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之大,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絕無僅有。全世界先後有60多個國家捲入了戰爭,參戰國人口17億,占當時全世界總人口的80%,被戰火直接蹂躪的區域總面積達2200萬平方千米。現在戰爭終於結束了,如何重建世界新秩序成了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悲慘的後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的損失之慘重史無前例,遠大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例如蘇聯,僅陣亡的軍人數目就達到了不可思議的750萬,此外還有成百萬的戰俘死亡,再加上數以百萬計平民的死亡,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的人口總數達2000萬!更有數字說蘇聯軍民的死亡總數為2700萬,蘇軍的死亡總數近900萬。至於軸心國,其中德國損失最大,戰死的軍人約350萬,在盟國的轟炸中死亡的平民約30萬。
至於財產損失,則有許多數字,例如《中國大百科全書》稱第二次世界大戰「直接軍費開支1.117萬億美元,參戰國物質總損失價值4萬億美元,僅中國的物質財產損失和物資消耗即價值約1000億美元。」《世界通史·現代卷》則稱第二次世界大戰「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1.3萬億美元,參戰國物質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我們不評論哪個數字更準確,也許《美國百科全書》在進行這些統計前說的一段話很貼切:
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死亡及破壞遍及世界大部分地區,其範圍之廣前所未有。死亡的人數只能作概括的說明;企圖以金錢表示所破壞的財產及生將徒勞無功;計算所得的總數將達到天文數字,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意。
雅爾達會議
戰爭現在是結束了,死者已矣,對於活著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安排戰後的生活,對於政治家們,則是如何安排戰後的世界秩序。早在戰爭結束前,史達林、羅斯福、邱吉爾等大國領袖已經在安排戰後的國際事務了,為此開了兩次重要的會。
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領袖在蘇聯克里木半島上的小城雅爾達舉行了會議。當時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經商議,三位領袖大致得出了以下一些結論:一、必須徹底擊敗德國並迫使其無條件投降,並支付巨額戰爭賠償,二、波蘭建國,原來屬於德國的大片領土將被劃歸波蘭,三,遠東問題,蘇聯同意在歐洲戰爭結束後兩三個月內對日作戰。為此美英兩國答應蘇聯提出的下列條件:維持外蒙古現狀——當時還是中國固有領土的外蒙古已經在蘇聯的實際控制之下;蘇聯重新取得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戰爭中喪失的俄國的權益,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交還蘇聯;大連港國際化,蘇聯租用順港為海軍基地,並設立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蘇聯從日本獲得干島群島。四、建立聯合國,它將是奠定戰後際新秩序的關鍵一環
波茨坦會議
安排戰後國際新秩序的第二次重要會議是波茨坦會議。波茨坦會議是1945年7月,美,美、蘇三國政府首腦在相林郊外波表坦舉的一次際會議,一開始參加會議的是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從7月28日後轉由艾德機代表美國改府參加,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總統去世了,由他的副總統社魯門繼任。邱吉爾是在195年7月的美國國會選舉中,由於工黨大勝,保守黨失利,工黨的德禮成為新首相,吉爾當然也失去了繼續參加波茨坦會議的資格。會議制訂了兩個決議,分別是《蘇美英三國的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和《柏林(波茨坦)會議公報》,兩者通稱《波茨坦協定》。
關於對德國的處置,原則是將德國進行徹的非軍國主義化並肅清納粹主義,其領土將由美、英、蘇、法四國分區占領。關於對日本的處置,協定敦促日本政府立即無條件投降,並且重中《開羅宜言》中的各條款必須執行,日本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決定的其他島嶼,日本軍隊必須完全解除武裝,永久消除軍國主義,將戰犯交由盟國進行審判雅爾達和波次兩份協定莫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政治的基本秩序。尤其是雅爾達協定,它具體制訂了戰後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而且此後國際形勢也的確是按這個基本框果去發展的。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總的格局常被稱為「雅爾達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是成立聯合國。
聯合國
