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書
《陸遊傳》
原著 | 朱東潤
解讀 | 不雨亦瀟瀟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書是《陸遊傳》
南宋詩人林升曾在杭州的一家旅店牆壁上,題寫了一首叫做《題臨安邸》的詩: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初期,文壇上活躍著一些愛國詩人。他們在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黑暗歲月里,堅守著自己的理想,並發出時代的最強音。
陸遊便是其中的一員。
縱觀陸遊一生,充滿了救國救民之心。
他終身堅守著自己的理想,無怨無悔。
動盪的童年,悲慘的愛情,坎坷的仕途,偉大的理想……他用一生時光來"求而不得",也用一生時光來滿懷期待。
本書作者朱東潤,被稱作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開拓者。他不僅能通過作品描寫出一個個歷史名人的一生,更善於通過這些人物,來展示時代的變遷。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陸遊的世界中,來探索這位愛國詩人的不朽人生。
動盪童年:
早經憂患,是對一個人最大的磨練
陸遊出身於士大夫家庭,他的祖父陸佃是王安石的學生,父親陸宰做過吏部尚書。
陸遊出生時,金兵南侵的消息已經傳來,時局非常緊張,朝廷的大權落到了主和派的手中。
於是百姓們紛紛揮淚告別故土,逃難到南方去躲避即將到來的彌天大禍。陸遊一家人也離開京城,回到山陰故居。
陸家人口眾多,行動遲緩,一路上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
他們跋山涉水、長途奔波,有時與成千上萬的難民同行,有時則夾雜在潰散的官軍之中,人人心驚膽戰,唯恐被敵兵追上。
一路之上,風餐露宿,受凍挨餓,歷盡艱辛。
有一次,陸宰一家在淮河岸邊險些遇到了敵人的追兵,他們慌忙躲進偏僻的草叢中,藏了一天一夜,才得以脫險。
經過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陸宰一家終於回到了山陰故居。對於年幼的陸遊來說,這是初次投入故鄉的懷抱。
動亂的童年時代,使陸遊嘗到了戰爭所帶來的無邊苦難,他看到了無數百姓背井離鄉、輾轉溝壑的悲慘處境。
這段難忘的經歷,給陸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他一生憂國憂民思想的起點。
也許,從童年時代起,陸遊的命運就與國家、百姓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了。
悲劇愛情:
愛而不得,抱憾終生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是高宗紹興十四年。此時的陸遊剛滿20歲,在這一年的元宵節,陸遊的舅父約他在臨安觀看燈火,就是在這一次出遊中,他見到了舅父的女兒唐琬。
陸遊回到山陰後不久,就跟唐琬結了婚。
這對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幸福。唐琬能詩善詞,和陸遊有許多共同語言,二人相親相愛,形影不離。
本來陸遊對科舉就沒有什麼興趣,婚後用在"學業"上的時間就更少了,這使陸遊的父母很不高興。
特別是陸遊的母親,對自己的內侄女總是看不順眼,最後甚至逼著陸遊與唐琬離婚。
陸遊無可奈何,忍痛與愛妻分開。但他實在難以割捨,便瞞著雙親在外面找了一間房子,把唐琬暫時安置在那裡,時常與之幽會。
這樣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的秘密終於被家裡覺察,陸母不但沒有動惻隱之心,反而橫暴地拆散了這對恩愛的夫妻。
不久,陸遊被迫另娶王氏,唐琬也改嫁同郡的宗室趙士程。
紹興二十五年,陸遊已經31歲了。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他獨自來到山陰城外禹跡寺的沈家花園。恰逢唐琬與趙士程也來這裡游春。
一對被活活拆散的情人,分別十年,偶然相逢,真是又驚又喜。唐琬含淚忍悲,叫人送給陸遊一些酒菜,以表示對故人的追憶之情。
陸遊想起當年泣血摧心的往事,悔恨交加,如痴如醉。他感慨萬分,提筆在花園的牆壁上寫下一首哀婉淒楚的《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沈園一見之後,唐琬便一病不起,不久就含恨離開了人世。
陸遊對這一樁婚姻悲劇終身難忘,即使到了晚年時,也還是無法忘懷。
仕途坎坷:
