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環外的上海土著:2千萬都買不起一套房?!認真的嗎?

2019-07-17     地產上海

關於上海的土著,真的是地產圈一個神奇的群體,大多數人提到上海土著,都認為他們不差錢,而看懂上海樓市,必須要看懂的一個角色就是:上海土著。

在上海呆過的都知道,上海是有內環,中環、外環、郊環劃分的。越接近內環,房價越高。

外環處於第三環,是「城鄉結合部」。上海坊間,有一個說法,就是外環線以內,算「中心城區」。住在外環以外,就是上海人常說的「住到鄉下」。

外環線全長100公里不到,環內城區面積,是680平方公里。

而小於,正是出生在上海,身份證開頭是310103.還是個絕版的身份證呢。

去年年底,他賣掉了黃浦區的「老破小」,在九亭買了一套房子,大概70平方米,單價4.4萬元。小區環境很不錯,綠化率也高。


全款買完之後就靠信用卡度日了,一毛錢現金都不剩。


01

從小到大,小於都在盧灣區度過。

盧灣區有著一大批名人故居和歷史文化留存,也有東西文化交融的時尚地帶,有號稱東方香榭麗舍大街的霞飛路,也有坐落著優雅洋房的思南路…...


順昌路

而盧灣區在2011年併入了黃浦區,使得310103開頭的身份證已經成了絕版,有時候她也會自豪的和別人說到我可是310開頭的老上海寧嘞。

然而上海的老公房居住面積都偏小,小於覺得住的太憋屈了,這使她萌生了換房的想法。

前幾年,有朋友介紹他楊樹浦路、內江路的房源,小於卻不要,她有著大多數老上海人的認知,認為如果楊樹浦路算下只角,那麼內江路楊樹浦路,就是下只角的下只角。

關於上海的上只角下只角劃分,如果在開埠之初,估計除了老城廂,城牆以外的地方都是「鄉下頭」,全是「下只角」;

而更多老上海理解中的「上只角」,是指租借地區,比如靜安、黃浦、盧灣等,而「下只角」呢,自然是當年「滾地龍」和「棚戶區」密集的閘北、普陀等地了。

02

關於上海的房價,從2016年起,上海房價進入了又一個上漲周期,一直漲到2017年。

在2017年一系列調控政策「組合拳」下,上海樓市自當年下半年開始劃出一條「量縮價穩」的平滑曲線。上海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上海內環線內商品住宅銷售均價為108155元/平方米,內外環線間為74694元/平方米,外環線以外為37298元/平方米,同比分別上漲4.6%、3.3%、3.6%。


去年年底,小於終於出手,買了九亭的房子。當初推薦給他的楊樹浦路內江路的房源,如今每平方米也有5、6萬一套了。

03

根據上海市總工會的統計,目前本市內環線以內的常住人口密度為3.39萬人/平方公里,內中環之間為1.75萬人/平方公里,中外環之間為0.70萬人/平方公里,外環線以外為0.14萬人/平方公里。

內環線以內的人口密度達到了外環線以外的24倍!

目前上海中心城區人口高度集聚,而郊區農村人口布局較為分散。

但小於的感受並不明顯。「九亭人也很多啊,早高峰時,地鐵站里人山人海。」

的確,根據調查,九亭被大多數人評為早高峰最擁擠的站,沒有之一!榮登top1。


九亭鎮是上海常住人口超過20萬人的人口「大鎮」,目前常住人口已超過30萬人。作為板塊唯一的軌交,9號線自通車以來,為九亭帶來大量的人口、吸引了大批開發商。

9號線的通車使得松江的發展進入「快車道」,也加速了九亭的板塊價值,據相關數據統計,九亭板塊在9號線開通後的短短半年之內房價上漲了50%。

多麼可怕的數字!

在小區里,小於說遇到過不少上海人。要麼是老夫妻倆,要麼是小夫妻倆。兒童樂園裡,講上海話的大人越來越多。

他停了一下,突然問我:

「你是做房地產媒體的,你說上海市中心的房子,到底誰在買?」

是啊,誰在買?

現在熱門的樓盤開盤,都要搖號,要公證。有意認籌的客戶,情況都要公示。

在通過對過去6個月在上海購房客戶進行了抽樣分析之後,我們得到了以下數據結果

上海購房客戶來源

  • 新老上海人


如圖所示,將原始戶籍為上海戶口的客戶定義為老「上海人」,主要包含在早期就居住於上海的「當地人」;將其它定義為「新上海人」,即後期遷入或者尚未遷入但在上海購房的人。

老上海人的購買比例只有30%,而新上海人的購買比例高達70%,新上海人購房占比持續提升,在相對嚴格的政策環境下,新上海人成了購買主力。

全年「1128」上海出台二套新政,認房又認貸,導致大部分購房者失去「處女貸」首付3.5成的資格淪陷在二套7成首付的深淵裡無力痛苦。

再加上上海出台二手房掛牌交易政策,銀行信貸政策收緊,大部分置換客戶被架空,上下游買賣雙方皆是因為資金和資質問題,導致成交周期普遍拉長,本地置換客群嚴重縮水。成交量基本源於外地購房者,畢竟貸款只是一方面的影響,當下有無資質才是最重要的。