1944年8月,美、英、蘇代表在華盛頓附近的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簽署了《關於建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的建議案》,建議把未來的國際組織定名為「聯合國」,提出了聯合國的宗旨與原則、會員國的資格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等主要機構及其職能,等等。雅爾達會議決定在1945年春召開一次聯合國家會議,正式討論擬議中的《聯合國憲章》。
聯合國家國際組織會議於1945年4月25日開始在舊金山舉行,有50個國家近300名代表出席會議。到6月25日,全體成員一致通過了《聯合國憲章》,第二天,代表們在舊金山退伍軍人紀念堂舉行了簽字儀式。中國代表宋子文第一個簽字,接著是蘇聯、英國、法國的代表,然後是各國代表依其國家英文名稱第一個字母的順序簽字。美國作為東道國最後簽字。參加簽字的共有50個國家的代表,後來波蘭代表也在憲章上籤了字。這51國被稱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6月26日也就被定為聯合國的「憲章日」,10月24日,憲章開始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這一天後來被定為「聯合國日」
凡申請加入聯合國的國家必須聲明接受《聯合國憲章》,經安理會推薦,由大會各成員國投票,超過2/3的票數即為通過,此後即被接納為會員國,到1995年聯合國成立50周年時,共有會員國185個,其中大多數為發展中國家,聯合國的主要機構有六個: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和秘書處聯合國總部設在紐約。聯合國大會由全體會員國組成,每年定期舉行一屆常會。應半數以上會員國或安理會的請求,還可於15天內召特別會議或24小時內召開緊急特別會議。大會有權討論憲章範圍內的任何同題或事項,並向會員國和安理會提出建議。據憲章規定,每一會員國均有票表決權。重要問題的決議需有會員國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通過。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由美、蘇、英、法、中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六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非常任理事國後增為10個,非常任理事國由聯合國大會選出,任期兩年,不能連選連任。
安理會是聯合國負責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機構,也是整個聯合國內甚至全世界最有權力的國際機構。它有權調查和調解任何國際爭端;有權判斷威脅、破壞和平或侵略行動,並採取經濟、外交或軍事等制裁行動,簡言之,它在法律上有權向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常任理事國除外——發動戰爭;有權擬定軍備控制制度,向聯合國大會推薦新會員和秘書長等等。安理會每年舉行兩次定期會議,但如果安理會主席認為必要,或經大會、秘書長、任何理事國的請求,可隨時召集會議安理會主席由各理事國按國名的英文字母順序按月輪流擔任。安理會除程序問題外的一切決議都必須由包括五個常任理事國在內的九個理事國投贊成票才能通過,即五個常任理事國在實質問題上有否決權。因此安理會的行動是以「五大國一致」為基礎的。但是,若有七個非常任理事國反對而得不到九票多數時,該項議案也不能通過,這被稱為非常任理事國的「集體否決權」。
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由聯合國大會選出理事國組成,從1973年起共有54個理事國。理事國任期三年,每年改選13,可連選連任國際法院是聯合國的司法機關,設在荷蘭海牙。它由大會和安理選舉出來的15名不同國籍的法官組成。法官不代表任何國家,不得接受本國的任何指示。法官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五名,可連選連任。按慣例,美、蘇,、法、中五國應有人被選為國際法院法官,國際法院對受理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國雙方均應遵守。
聯合國秘書處負責處理聯合國的日常行政事務,執行各機構交付的任務。秘書處設秘書長一人,為聯合國的行政首長,由安理會推薦並經聯合國大會任命,任期五年。
冷戰鐵幕
除聯合國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還成立了一些對戰後世界,尤其是世界經濟,有重要影響的機構,主要是三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組建關貿總協定之後不久,美英法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又在1950年組建了一個特殊的機構: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其任務就是控制西方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物資出口。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因總部設在巴黎,一般又稱它為巴黎統籌委員會。它將軍用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定為受控制的物資先後規定了一千多種禁運物品,禁止輸入社會主義國家。
1951年,美國取消了蘇聯的貿易最惠國待遇,並宣布對向蘇聯提供禁運物品的國家停止一切援助。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宣布不向非成員國提供貨款,從而停止對蘇聯的貨款。與此同時,蘇聯也不允許美國的許多商品進人社會主義國家。這樣,世界經濟就被人為割裂,出現了兩個相互平行的市場。
