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高山、大海、湖泊、少數民族風情,台灣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不過,大部分去台灣的人,很少會注意到一個地方——金門。
雖然前一段時間,暫停47個城市大陸居民赴台個人游試點。不過,9月時,金門縣政府宣布,恢復受理20個海西城市居民赴金門、馬祖、澎湖「小三通」個人旅遊簽注申請。想去台灣又不想跟團的,可以考慮下金門哦。
金門是廈門灣的島嶼,與廈門距離僅10公里,曾是一座前沿軍事島嶼。但由於歷史的原因,雖與廈門近在咫尺,金門卻又似乎遠隔了難以跨越的千山萬水。
悠長的歷史使得這座小島充滿了厚重的底蘊。
據清代《金門志》記載,最早在晉代,就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先人一代代在此繁衍,他們開闢農田、耕織漁牧,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燦爛文化。
唐代以後,因為地理位置原因,金門又成為面向海外的基地。一方面,金門文化遠播海外;另一方面,它又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兩相彙集,金門文化更復合、更包容了。待到南宋時,大儒朱熹兩度來到金門講學,並在燕南山設南書院。金門文風鼎盛,一度雅稱「海濱鄒魯」。
後來,就是我們知道的殘酷戰爭了。
如今的金門,少了硝煙戰火,卻多了幾分劫後餘生的恬靜淳樸。古厝、老街、炮台、宗祠、廟會……歲月到底是善良的,給予了金門一些特別的物事。在「2013的台灣幸福大調查」中,金門蟬聯最幸福城市。
作為著名的僑鄉,金門有著大量的閩南式建築,其中保留最完整的要數山後民俗文化村。若是來了金門,必須得來一趟,好好看一看這些保存完好的閩南古厝。
在金門有種獨特叫法,村落聚在一起被稱作聚落。山後民俗文化村就是由18棟閩南傳統古厝組成的聚落。山後村建於公元1900年,最初是旅日僑領王國珍、王敬祥父子出資建造,分贈王氏族人居住的。據說,當時可是特聘了唐山師傅施工建造的,歷時整整25年才完工。
這18棟傳統建築,包括16棟二落大厝、一棟三落大厝及1棟王氏宗祠,各有特色,十分值得一游。建築都依山面海而築,是閩南傳統的二進式建築,當地人又稱「山後十八間」。
距今雖已過了百年,古厝仍大致維持了完好,呈現了整齊、精緻的建築風貌。
金門地區流行一句俗語:「有山後富,無山後厝」。這句話是說,在金門比山後村富裕的村落多的是,但卻沒有一個地方的民俗建築比得上山後村。
在村內隨意走一走,每一處建築都十分細膩,如同一幅幅賞心悅目的裝飾畫。碧空之下,耀眼的紅磚砌牆,紅瓦蓋頂的古厝,仿佛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違和感。你只覺自己仿佛穿越到了某些古早時光。
閩南民居慣常使用紅磚紅瓦,他們稱為「紅料」。
抬眼望去,這些古厝的屋脊十分特別,看著就像是鳥類的尾巴,流暢的曲線飛揚挺拔,在天空中劃出一道優雅的痕跡。
這其實叫做燕尾,是閩南建築中常見的一種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向上揚起,兩端往上翹起,作燕尾式分叉,就像燕子的尾巴一樣,所以稱為燕尾脊。多用於廟宇或官宅。
輕巧、俊逸的燕尾已然凝集了建築的精華,再細看那屋脊上,紅色、藍色的精緻裝飾,仿佛飛龍彩鳳都懸停在了屋上一般的傳神動人,真叫人驚嘆,這是何等的鬼斧神工。
可不止是一道亮麗風景,這樣的屋脊設計還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即尖端放電。因為當地多雷雨,「燕尾脊」可以使民居少受傷害。
傳統閩南式的民居建築除了燕尾脊以外,還有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石材。
以往我們見到的傳統建築基本都是木結構,但閩南民居卻大規模使用當地盛產的白色花崗岩做台基、階石、柱石……甚至還作為裙牆壘到齊胸高的位置,十分神奇。
伸手撫摸這些厚重的花崗岩,指尖傳來的粗糲與滄桑無一不在提醒著你,這裡充滿了故事。
走近建築內部,隨處可見石雕、木雕、彩畫、剪貼,仿佛帝王宮殿一樣豪華奢靡。映襯著紅磚紅瓦,這些色彩豐富的裝飾也是絲毫不遜色。
你看這處木雕花窗,鮮花、鳳凰本已栩栩如生,再加上寫實的色彩賦予,更加讓人浮想聯翩,簡直好像看到了活物一般。
村中一座門楣光耀的「大夫第」,是光緒年間村人王德經先生的宅第。王先生曾獲清廷誥授中議大夫,因而這裡叫做「大夫第」,如今被用作了「金門歷史文化館」。
另一座看上去更加華麗富貴的建築則是王氏宗祠,這裡是王氏族人們的根。
作為一個活的民俗文化村,村落的一部分被用作展示,另一部分還有民眾居住,甚至開起了小店。
走遍村子,你能發現閩南文化被近乎完美地被保留在這裡,供後人前來追尋。而現如今,這樣的古村即使放眼整個國內也很難再找到一個與之相媲美,不管是建築、人文,都值得你去慢慢品味。
這18棟紅磚古厝就像一位位祥和的老人,慢悠悠地向來客講述著它們獨有的故事。時光流轉,有些東西卻是永恆。來了,你便懂了。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