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人都喜歡抱持著一種自以為是的「主義」,比如「環保主義」或者「極簡主義」。
如果你只是自己喜歡的生活,陶醉在自己喜歡的「主義」之中倒也沒有什麼。
可如果你還喜歡將自己的「主義」強加給別人,那就是你不對了。
你自己的「主義」其實只不過是你自己的「價值觀」,而你想輸出你的「價值觀」……你以為你是老幾?
窮人買不起房,所以到處宣揚開發商的罪惡;家長不願付出,所以叫囂著學校減負;上班族吃不了苦,所以加班猝死都是老闆的錯。
可是有沒有人想過如果世界都如你們所願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光景呢?
窮人都買的起的房,還有人會去開發嗎?
根本沒有利潤。
學生都不寫作業了,還有水平高的大學嗎?
哪個老師願意教一群笨蛋。
上班族都不加班了,公司還能生存嗎?
在一個競爭的世界裡不去競爭?
所以,自己的「主義」還請留給自己,這個世界還在有秩序的運轉正是因為你們的「主義」並沒有被完全接受。
不管是歷史上還是今天,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佛教作為三大宗教之一都有著極為廣泛的信眾。
勸人信佛,這本是佛教徒的功課之一。
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在解救眾生。
可他們似乎也沒有想過一件事情——如果這個世界上都是佛教徒了會是什麼樣子。
他們真的會高興嗎?
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袁枚的人,他提倡「性靈說」,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
這個人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牘外余言》。
在這本書的第一卷里有這樣一段話:
「某禪師愛予慧業,強之學佛。予問:『佛可娶乎?』
曰:『不娶。』
曰:『殺生乎?』
曰:『不殺生。』
曰:『然則使佛教大行,則不過四五十年,天下人類盡絕,而惟牛、羊、雞、豕滿天下矣。佛又誰與傳道耶?將傳於牛、羊、雞、豕耶?』
禪師不能答。」
上面這段文言文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有一個高僧,看到袁枚聰明絕頂,於是,千方百計遊說袁枚,勸袁枚皈依佛門。
於是,有了以下這個對話:
袁枚:倘若我皈依佛門,我可以娶老婆嗎?
高僧:不行。
袁枚:倘若我皈依佛門,我可以殺生嗎?
高僧:不行。
袁枚:那麼,假如世界上的人,都皈依佛門,40至50年之後,天下的人,都死光了,而牛、羊、雞、豬則滿天下跑,到了那個時候,你們出家人,向誰傳教呢?難道你們向牛、羊、雞、豬講經傳教嗎?
高僧:…………(無語)
顯然,高僧不曾想像過他所主張的「信佛」這個「主義」的終極景象,都信了佛,然後呢?
人類自然滅亡嗎?
當然,你要非說日本和尚可以娶妻生子,那我也沒辦法。
今天的我們,許多人雖然沒有什麼太大的「主義」,卻有不少小小的、個人的所謂「微型價值觀」,而大家又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
到這裡還算不得什麼,無非是你在心裡罵一句別人都是Sb。
可是,如果你打算以天下為己任,非要去糾正別人的生活方式,那就有些問題了。
這個世界上,總是有人不講衛生,有人開車不守規矩,有人見利忘義,有人見錢眼開,面對這些人你又能如何?
如果你妄圖去糾正他們,大機率會遭到人家的反擊,不但無法實現你自己的願景,還要遭受心靈上的打擊……他們為啥不聽我的?
大「主義」和小「價值」,自己留著沒有錯,錯的是強加給別人,因為這個世界需要差異化,否則不都成了同一型號的機器人統治世界?
曾經記得《多啦A片兒》,哦,不對,是《多啦A夢》中有一個場景:
大雄因為經常受到別人的欺負很是苦惱,結果他從哆啦A夢那裡借到一個道具,可以將任何他看不順眼的人直接從這個世界上消除掉。
有了這個道具大雄自然非常高興,管他胖虎還是小強,膽敢欺負我就叫你們都消失!
大雄發了威,真的讓欺負他的人都消失了。
隨著事情的發展,大家猜到結果如何了嘛?
這個世界上除了大雄自己,都被他給消除掉了。
那麼,一開始大雄還覺得很有意思,商店裡的商品隨便用,超市裡的吃的隨便吃,還沒人敢欺負他。
可是,沒過多久,大雄就發現了——整個世界就剩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有什麼意思?
如果全世界只剩下自己還有什麼意思?
如果全世界都是佛教徒還有什麼意思?
如果全世界都如你所願還有什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