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消息,2019年初,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前高管弗雷德里克·皮耶魯齊的《美國陷阱》在法國出版。不到半年後的5月16日,華為遭遇美國「制裁」,當月30日,弗雷德里克·皮耶魯齊在接受央視媒體採訪時表示:「寫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警示他國企業和領導層防患於未來。」
此時的他呼籲:「昨天是阿爾斯通,今天是華為,那麼明天又會是誰?現在是歐洲和中國做出回擊的時候了。」
時間回到2013年4月14日,在美國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當時身為法國阿爾斯通集團鍋爐部全球負責人的弗雷德里克·皮耶魯齊,剛下飛機就被美國聯邦調查局探員逮捕。隨後,美國司法部指控皮耶魯齊涉嫌商業賄賂,並對阿爾斯通處以7.72億美元罰款,直至2018年9月皮耶魯齊才被釋放。
資料顯示,阿爾斯通成立於1928年,可謂歐洲不多的百年企業之一,是法國當之無愧的工業巨頭,其主要從事工業、電氣設備的生產和電力的供應輸配,主要運作業務有能源、輸配電、運輸、工業設備、船舶設備和工程承包等。
然而,這樣一家企業,卻在2014年被拆分,其最重要的電力和電網業務被美國通用公司收購。並且在收購期間,德國西門子和日本三菱重工曾以比美國通用電氣高出幾十億美元的價格參與收購競爭,但最終仍是美國通用電氣以低價取勝!
早在2004年,此時的阿爾斯通便陷入了財務危機,在法國政府的幫助下,收購了其21%的股份幫助其度過難度,隨後的幾年中迎來了新的發展,不過,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則給阿爾斯通帶來了毀滅性的衝擊,到了2010年,其宣布訂單額出現大幅度下跌,這是從2004年以來首次下跌。
為了應對嚴峻的局面,阿爾斯通開始著眼於國際市場,特別是開拓新興市場。在海外市場的帶動下,儘管經濟環境嚴峻,阿爾斯通依然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回購了數年前出售給阿海琺輸配電的輸電業務,並成立了一個新的業務部門——阿爾斯通電網業務。
而該部門的銷售額達到了40億歐元,這也迅速擴大了阿爾斯通的規模,使公司進一步鞏固了在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和智能電網等極具前景的市場上的地位,同時,阿爾斯通還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其它收購,特別是在新興技術方面,簡而言之,通過布局海外市場和技術整合,使得阿爾斯通進一步鞏固了在行業的地位。
然而,也就是從2010年開始,美國開始對阿爾斯通進行調查,旨在查明阿爾斯通是如何在美國之外取得合約,進帳數十億美元的。
據觀察者網報道,美國懷疑阿爾斯通在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巴哈馬群島、中國台灣和印尼總共支付了至少7500萬美元賄金,贏得了價值40億美元的合同。其中一部分賄賂,包括2002年涉及皮耶魯齊的那部分,是由阿爾斯通的美國子公司支付的。
此外,阿爾斯通有一部分融資是在美國進行,這給了美國當局一路追查到阿爾斯通的理由,美國給阿爾斯通開出的罰金也遠遠超過歐洲反貪法令規定的上限。當時投資者們擔心罰款金額可能超過10億美元,這不但嚴重影響公司資產負債表,還可能迫使其賤賣資產。
據央廣網報道,皮耶魯齊在接受採訪認為,在他的被捕背後,美國對阿爾斯通公司的調查和美國通用公司對阿爾斯通業務的收購糾纏在一起,美國司法力量成為幫助美國企業獲勝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而他成為了其中的經濟人質,以至於他們面對通用電氣的收購無法招架。
皮耶魯奇還在《美國陷阱》一書中指出:當美國利用強大的情報武器獲得外國公司簽訂的大額合同信息時,他就擁有了發起一場地下經濟戰的武器。他調查發現,美國適用《反海外腐敗法》近40年里,外國企業付出的「罰金」占到處罰總額的67%,其中2008年到2014年,最終支付罰金超過一億美金的26家公司中,歐洲企業就占了14家。
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講,阿爾斯通並非歐洲首家被美國「吸收」的企業,歷史證明,作為二戰獲利者的美國,當時就從歐洲獲取了大量的高科技企業,可以說,美國把「舶來品精神」發揮的十分「精準」。
據廣證恒生研究表示,美國歷史上共掀起過5 次併購高峰,前四次併購浪潮分別發生在1897~1904 年(橫向併購)、1916~1929年(縱向併購)、1965~1969 年(混合併購)以及1984~1989 年(跨國併購)。併購活動在20 世紀80 年代末有所減少,但在90 年代早期又重新崛起,從而拉開了第五次併購浪潮的序幕。也正是每一次的併購浪潮,維持了美國隨後很長一段時間的經濟增長!
2020年4月12日,據德國《經濟周刊》報道稱,德國聯邦政府內閣最近通過一項修正《對外貿易和支付法》的法律草案,希望阻止外資對關鍵行業公司的收購。歐盟正在制定相關政策,比如由歐盟和成員國給予資金支持,或支持歐盟企業之間併購。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2018年12月1日,華為「掌上明珠」孟晚舟於加拿大受美國「委託」被捕,2019年5月16日,美國禁售華為,時隔一年後,美國再對華為海思晶片代工廠出手,試圖從供應鏈環節「掐斷」華為海思晶片。
也正因此,隨後業界有傳聞猜測華為海思是否會被拆分,將其核心晶片業務拆分給國內某些相關企業,而在日前,還有消息表示:「傳聞華為或許將放棄海思,並已經找相關晶片供應商採購晶片。」
受此影響,20日A股半導體開始下跌,到了21日,國產晶片和半導體概念幾乎領跌兩市,尤其與華為關聯比較大的半導體企業,更是驚現機構出逃領跌板塊。海思會被拆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此時的海思,已然成為晶片行業的一座「黃埔軍校」!
或許正如電影《白色虎式》最後所講:白色虎式沒有消失,它只是隱藏起來了,它一定會再出現,哪怕是20年、50年,甚至100年後!
相關資料來源:《美國陷阱》、央廣網、觀察者網、環球網、廣證恒生等(校對/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