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歲失明老人的50㎡兩居,爆改後讓老年生活都擁有了黑科技

2019-11-20     齊家網

50㎡化繁為簡的適老化改造

本期尋求《暖暖的新家》解決居住煩惱的是一位老人,名叫王友文,和老伴今年都已88歲,老兩口在這個50㎡的兩居室已經生活了將近40年。由於兩位老人年事已高,奶奶左眼失明,兩膝患有關節炎腿腳不便,而且老房中存在較多的問題

1.雜物堆積導致空間侷促;

2.沒有適合老人的收納空間;

3.廚房操作不便,不適合老人使用;

4.衛生間缺乏無障礙設施;

5.動線混亂,不適合老人通行;

6.房屋格局不合理,存在安全隱患;

7.室內光線不足,非常昏暗;

8.老人分房居住無法互相照看;

9.缺少合理的晾衣區。

不止房屋內部,外面的樓道也由於年代久遠而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改造樓道讓鄰居們出行更加方便,是王友文最大的心愿。

《暖暖的新家》特別邀請到了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張海翱,他在老房的適老化改造上,做出了什麼獨一無二的創新設計呢?暖家首次進行室內室外空間一起改造,最終效果究竟如何呢?一起去揭秘吧!

戶型圖

改造前

改造後

衛生間

改造前的衛生間不到兩平米,不僅空間狹窄,還和廚房共用一扇移門,很容易發生磕碰。

改造後,設計師將兩個空間合二為一,擴大了衛生間的面積。原來的衛生間設施陳舊,奶奶每次蹲起都要扒著門框,非常吃力。如今,設計師在這裡設置了無障礙扶手,除此之外,新增的摺疊凳可以讓老人坐著洗澡,更加安全。

原來的衛生間沒有水池,洗漱只能在陽台上完成。改造後,新增的儲物櫃、感應式水龍頭、適老化扶手,組成了全新的盥洗區。

廚 房

改造前的廚房非常簡陋,只能容納一人操作,由於缺乏儲物空間,廚房用具也只能放在外面。

改造後,設計師在房間的東側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整體化廚房。老人平日裡飲食比較清淡,為此,設計師選擇了更加寬敞的開放式廚房。

水池、操作台、灶台有序排列,使用面積比原來擴大了兩倍。

廚房台面下的柜子是可以移動的,拉動櫃體,騰出底部空間,老人就可以很方便地乘坐輪椅進出,真正做到了預設化的養老。

廚房台面下的柜子是可以移動的,拉動櫃體,騰出底部空間,老人就可以很方便地乘坐輪椅進出,真正做到了預設化的養老。

餐 廳

改造前的餐廳堆滿了雜物,老人就餐非常不便。

改造後,設計師重新規劃了空間,將廚房和餐廳打造成了一個整體,一組大容量的餐邊櫃,方便擺放物品。

設計師對地板也有特殊的考慮,廚房採用了防滑地磚,餐廳區域則鋪設了木地板,兩種材料自然地拼接在一起,將整個房間劃分為污區和凈區。

客 廳

改造前,這裡是爺爺的臥室。

改造後,設計師拆除了原本的隔牆,整個空間變得非常通透。客廳共有三組頂燈,搭配全新的軟膜天花吊頂,營造出一種自然光的視覺效果,既保證了室內光線充足,又能很好地保護老人的視力。

原來家裡的儲物空間不足,老人需要踩著凳子拿取物品,不僅不便還不安全。

改造後,設計師分別在客廳的東西兩側打造了大量的儲物櫃,收納空間比原來擴大了三倍。

老年人最重要的便是子女的陪伴,為此設計師在客廳增加了這張隱藏式的翻板床,拉下床體,這裡就成為了臨時的臥室,今後子女就可以方便地留宿和陪伴照顧老人了。

客廳陽台

改造前,陽台堆滿了雜物,而且每次洗完衣服,老人都要舉著竹竿晾曬到窗外。

如今,陽台上安裝了升降式晾衣杆,搭配全新的滾筒式洗衣機,今後洗衣服、晾衣服再也不會那麼費力了。

改造後,這裡還變成了可供休息的桌椅,設計師還在牆上安裝了扶手,今後老人可以邊曬太陽邊眺望窗外的美景了。

臥 室

客廳西側是老兩口的臥室,細心的設計師在臥室門上開了一個圓形的窗戶,方便子女觀察老人的情況。設計師在臥室里放置了兩張床,今後老兩口就可以互相照顧了,更加安全。

考慮到老人腿腳不便,細心的設計師特意降低了床的高度,還在床頭安裝了助老的扶手,把細節做到了極致。

改造前,這裡是客廳通往臥室的過道,奶奶每次進出都要扶著牆面,非常危險。

改造後,設計師封住了過道的入口,在西側牆面重新開了一扇門,而原來通道的區域則變成了老人的衣帽間。整面牆的儲物櫃,足以容納老人的物品。設計師還在柜子下方設置了醫護區,今後老人可以在這裡自拍日常體檢。

臥室陽台

改造前,臥室和陽台之間有一個隔斷,阻擋了大部分光線。

改造後,設計師拆除了隔斷牆,使整個空間連為一體。設計師在主臥的陽台上安裝了一個伸縮式的晾衣杆,搭配客廳的升降式晾衣杆,完美地解決了晾曬衣物的問題。

消除安全隱患

首次入戶時,設計師發現老人家有33個尖角、9處陡坎、5處狹窄通道,非常危險。

改造後,安全隱患都消失不見了,室內地面也變得非常平整,沒有任何高差,日後老人使用輪椅,可以實現全屋無障礙通行了。

助老機器人

這根掛在房頂的懸掛拐杖,就是最新研發的助老機器人,有了這款產品,行動不便的老人也能在家自如的生活。原來房頂的鋼樑就是軌道,整個平台可以沿著軌道縱向移動,同時平台的內部也有隱藏的軌道,吊架可以沿著這條軌道橫向平移。通過一縱一橫兩種運動方式,懸浮拐杖可以到達房間內任何一個位置。

機器人的移動有遙控和手動兩種模式,扶手高度還可以根據身高自由調節,今後這根懸浮的拐杖可以代替女兒的手,帶領老人在房子裡自由地行走。

除此之外,還可以變換為機器人手套的模式,當戴在手上後,通過手的動作可以自動拿取屋內的任何物品,實現了老人不用起身也能拿取到其它位置物品的需求。

樓道改造

王友文所在的小區大部分是老人居住,迫切需要安全便捷的出行環境,為此,設計師和當地政府取得聯繫,將樓道和大門進行了改造。改造前的樓道光線昏暗,各種管線雜亂地暴露在室外,非常危險。

改造後,光線更加明亮,設計師還在樓道加裝了防護網,將管線隱藏了起來,通道兩側都加裝了扶手,上下樓更加安全。除此之外,每級台階上都鋪設了防滑條,防止老人摔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N--i24BMH2_cNUgX28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