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台空氣凈化器的建議|澎湃社論

2019-12-11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這不是衛生部門的獨角戲,環保、能源等相關部門更應該迎難而上,拿出防霾治霾的硬措施,讓每個人都能呼吸到乾淨、清新的空氣。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公布《空氣污染(霾)人群健康防護指南》,提出老幼孕等敏感人群、慢性病患者以及長期戶外作業人員為霾污染防護的三類重點人群,並建議中小學、幼兒園配置空氣凈化器。

進入冬季,霾污染在一些地方又有捲土重來之勢。國家衛健委此時發布防護指南,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科學意見,並重申了關於霾污染及其危害的常識,有利於相關人群開展科學防護。

此前,一些地方的學校主動安裝空氣凈化器,贏得家長和學生的支持,也不乏爭議和討論。在這樣的情況下,衛生主管部門的指導性建議,發揮了定紛止爭的效果。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事關文明社會的基本道義。

當然,衛生部門的建議如何落到實處,需要更廣泛的配合與支持。不管是學校出資,還是家長集資,配置空氣凈化器應經過充分協商,徵求學生及家長的意見,防止給部分經濟條件欠佳的家庭造成負擔。

更應該看到,建議中小學、幼兒園配置空氣凈化器,點出了部分地方空氣污染嚴峻的現實。防霾治霾,末端的應對固然重要,源頭治理更迫在眉睫。

雖然安裝空氣凈化器是必要的措施,但畢竟不可能治本。轉變落後的生產方式,改變「邊污染邊治理」的局面,查處、取締高污染企業,是題中之義;而對個人來說,正如衛建委給出的建議所提到的,從自我做起,積極參與室外大氣質量改善行動……這都是一份指南之外,需要重視的問題。

歸根到底,治理大氣污染牽涉面廣,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環境治理不是哪個部門、哪個系統的單方面責任,相關單位都要積極參與其中。別讓衛健委孤軍奮戰,公眾更不想讓空氣凈化器成為日常標配。

衛健委發布防護指南,為公眾科學應對霾污染提供了有力憑藉,也創造了有利的輿論氛圍。但這不是衛生部門的獨角戲,環保、能源等相關部門更應該迎難而上,拿出防霾治霾的硬措施,讓每個人都能呼吸到乾淨、清新的空氣。

※ 編輯|李勤余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3XC-G4BMH2_cNUgQu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