明白了世事艱辛,便不會被苦難所擊敗
紹興三十年春天,陸遊奉旨入京做官。他在南宋政府中的地位雖然不高,但能接近朝廷當權人物,可以陳述自己的政見,所以他熱情很高,不斷尋找機會為朝廷作貢獻。
當宋高宗召見他時,他曾懇切地請求皇帝下令北伐中原,同時還向朝廷提出了許多勵精圖治的建議。
但高宗不但沒有採納,反而認為陸遊頂撞自己,於是藉故將陸遊免職了。
後來,有志於北伐的宋孝宗做了皇帝,可陸遊依然沒有得到重用。反而因為多次進諫觸怒皇帝,被逐出了京城。
就這樣,陸遊從34歲到42歲,七八年間經歷了仕途的坎坷,對黑暗的現實有了切實的體驗。
乾道八年,王炎出任四川宣撫使,並邀陸遊到南鄭的幕府中工作。陸遊十分高興,欣然前去赴任。
這時的陸遊並未預料到,儘管自己的南鄭軍旅生活只有八個多月,但卻是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
豐富的生活,火熱的鬥爭,壯闊的場面,豪邁的氣概,都使陸遊的生命煥發出絢麗的光彩。
陸遊很受王炎的器重,同時也看到了北伐的希望,但這希望很快就破滅了。
正當陸遊在南鄭前線想要大展身手的時候,朝廷決定調回王炎,解散幕府。他也只得收拾行李,準備南下成都。
乾道八年冬天,陸遊懷著悵惘的心情,帶著家眷離開漢中,前往成都,開始了他漂泊巴蜀的生活。
他在成都近郊浣花溪畔租了幾間房子住下,並開闢了一個菜園。
為了回應朝廷小人的詆毀,陸遊索性給自己起個號叫"放翁",以彰顯他桀驁不馴的倔強性格。
堅守如一: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結果如何,
而在於過程的堅守
淳熙十五年,陸遊再次回到了京師。
陸遊自入仕以來,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宦海風波,再次進入南宋王朝中央政權,他把這看作是實現自己愛國抱負的最後機會。
可惜的是,沒過多久他便再次落職罷官。
陸遊的晚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故鄉農村中度過的。
陸遊罷官之後,雖然自視身為"野老",但他始終關心著國家大事。他雖然丟了烏紗,但並不悲哀,氣概仍然十分豪邁,還在夢想著能為國家出力,重返前線,去抗擊敵人。
後來,當聽到南宋朝廷下令伐金的消息時,陸遊異常興奮。自己雖已年邁力衰,但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仍在。
這時的陸遊已年過八旬,身體條件已不允許他重返前線了。但他仍密切注視著戰爭的進展,十分關心前方將士們的生活,祝願北伐早日取得勝利。
但由於戰爭準備工作做得不夠充分,主和派勢力又橫加阻撓和破壞,所以北伐遭到了嚴重的挫折,軍隊接連失利,朝廷又開始求和了。
陸遊在家鄉聽到這些不幸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
嘉定二年初秋,陸遊憂憤成疾,入冬之後,便已經臥床不起了。
在彌留之際,他對圍繞在身旁的兒孫們,口誦了一首七絕《示兒》,作為臨終遺言: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絕筆詩飽含著陸遊的血和淚,既是陸遊一生抱負的光輝總結,也是他愛國思想的藝術結晶。
他堅信勝利必將到來,希望兒孫們不要忘記把勝利的喜訊,告訴給自己的在天之靈。
以上就是《陸遊傳》的主要內容。
陸遊的一生可謂是飽經憂患,鬱郁而不得志。他用盡一生,懷揣希望,然而卻屢次遭到現實的沉重打擊。
但即便如此,陸遊也毫不退縮,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理想,哪怕無法實現,也不言放棄,這便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崇高精神。
人生從來都不是因為有希望而堅守,而是堅守才有希望。
堅守,才是世間最強大的力量。
世俗的浮躁,社會的喧囂,總會讓一些人迷失自我,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這個時候,堅守便成了我們的指路明燈。
錢學森說:"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終會有成果的。"
生命中的很多事情,你堅守了,即使最後不成功,也會讓你的人生無怨無悔、光彩照人。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註:配圖來自攝圖網
*文:不雨亦瀟瀟,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魔魚錦鯉,邑人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