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族風雲系列之四·由傳說到史實突厥崛起的路徑勾勒

2020-03-26     史海觀復

突厥,在歷史上,既是一個民族的名字,也是一個國家的名字,曾經先創造了龐大的突厥帝國的民族被稱為突厥,後來突厥人又建立了強大的鄂圖曼帝國。

在經歷了屢次盛衰之後,現代世界突厥作為民族的名稱被捨棄了,但其民族枝葉散落於亞歐大陸。今天的"突厥"是內亞世界廣泛分布的突厥語族的各個民族的統稱,要民族有土耳其人、土庫曼人、哈薩克人、韃靼人(塔塔爾人)等,他們在世界上仍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突厥一族歷史淵源漫長悠久,發展過程曲折起伏,如果我們對於突厥一族的歷史進行系統考察的話,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鑒於突厥一族曾稱雄於漠北草原,並對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等朝產生過重大威脅。對於突厥早期崛起的過程中與中國歷史進程緊密相關,我本節主要探討突厥一族由傳說到建立突厥帝國的歷史。

一,滅族與狼孩:撲朔迷離的突厥淵源

關於突厥這個支脈龐大的民族的歷史,無論是今天的土耳其人、還是土庫曼人都不能明確的依據,其原因就是突厥民族關於自身起源的記述很少。

如果我們想探討突厥族淵源這個問題,只能從漫漫草原中的神話傳說中尋找答案,而這些傳說則被保存在中國的歷史書中,如《北史》、《周書》、《隋書》中都有關於對突厥淵源的記載。

據說,突厥最初本來是生活在匈奴以北的"索國人",公元前3世紀,匈奴勢力日漸強大,索國人便依附於匈奴。公元89、91年,東漢外戚竇憲,聯合南匈奴、烏桓等部,乘匈奴內亂,兩次大敗北匈奴。

北匈奴接連大敗,部族四散,其中多數西逃(詳細情形,參見《北族風雲系列之一·匈奴部族的興衰》)。

在相繼西遷的過程中,匈奴人分裂成很多部族,索國人在首領射摩舍利(舍利為貴族尊稱)的帶領下,從匈奴部族中分出而獨立發展,"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

據突厥史專家薛宗正的研究,"西海"就是今天的鹹海,"西海之右"即鹹海的東方,那裡是錫爾河匯入鹹海的地方,水草豐美,氣候溫和,是一個理想的牧場。

在匈奴人趕走了原住民之後,索國人的部落沒有繼續跟著匈奴主體繼續西遷,而是選擇留在鹹海的東部地區生活下來。

傳說,因為射摩舍利違背海神的旨意,殺了人,被告知"爾手斬人,血氣腥穢,因緣絕矣",故而索國人部落始終發展不起來。

現實中很可能是,索國人部落在從匈奴獨立出來之後,人數不多,且又陷入了與反撲的原住民的仇殺之中,索國人部落一直僅僅只是維持了很小的規模,始終未能發展壯大。

與回遷的原住民部落漫漫長久的仇殺不知道延續了多少年,直到一次大戰之後,索國人部落一敗塗地,於是便發生了滅族的慘禍。

當時,鄰近的仇敵部落,殺光了索國人的男女老少,只有一個男孩倖存了下來。當時,那個男孩只有十歲,執行屠殺的士兵,看到年幼的孩子不忍心痛下殺手,有心放他一條生路。

但他的長官卻行刑前已經統計好了人數,需要交夠足夠的胳膊大腿(用來計算戰功的方式),於是士兵便被迫砍斷那個男孩的手腳,把他放在茫茫的草原中。

眾所周知,一個失去手腳的人,如果沒有得到救援,很快便會死去,索國人在此時便徹底絕後了。那位被砍去手腳的少年就是突厥的先人,在他命懸一線的時候,事情卻發生了迴轉,由是突厥的孕育史中便有了一段神話般的經歷:

