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XCin的老鐵粉
應該對馬也哥有一印象很深的稱呼:
阿迪吹
「但凡耐克各種黑,每遇阿迪都是吹。」
「你是不是收了阿迪爸爸的錢?」
這樣的聲音,在前年,屢見不鮮。
到了今年
馬也哥又被冠以一代表性的標籤:
阿迪黑
「好折扣好性能的鞋都能黑?呵呵了。」
「你是不是收了耐克爸爸的錢?」
這樣的聲音,在今年,屢見不鮮。
如果今天問各位:
最具商業價值的一項阿迪達斯科技是什麼?
就現階段來看
毫無疑問是Boost科技
那麼第一雙使用Boost科技的籃球鞋是哪雙呢?
就是這雙,以利拉德為主代言人的
Crazylight Boost 2014
放到今天來看這小塊後掌Boost
你可能會吐槽阿迪的「摳搜」
但放在當時
這一小塊Boost
無疑能挑起大家強烈的購買慾
想像一下,你們住的城鎮里從來都沒有賣洋快餐的地兒,忽然有一天,小區門口開了個麥當勞甜品站,就算買不了炸雞漢堡,那至少也有個甜筒或菠蘿派解饞。
這樣的店面不會讓所有人滿意,但對於渴望嘗試洋快餐的小朋友來說,自然會對它印象深刻。況且沒過幾天,漢堡也開賣了。
當3/4掌Boost的羅斯5登場時
不少小夥伴就已經扛起了「出必沖」的大旗。
無論是羅斯粉還是長期體驗阿迪實戰鞋的朋友來說,「板磚阿迪」的時代,已經在和我們道別了!那一刻,大家對阿迪未來的產品線抱有了更高的期望,而接下來的幾年,阿迪也沒有讓大家失望。
第二年,Crazylight Boost 2015登場,依舊是後掌Boost配置,但Boost厚度有了明顯的增厚,軟彈體驗感明顯,鞋面也使用了PK鞋面,在具備鞋身韌性的同時還有著較好的透氣性。
也正是這雙鞋出現的節點
哈登這邊確定與阿迪達斯簽約!
作為接手科比韋德,成為聯盟第一得分後衛的巨星,哈登的加入,無疑給了阿迪更高的關注度和更明朗的未來,那時的阿迪,感覺走的每步路都是「上上籤」。
緊隨之,羅斯6登場了,搭載了前後間隔Boost科技(沒錯,是前後間隔式Boost科技)的羅斯6,腳感其實沒有明顯的軟彈感,偏韌,但從羅斯6身上,我們看到了阿迪對Boost的使用區別和合理的配置分配,同時也對Boost未來的放置形態抱有了更高的期待。
當曝出阿迪在研究4D的方向時,我們甚至還猜想過,有沒有可能出現前掌Boost,後掌4D的配置在某款籃球鞋上?
當然,好飯不怕晚,這些設計,相信阿迪在未來肯定能實現的~(2015年的心聲)
到了2016年,Crazylight Boost 2016登場,而這次的中底配置是......
全掌Boost科技!
這也是阿迪籃球鞋裡第一雙使用了全掌Boost科技的籃球鞋。
是的
很多第一都被CLB系列搶走了
而這個系列
今天卻已經不見蹤影
全掌Boost表現驚艷嗎?
放在當時,足夠驚艷。
更驚艷的是什麼?
隨後的羅斯7
Crazy Explosive
哈登1
都使用了全掌Boost科技。
這時候阿迪開始濫用全掌Boost科技了嗎?
在我們看來,並沒有。
即使中底都是看起來相同的「爆米花」,但CE的鏤空包邊處理,哈登1的外側純包邊處理,羅斯7的間隔式包邊處理,都讓我們看到了阿迪在使用全掌Boost時的謹慎和針對性。
就像耐克玩弄Zoom氣墊的感覺一樣,當時的阿迪,讓你能看到明確的設計方向和設計目的,而且在球鞋造型方面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也讓我們依舊對阿迪未來的產品抱有著極高的渴望。
緊接著,Crazy Explosive 2017和羅斯8相繼在2017年登場,如果說CE17在鞋面造型和中底針對性上做出了升級,那羅斯8......
