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張濤)2019年是生鮮電商發力之年,生鮮交易規模實現大幅增長,並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成為人們「宅」生活的重要支柱。但在生鮮電商快速擴張的同時,供應鏈和銷售服務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也頻頻出現,成為掣肘行業發展的瓶頸。
近日,網經社「電數寶」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生鮮電商的交易規模為3225億元,較2018年的1950億元增長65.38%。
需求增長令各路資本紛紛進入生鮮電商領域,行業競爭可謂白熱化。去年,京東7FRESH推出創新社區業態七鮮生活,美團買菜也上線試水,此外,蜜芽落地了首個生鮮前置倉。與此同時,傳統零售商也不斷進軍生鮮電商領域以期分羹。
網經社「電數寶」投融資資料庫監測顯示,去年我國生鮮電商行業共發生27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額達72.6億元,較2018年的67.12億元增長8.36%。
不過,在這場浪潮之中,部分生鮮平台顯得格外落寞,例如,小象生鮮全面退出江蘇無錫市場;易果生鮮商品久未發貨售後困難;妙生活關閉80家門店;呆蘿蔔擴張過快導致後力不足等。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對於生鮮電商來說,只有穩定的供應鏈渠道和高質量的資源配置才能讓消費者買到具有高性價比的商品。眾多生鮮電商平台在產品種類、服務體驗以及配送方面的特點並不突出,並且始終處於燒錢培養市場和消費習慣的階段,這種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模式將無法持久。
電商專業消費調解平台「電訴寶」收到用戶維權案例顯示,去年共計收到數百起對生鮮電商平台的用戶投訴,其中以盒馬鮮生、叮咚買菜、本來生活、順豐優選、易果生鮮、美菜網、每日優鮮、天天果園這八家平台居多。投訴熱點問題主要聚焦在:商品質量問題、以次充好、久未發貨、物流延遲、下單容易取消難、退款難且款項未及時退回、虛假宣傳、售後服務差等方面。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去年6月12日,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杭州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召開「買菜App」相關企業責任約談會。叮咚買菜、盒馬鮮生、聯華鯨選、明康匯、倪的家、吾米、菜划算這七家平台到場接受約談。其中,平台商品重量缺失、包裝不夠環保、水產檢出孔雀石綠(農殘)等問題被指出整改。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生鮮電商暴露的這些管理漏洞以及消費投訴問題,更多的是盲目擴張所導致的產品質量把控缺位和售後服務跟不上所致。
生鮮商品的毛利率很高,但由於產業鏈太長,包括了種植、選品、包裝分揀、物流、損耗和營銷等環節,直接導致產品損耗大、利潤低。因此,解決之道是縮短供應鏈。通過縮短供應鏈來降低損耗並節約成本,才能夠提高滲透率,從而真正獲利。
曹磊認為,生鮮電商主要面臨的難題來自於兩方面:一是多級批發商鏈條導致毛利低,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二是自建冷鏈倉成本高,用第三方食品安全又難以保障。他認為,未來擁有全產業鏈資源和全渠道資源的生鮮電商企業優勢將愈發凸顯。加強冷鏈物流建設、加大生鮮供應鏈投資,對於這類企業尤為重要。生鮮產品品質是其生命所在,低質產品終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而標準化帶來的價值是生鮮產品形象的統一、品牌價值的提升,既避免了同質化競爭,又使價格得到保證、盈利能力增強,同時還能提升產品的溢價能力和附加價值,擴大品牌影響力,最終贏得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