瀕死的男孩被路過的一隻老狼救起,老狼用肉喂大了男孩。男孩長大後,又與一隻母狼進行了交配,母狼懷了孕。

不久,與索國人部落相互仇殺的部族的國王,聽說了索國人部落仍有活口,於是便多次派人前往捕殺,於是整個狼群,包括昔日的斷去手腳的少年一併被投入西海(鹹海)淹死。

奇蹟又發生了,那隻懷有索國人部落血脈的母狼,被鹹海東岸扔到海之後,卻沒有落入水中,而是落到了"落高昌國西北山"(即阿爾泰山,當時稱作金山)。

阿爾泰山有一個山洞,進入後便是一個周圍被群山環繞的方圓百里的平地,那裡是草木繁茂,水源豐富、食物充足的世外桃源。於是母狼便藏匿其中,並生下了十個兒子。

後來十個兒子,逐漸長大成人,便各自娶妻生子,其中最有才能的兒子叫作阿史那,被眾人推舉為首領。

經過好幾代人的發展繁衍,當初的十戶人家,逐漸發展到數百家、幾千家,上萬家,"世外桃源"已經不夠使用,於是他們首領首領阿賢設便率領部族走出了山洞,開始出現在歷史記載中,這個時間是公元540年。

我們回過頭去看突厥人早前時代的這段傳說,不難發現其中既有真實的記述,也有依稀的記憶,更有虛構的神話。

通過甄選記述,我們可以發現突厥人起源於漠北之北,先遷鹹海之畔,再遷阿爾泰山之中的遷徙之路;通過探索記憶,我們可以看出突厥民族早年與鄰居部落極為慘烈的仇殺和被迫走上遷徙之路的緣由。

通過解構神話,我們可以了解突厥民族遷徙之路的異常艱辛。公元540年,具有"狼崇拜"的突厥人跟隨首領阿賢設率領部族走出"世外桃源"的那一刻,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迎接著他們的是悲慘而又燦爛的新世界。

二,悲慘到輝煌:善於借力的崛起之路

公元540年,世界處於古典大帝國崩解而新秩序久未誕生的時代,當時內亞世界分裂成為互相徵發多個部落政權。

早在公元四世紀,地球氣候轉寒,原居住在漠北的鮮卑人大舉進入南方的中國,在"五胡亂華"的時期,鮮卑人成功從"十六國"的血淖中殺出,建立起來一個叫做北魏的中原政權(具體參見前文《北族風雲系列之二·從十六國的血淖中崛起的鮮卑民族》)。

隨著鮮卑人的大舉南遷,漠北空虛,本是漠北小部族的柔然人乘機而起,取得了漠北的霸權。柔然本屬於匈奴人的別種。

在漢末到晉初時期,柔然的最高統治集團郁久閭氏之始祖木骨閭曾被鮮卑索頭部的首領拓跋力微(174—277年)俘獲,並充作奴隸,後來木骨閭逃出,聚斂人口,建立了柔然部落。

柔然始祖與鮮卑拓跋部這段不友好的往事為兩部族的關係的敗壞埋下了伏筆。

柔然始祖木骨閭卒後,其子車鹿會不斷兼并其它部落,擁有不少部眾和財富,成為世襲貴族,以柔然自稱。

當時地球氣候一度十分寒冷,漠北冬季生存艱難,於是柔然部選擇臣服於拓跋鮮卑,"歲貢馬畜貂豽皮。冬則徙度漠南,夏則還居漠北"。

後來柔然和鮮卑拓跋氏摩擦日多,雙方徹底鬧掰,並在391年大戰一場,鮮卑雖有小勝,柔然並未大傷。

之後,鮮卑拓跋氏銳意進取中原,建立北魏,而柔然部極力擴張勢力,稱雄漠北,建立了柔然帝國,他們"盡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

對峙局面形成後,雙方攻伐不斷。北魏皇帝曾嘲諷柔然的落後,下令全國軍民對柔然侮辱性的改稱"蠕蠕",而柔然也還以顏色,不斷襲擾,也就像北魏大臣崔浩所所說的那樣:"夏則散眾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溫,南來寇抄"。

延宕百年的混戰,對柔然和北魏來說,都沒落得好處,北魏亡防衛柔然的"六鎮之變亂",分裂為東魏、西魏,繼而演變為北周、北齊。

柔然也因戰爭對部屬剝奪過甚,下屬各部反抗此伏彼起,實力大削,甚至出現了敕勒副伏羅部阿伏至羅率10餘萬眾西遷,獨立建國者。

阿史那部族便在這種戰爭不斷,壓迫日重情況下出現在柔然帝國的面前。柔然面對阿史那部族,自然也不會給他們好待遇,於是把他們直接安排去冶鐵。因為他們冶鐵的地方形似戰盔"兜鍪"(dōu móu,頭盔),被草原民族俗稱突厥,因以名其部落。