冷戰的鐵幕也隨之拉開。
所謂冷戰,簡言之就是不打仗的特殊戰爭,導致冷戰爆發的是一場關鍵的演說,1946年3月5日,杜魯門總統親自陪同前來美國訪問的邱吉爾到了美國中部密蘇里州的富爾敦, 在那裡,邱吉爾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說。正是在這次演說中,邱吉爾提出了他「鐵幕」理論,他說:
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後面,座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都城。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菜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亞一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國之內,不僅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屈服於蘇聯的勢力影響,而且還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拉制。只有雅典放射著它不朽的光輝,在英、美、法三國現場觀察下由地決定它的前途。
請不要把不列顛帝國和聯邦的堅持能力加以低估。……如果在美國的人口之外,再加上英語聯邦的人口,再加上這種合作關係所涉及的在空中海上、科學和工業各方面的合作,那就不會出現不穩定的、靠不住的力量均衡,致使野心家和冒險家情不自禁。……倘若英國所有道義上、物質上的力量和信念,都同你們的力量和信念兄弟般地聯合在一起,那麼,就將不僅為我們,為我們的時代,而且也將為所有的人,為未來的世紀,帶來一個廣的前程,這是明確無疑的。
富爾敦演說之後,冷戰的鐵幕便徐徐拉開了。
北約與華約
完全拉開冷戰鐵幕的契機則是北約與華約的建立。北約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簡稱。1948年3月,英、法、荷、比、盧等國代表在布魯塞爾開會,簽訂了有效期為50年的《布魯塞爾公約》,並建立了布魯塞爾公約組織。《布魯塞爾公約》涉及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更重要的是涉及軍事領域,它實際上是一份共同防禦條約。條約第四款規定,若任何一個締約國受到其他國家的侵略,其他締約國將提供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一切形式的援助。並由各簽約國的國防部長組成西方防禦委員會,還在巴黎郊外的楓丹百露設立了一個聯軍司令部,由蒙哥馬利擔任最高統帥。這就是所謂的西歐聯盟(WEU)了。
對西歐聯盟的建立,美國極表贊同,不久開始談判也加入之並達成了協議,其中心內容就是在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原則下,簽約各國將積極合作,共同抵禦可能發生的對締約國的侵略,這就是《北大西洋公約》,其第五條明確規定:
締約國同意對歐洲或北美洲之一或兩個以上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
《北大西洋公約》於1949年4月4日在華盛頓正式簽署,簽約的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比利時、義大利、丹麥等12國。這標誌著北大西洋組織的正式建立,英文簡稱「NATO」,我們簡稱北約。
北約成立後,蘇聯立即感受到了很大的威脅,強烈譴責北約的建立是為了準備新戰爭。它先是與北約協商,想使之軟化甚至消失,在沒有效果後,便以牙還牙,建立了一個與之相抗衡的性質相同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
1955年5月14日,華沙條約組織有關條約正式在華沙簽訂,條約全稱為《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簡稱《華沙條約》。同年6月5日條約生效,有效期20年。
《華沙條約》由序言和11項條款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軍事互助條款,它規定:
如果在歐洲發生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對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每締約國應根據《聯合國憲章》第51條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的權利,個別地或通過與其他締約國協議,以一切它認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裝部隊,立即對遭受這種進攻的某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給予援助。
華約各常設機構均位於莫斯科,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和總參謀長均由蘇聯人擔任。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後,立即與北約在歐洲形成了軍事對壘,完成了鐵幕」的最後一幕。
從此,歐洲甚至整個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熱戰」剛過就陷入了長期的冷戰。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為主要特色的冷戰時代開始了,這將是未來30餘年歐洲與世界新秩序的最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