  • 購房客戶來源地

設顏色越深,購買力越強,將各省客戶購買力比對後發現:

上海購房客戶來源以黑龍江、浙江、山東、江西、江蘇、安徽為主,基本符合以上海為中心向周邊輻射擴散的規律。

距離上海越近,來滬購房客戶越多,反之距離越遠,來滬購房客戶越少。

從區域劃分看,來滬購房者人數呈現出「華東>華中>東北>華北>西北>華南>西南」的規律。


  • 各省客戶購買指數

如圖,與購買客戶數量對比發現,各省在滬購買指數變化極大。其中,東北區域在滬購買指數排前三位,浙江排名第四。與購買客戶數量相比,華北區域購買指數排名提升明顯。

比如,中信泰富上海船廠項目,位於陸家嘴,均價大約為12.8萬元/平方米。

182套房源,有220人認籌,其中——身份證簽發地是上海的,有73人。

江蘇,37人。

浙江,34人。

江西,7人。

河南,6人。

廣東,4人。

北京、四川、湖南、湖北3人。

天津、河北2人,等等。

境外7人。

以公司名義認籌的,12家。

最近搖號的一個號稱閔行千萬級學區新房--閔行七寶皇都花園三期,根據當時現場的公示,我們可以看到在這10組客戶中,310開頭的上海寧只有4個,其餘都是外地人,有江西的,浙江的,陝西的、安徽的。


你瞧,長三角的距離有多近?


04

上海的樓市,不僅僅是上海土著的樓市。

過去一年,上海買房人中,上海人占30%,新上海人占將近70%。從內環內,搬到外環外的小於,就在這30%裡面。

也就是說,上海中心城區(外環線以內),新上海人比上海人買了更多的房子。

再對照過去一年上海人與新上海人的買房比例,顯而易見,上海人在外環線以外,比新上海人買了更多的房子。

還有一個坐擁五套房的魔都土著,老家在靜安,建築面積38平米,一室戶老公房,妻子老家在閘北,45平老公房,2013年他家祖宅拆遷,在閔行分到了一套動遷安置房大概80多平帶電梯,所以目前他名下5套房,在靜安、普陀、長寧、閘北、閔行各一套。

按照目前最新二手房均價5套房市值約2000萬左右。


這位老兄的老婆父母都是60多歲的人了,當初買的房子沒樓梯,兩老人天天爬樓梯身體實在有點吃不消,就想著把長寧的房子換掉,買套寶山的電梯房去,作為日後的養老房。

但是老人的這個想法遭遇了兩個現實問題。

一是老婆的父母現在名下已經有兩套共有產權房,如果不出手其中的一套根本沒辦法再買一套,另一方面,老人也沒那麼多的資金貼錢再來買一套。

所以這就不得不考慮賣房再換房,但到在這裡老兩口就有點舉棋不定了。

如果採取先賣長寧房,錢到手後再買寶山房的辦法,會面臨巨大的房價上漲和政策突變風險。反過來如果先買後賣,風險更大,現在調控太嚴格,房子很難賣,要不就得大幅降價急售才能脫手,要不就得損失動輒20-30萬的定金,所以不管先賣後買或者先買後賣的換房策略現在都有很大風險。

所以兩老口決定先假離婚,但是老人發現即便是假離婚,老夫妻也沒辦法做貸款,年齡太大失去了貸款資格。

思來想去老夫妻想到了老婆名下的公積金還從來沒用過,完全可以申請公積金貸款,但前提是需要把房產寫在女兒名下。

這樣一來,既享受了公積金超低貸款利率,又免去了百年之後房產繼承的問題,一舉兩得。

但是現在他和老婆名下已經有兩套房子,根本沒法買第三套,思來想去,兩代人又想到了假離婚……

除了假離婚,他們還想到了其他備選方案:比如保留長寧房,賣掉閘北房,再多貸點款;再比如把長寧房和閘北房全部賣掉,努力湊首付,兩套老房子出租換來租金補貼房貸。

反正一家兩代本來是想為第三代買房的,現在卻為父母的養老房糾結迷茫上了。

一個號稱有2000萬房產的本地土著,卻連一套房都買不起,有點兒慘。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月入三萬的新上海人和一個坐擁五套房的本地掃地阿姨,哪個是中產?

依我看,在高房價的現狀下,哪個都不是中產,月入三萬的新上海人如果要供養房貸,凈收入其實和掃地阿姨差不多;而坐擁四套房的掃地阿姨,如果房產不能變現,僅憑那點收入也是妥妥的窮人一枚。

像倫敦、東京、巴黎、紐約這樣的城市,人口都是逐步向郊區移動。對整個上海而言,「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歷史,早已成為笑談。

外環也值得期待吶。

以上正文來源自上海樓市情報,原創白菜。凡註明轉載來源的文章,均為其他媒體或平台的作品,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平台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平台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侵刪。

地產上海(ID: estatesh)關注最前沿的地產資訊,深度報導上海區域房產動態。旗下擁有多個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網易新聞、新浪微博等全媒體矩陣,並通過專業團隊深耕長三角地區,商務合作歡迎留言與我們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eJUCGwBmyVoG_1ZewbW.html



















明星豪宅大賞

2019-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