因為戰爭的需要,使得柔然帝國對於鐵器的需求大增。當時,阿爾泰山南麓恰好有大量的鐵礦,於是柔然帝國便把眾多的部族安排在那裡進行掘礦鑄鐵,諸部族通稱為鐵勒。

中國史籍,因其部族眾多故稱其為"九姓鐵勒",其中重要的有回統、仆固、同羅、渾、思結、拔野古、契、薛延陀、骨侖屋骨思等。

"九姓鐵勒"名為柔然打鐵的匠工,實際上就是鑄鐵的奴隸。各部民眾備受壓迫,苦不堪言,由於他們很容易獲得武器(有大量的鐵可制為武器),於是鐵場就很快孕育出一個變亂的中心。

當然,本文的突厥族也屬於鐵勒的一支,但由於是後加入者,突厥與"九姓鐵勒"仍有諸多不同,與他們相處並不融洽。新任突厥人的首領阿史那土門面對柔然的壓迫,自知自己的部落勢力弱小,不能對抗柔然。

他於是開始派人交好西魏,從西魏多得好處,他又前往漢人的邊塞購買繒帛絲棉,販賣給"九姓鐵勒",增強了部落的實力,改善本部落民眾的生活。

公元546年,"九姓鐵勒"起來反抗柔然帝國,但突厥部卻不參與,阿史那土門甚至他們開戰後,率領部眾從背後突襲鐵勒,"九姓鐵勒"大敗,鐵勒五萬多部落全部投降突厥。

阿史那土門仗恃著自己力量強盛,就向柔然求婚。柔然可汗大怒,派人辱罵他說:"爾,我之鍛奴也,何敢發是言!"。

意思是,你只不過是我鑄鐵的奴隸,竟敢說這種話!阿史那土門把使臣殺了,斷絕了和柔然的交往,轉而交好西魏,試圖聯合西魏以自固。

先前,柔然稱雄漠北,中國北方分裂為西魏——北周和東魏——北齊,兩國為使得柔然進攻對方,便紛紛對柔然妥協,多給柔然好處,柔然便利用中國的分裂多得漁人之利。

然而,當時的中國的兩個政權並非一味綏靖,往往也會尋覓柔然敵對者,給予支援,以作牽制。當時,柔然部落便進入到了西魏朝廷的視野。

面對突厥酋長阿史那土門的求婚,西魏熱情回應,大統十七年(551年)六月,西魏將長樂公主元氏嫁給土門為妻,並以嫁妝的名義,贈送了大量的糧食、布匹,突厥由是勢力大增。

西魏廢帝元年(552年),土門率軍在懷荒北部突襲柔然,柔然大敗,柔然可汗阿那瑰兵敗自殺,柔然部族四散,阿史那土門於是自稱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國。

553年末新即位的木軒可汗"勇而多知,務於徵伐",在徹底消滅柔然後,又西破嚈噠,東走契丹,北並契骨,威服塞外諸國。一系列成功的征伐,使突厥的領土大大擴展。"

其他東自遼海以西,至西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屬焉。"突厥民族從此開始走向了稱霸漠北、控制中亞的力量。

小結

突厥民族的歷史淵源悠久,在匈奴帝國之前便已形成了自己的部族,此後他們從漠北之北遷徙到鹹海,再從鹹海遷徙到阿爾泰山,其中曲折萬分,艱辛異常

相傳突厥人是人和狼結合的產物,他們更有對狼的崇拜。在阿爾泰山,突厥人臣服於柔然,成為鍛鐵的奴隸,並形成自己部落的名稱。

突厥首領借力西魏發展實力,並藉助屢次突襲壯大了自己,打敗了柔然,成為新的漠北霸主。

西魏與突厥通使,起初是有扶植突厥以治柔然想法的。柔然敗亡後,突厥稱雄漠北,南方的中原王朝西魏——北周和東魏——北齊紛紛感受到新的、巨大的威脅和壓力,不得不討好這個敵人,以避免腹背受敵。

西魏對突厥"歲給繒絮、錦彩十萬段。對突厥在京師者,又待以優禮,衣錦食肉,常以千數"。北齊也爭相結好於突厥,"懼其寇掠,亦傾府藏以給之"。

突厥可汗他缽恃其強盛,非常傲慢。有一次,竟對他身邊的人說:"但使我在南兩個兒子(北齊、北周)孝順,何優無物邪!"當時"周人東慮,恐齊好之深;齊氏西虞,懼周交厚"。

突厥摸透了西魏、北齊的心理,趁機從中漁利。突厥儼然已經成為中國亟待解決的大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mvWH3EBrZ4kL1VipyC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