可以說是當時,為數不多的,讓我們感到些許失望的鞋款。中底區域基本和CLB16一致,鞋面材質廉價,幾乎沒什麼設計亮點,雖然性能表現不差,但放在阿迪當時的走勢來看,這雙羅斯8,稱不上是佳作。
很簡單的方法:
你把羅斯7,羅斯8擺在一起做對比。
無論是細節,工藝,還是設計的態度,你真的在羅斯8身上找不到一丁點兒優勢。
實話,體驗來看,羅斯8性能的確優於羅斯7,但它性能較優的原因不在於更好的設計,而在於原有的基礎。你說它是高幫版本的CLB16,其實也問題不大。把這種態度放在自家的簽名鞋上,不求進步,並不是我們所看好和接受的。
而本應在17年登場的哈登2,遲遲到了2018年年初才正式發布,剛出來時,哈登2的造型就被大家瘋狂吐槽。
但Forgefiber的鞋面科技,加上獨到的雙層鞋面設計,至少在嘗試和摸索的道路上,阿迪此時並沒有止步。而加厚的Boost,其實在當時已經撐不起一雙簽名鞋的賣點了。畢竟在哈登2登場前,阿迪在一年半時間內,已經發布了6款全掌Boost籃球鞋。
幾年前的阿迪
還在用區域Boost劃分市場定價
而在2017年後
全掌Boost開始廣泛性地使用
再加上阿迪的「折扣習慣」,在市場上500塊買雙全掌Boost籃球鞋,並不是什麼難事兒。當然,配置不能決定一雙鞋的好壞,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的態度,即使是全掌Boost,在體驗和適用人群面前,6款同配置的鞋,可能會有不同的適宜人群,只要不再出現像羅斯8那樣,「不負責任」的共底設計就行。
出人意料的是,Crazylight Boost 2018在這個節骨眼現身了。
定價999元,原價1000塊不到的它,中底配置和造型,基本和CLB16和羅斯8一模一樣。
這種自降身價,而且毫無創新的設計,真的瞬間讓人心裡一涼:
「阿迪到底要搞麼子啊?」
然後口碑極高的CE17變成了799元的Explosive Bounce 2018,中端旗艦變成了Pro Bounce,羅斯9也以全掌Bounce的身份登場。
還有隨之而來的Pro Vision,利拉德5,哈登B/E 2...一瞬間,阿迪達斯的籃球鞋貨架上出現了一大排Bounce科技鞋款。如果給阿迪找個藉口解釋的話,可以這樣說:
阿迪達斯也發現
自己把Boost科技給「玩兒爛了」
而把Boost科技「玩兒爛」的的代表作
就是這雙
Crazylight Boost 2018
它的出現,不僅從價位上弱化了全掌Boost的價值,還讓人們對全掌Boost科技之後的突破,不再抱有額外的期待。
再搭上頻頻遲到的4D,沒有太多新鮮感的Bounce科技,也讓鞋迷們對阿迪實戰鞋的關注度,走起了下滑趨勢。
再後來?
鞋面毫無亮點、變薄的全掌Boost,
定價卻還要1399元的哈登3;
1199元的千年老麥;
1099元的Marquee Boost,
讓Boost曾經的光環,漸漸遠去。
配置定位不再明晰
設計不再有亮點
而性能
頂多只能和2017年的那批佳作打個平手
不知是不是因為大眾也產生了對阿迪的「消極感」,使用了全新的無鞋帶鞋面設計,中底採用了最新的Lightstrike科技的N3XT L3V3L,市場銷量非常一般。
它有創新
有新科技
卻不再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1499元的原價過於的昂貴,畢竟大家永遠喜歡的阿迪達斯,原價再貴的球鞋,到600元以內的市場價,並不是奢望。
在我們看來
2017年
算得上是阿迪籃球鞋
繼Boost科技登場之後
最後的巔峰
而像羅斯8,CLB18,哈登3這樣設計略微草率的鞋款,毀壞了大眾對全掌Boost曾經抱有的高端印象。再加上營銷上的「不自信」,新品一出來就打折的習慣,也讓「阿迪達斯」和「折扣」倆詞實現了捆綁。
對於只是想低價買鞋的小夥伴來說,這當然是好事,但對於想低價買到「好鞋」的朋友來說,今年的折扣款和明年的折扣款,一樣的體驗,一樣的腳感,這是你所期待的好鞋嗎?
舉個栗子:
我很早之前折扣450元入手了一雙KD8,全掌Zoom搭配Flyweave鞋面,腳感優秀,外觀配色也令我滿意,而今年,我8折入手了一雙KD12,氣墊體驗感受和KD8完全不同,鞋面的四軸飛線鎖定同樣給力。相隔4年的產品,一個低價入手,一個常規價格入手,但我不會覺得,8折買KD12是一個很虧的舉動。
而我今年499元入手的哈登1CNY配色,和5折699元入手的哈登3相比,我會覺得買哈登3,虧了。
阿迪達斯用了好幾年的口號:
Calling All Creators.
召集創造者
感覺就像我們的招聘廣告:
召集編輯,後期,運營一樣
缺什麼,招什麼
哈登4部分地區已經市售
聽說已經有小夥伴折扣入手了
不久後我們會為大家帶來哈登4的實戰測評以及Sample和市售版本的對比,敬請期待~
*部分素材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