙地,滋養沙灘里的生命。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所處的時代大背景,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的使命。當然,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也是。

我們身處不同的階層、有著不同的家庭出身、有著不同的起點、有著不同的負擔,


我們不一定能夠衝到浪潮的最高點,但我們可以成為這股時代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能夠給這個時代浪潮貢獻一份力量,就很好了;


所衝到的高度和位置不一定要很高很大,只要比自己的上一代要好一點就很不錯了。

我們所處的世界會比以前更好嗎?沒有人能給我們這樣的承諾。

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裡所謂的「更好」,並不是說你能掙更多的錢,當更大的官,有更響亮的名聲和更多的影響力。

而是你能更好的與自己相處、與所處的環境相處,享有一片內心的安寧。

你變得不再浮躁、不再焦慮、不再憂心忡忡,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陪喜歡的人。

說到底,是能活得真實一點、隨性一點,能擁有發現並享受幸福的能力。

在另一個層面上,作為「前浪」,我們還要為「後浪」,以及「後浪」的「後浪」,再努力一些、再勇敢一些,因為只有我們擊碎了那些前進道路上的礁石,並積蓄更多的力(shi)量(li),後浪們才能沖得更高。

時間如同一條大江大河,我們都是其中的一朵浪花,朝著前方,不斷奔涌。

對於每一朵浪花來說,都會經歷「後浪」的快意,也終將面對成為「前浪」後所要面對和承擔的一切。

無論是身處後浪,還是已成前浪,我們都要心中有愛、眼中有光,「善良、勇敢、無私」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尊崇的「道」,與年齡無關。

只是對於「前浪」來說,還是要「穩住」,多一些敬畏之心,少一點無知者無畏式的折騰。

這世間值得的人和事有很多,不值得的人和事也有很多,我們都需要仔細分辨。

最後一句:祝自己36歲生日快樂。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CU檢說法

(CU-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