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口袋電商課,讓你少走一年彎路!
今年夏天,中國零售業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在中國存在感越來越低的家樂福,終於等來了它的命運宣判。
6月23日,蘇寧宣布:以48億人民幣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也就是說在中國紮根24年、擁有200多家門店的家樂福全部家當僅值60億。
第二件,7月12日,在中國乾了7年、靠天貓京東起家的三隻松鼠上市了,到目前為止,它的市值穩定在300億左右。
這就讓人匪夷所思了。
一個是世界五百強的精英,資金雄厚,深耕零售業60年;另一個是典型草根,沒錢沒背景,創始人是個摩的師傅,創立不過7年時間。
一場毫無懸念的比賽,為什麼後者竟然反過來碾壓前者?
裡面的原因林林總總有很多,但根本原因只有一個:三隻松鼠踏著節奏與時俱進,而你卻把一個經驗用了60年。你說不垮你垮誰?
1994年,中國接入第一條64K國際專線,開啟了網際網路時代。3年後,一個叫王俊濤的青年播下了中國電商的火種,又過了20年,馬雲和劉強東完成了對行業的收割。
網際網路到底有什麼魔力?我們看到,它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人與信息的距離,一句話,它拉近了人和這個世界的距離,這在之前是從未有過的。
舉個例子,通過網際網路可以在當地買不到的東西,即電子商務無形中其實擴大了用戶的購買能力。
這意味著傳統的商業結構已經被顛覆,底層的邏輯需要重新架構。
2012年,三隻松鼠在電商的第二輪擴張波中誕生了。
帶著網際網路的基因,首先,它極大縮短了廠商和消費者的距離與環節,打掉了中間成本,把堅果食品的價格生生拉了下來。
其次,三隻松鼠背靠網際網路,面對全國14億人,無限放大了市場與用戶購買力,顛覆了傳統零售三公里生活圈的邏輯。
再次,它坐上四通八達的快遞,消費者不用出門就能買到,得到了宅男宅女的熱烈歡迎。
最後,網際網路以個人為中心的優勢被三隻松鼠等電商充分吸收,好評差評等交互功能讓人們從未體會過如此平等的購物體驗。
憑藉著這些網際網路的底層結構優勢,三隻松鼠無往不利。創立僅3年,三隻松鼠年營收超25億,2016年到2018年,它每年都上一個台階,從44億元,到55億元,再飆到了70億元。
目前,三隻松鼠天貓和京東的銷售占比高達82%,說它靠兩家網店打天下名副其實。
那麼家樂福是靠什麼發家的呢?
家樂福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就是選一個靠近居民區的繁華地段開店,然後躺著收租金。
大家可能不知道,賣場型超市的商業模式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前台利潤,通過銷售商品的差價賺錢;第二種是後台利潤,通過向上游供應商收取進場費和返點來賺錢。
前台利潤需要通過各種技術,建立有效的供應鏈管理體系來降低物流成本和採購成本,沃爾瑪和大潤發就是這種模式。
而後台利潤幾乎沒有技術含量可言,說白了就是一個「包租婆」,很明顯,家樂福使用的就是這種商業模式。
任何商品要放在家樂福賣,必須先交一筆昂貴的進場進場條碼費。一般情況下,單個SKU的條碼費在千元以上,一個大賣場有幾千上萬個單品,單收進場費家樂福就能賺幾千萬。
全國有200多家家樂福,它一年的租金就可以收幾十億!
除了進場費,家樂福還要收店慶費、節慶費、物料費,就連商家送去促銷的員工每人次都要收幾百上千。
除了收錢,家樂福還欠錢,它對供應商採取延期付款的方式,幾個月下來就能獲得大量的現金流。這部分資金不用付利息,它又可以拿著去開新店,把雪球滾大,拿更多話語權。
這就是家樂福的核心商業模式,它的總利潤中有60%以上來自供應商,如果再算上它把賣場的一部分面積隔出來租給其他人開店收租金,那麼它幾乎不靠做零售賺錢。
幾十年來,家樂福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維護這個後台盈利模式,它將供應商的銷售列為頭號敵人,費盡心機搞出一套「採購談判的31條技巧」,使盡渾身解數供應商「就範」。
絕大部分的家樂福供應商都被它折磨得叫苦不迭。
在美國呆過的朋友可能注意過,在美國是沒有家樂福的,為什麼?
因為美國有一部《連鎖商店價格限制法》,為了防止行業壟斷,它明文禁止零售廠商向供貨商收取進場費和要求特殊折扣。
所以,家樂福集團總裁Lars Olofsson 在接受了華爾街日報採訪時就說過:不考慮進軍美國市場。其實這壓根不是家樂福考不考慮的問題,而是美國的法律不會讓它進。
在中國摸爬滾打24年後,如今家樂福這套打法在中國也行不通了。隨著本土超市的崛起,它的行業地位一降再降,再也沒有供應商對它逆來順受了。
2018年,家樂福中國區年銷售額僅剩300億,不到永輝和大潤發的一半。2018年,家樂福在中國資產總額115億,同期負債137億,已經資不抵債!
在永輝、大潤發、沃爾瑪都在擁抱網際網路積極向前的時候,家樂福仍然沉浸在它過往的成功經驗中,十年如一日地複製著自己的經驗,絲毫沒感受到在新的時代來臨時,自己應該做出一點什麼。
它沒有60年的零售經驗,而是一個經驗用了60年,最終被網際網路時代拋棄了。
三隻松鼠和家樂福的成敗告訴我們,在一個被任意洗牌的時代,所有的經驗和積累,都隨時可能被顛覆、被清零。我們看到,沒有一種經驗可以長存,更沒有一種競爭力可以永恆!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認為自己資歷老,經驗豐富就高枕無憂睡大覺,每天按部就班,任憑世界如何改變就是無動於衷。
殊不知自己引以為豪的十年、二十年工作經驗,不過是一個經驗用幾十年罷了。
與其說是十年工作經驗,不如說是有十年工齡,沒有創新,沒有明顯的變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同樣的套路套同樣的問題。
這樣的人,只重複不革新,只努力不進步,遲早有一天會步家樂福的後塵。
>>閱讀後,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口袋電商課,讓你少走一年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