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海珠區環島路海珠涌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大橋上一處「釘子戶」引得路人拍照圍觀。這戶房屋屬於革新路海傍外街16號部分沒拆掉的舊房子。戶內老中少三代仍在居住,對於市民前來「參觀」表示無奈。房屋嵌入橋中央,網友評論稱此處為「海珠之眼」。
海珠涌大橋中間的「橋中房」迅速走紅網絡。不少人甚至還專門走到屋主家附近參觀拍照,這裡一夜之間,幾乎變成了網紅打卡地。
屋主很無奈
面對眾人圍觀,屋主梁女士顯得很無奈。據媒體報道,梁女士說,從3日開始,就不斷有人過來,不搬走不是為了錢,要的是房子,但是政府官員沒有房源給。
據梁女士介紹,十年前,政府帶她看過一次房子,在海珠區革新路的鳳安花園,但她稱,屋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三尖八角」。但在廣東,「三尖八角」的房子是大忌諱。梁女士告訴記者:「我們家小朋友一進去就說,寧願住自己家裡也不願意住那裡。」
上個月,政府要她搬到寶崗大道,梁女士沒同意。她說:「屋子對著醫院的太平間,我寧願住在這裡,也不願意對著死人。十年前和十年後就看了兩間房而已。」
海珠區住建局反饋
6日,廣州市海珠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2010年開始,海珠區就啟動了該橋征拆工作,涉及私人房屋47戶以及相關單位7個。2019年9月份,除了海傍外街22號(「最牛釘子戶」;門牌號)外,均已簽約拆遷協議,共征拆房屋約9050平方米,徵收土地約4230平方米。
自從啟動征拆工作以來,相關部門和街道一直與業主協商溝通,宣傳解讀征拆工作,詳細講解拆遷的補償標準,並且提供了貨幣補償、置換房源等多種補償方式供業主參考。置換房源提供了位於革新路、寶崗大道、新港中路等不同地段不同朝向、交通便利的房源供業主選擇,但一直沒能達成共識。
最終,在確保海傍外街22號房屋安全的前提下,橋樑建設繞開了該處的征拆節點,並在橋下為該住戶保留了出入通道,實現了橋樑的正常開通,今後相關部門將繼續保持和該業主溝通協商,爭取儘早達成共識。
針對這種現象,網友議論紛紛:
有人表示支持居民不遷
有人認為該行為有點自私
有人表示對公眾隱患擔心
海珠涌大橋簡介
據廣州日報,海珠涌大橋全長400米,雙向4車道,南北走向,是環島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海珠區重點推進的民生工程之一。海珠涌大橋的建成有助於加強海珠西部片區南北向交通供給,進一步完善海珠區的道路布局,有效緩解工業大道、洪德路的交通壓力,改善沿線居民出行條件。此前,從太古倉到洲頭咀公園,需要繞行工業大道,駕車需要25分鐘,步行需要40分鐘;橋樑開通後,駕車需要5分鐘、步行需要20分鐘,大大方便了周邊居民的出行。
據介紹,海珠環島路全長42.2公里,寬度26-40米,規劃建成集交通、景觀、休閒、觀光功能於一體的標誌性道路,是海珠區歷屆區委、區政府重點打造的建設項目。目前,環島路已建成24.9公里,在建4.8公里,正在辦理前期研究工作12.5公里。
史律師評析
從廣州環島路海珠涌大橋上的「橋中房」事件中,房屋拆遷當事人之間的法律地位平等體現得淋漓盡致,涉事房屋沒有因為雙方經濟實力、政治地位的相差懸殊被強拆。依法治國的理念深入人心,平民百姓深得實惠。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此事件,就顯得不正常、不和諧。「橋中房」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不利影響是難以計算的,誰該對此負責呢?拆遷方及有關部門是否窮盡了一切合理方法和建議,真心誠意來解決這個問題,值得商榷。
作為被拆遷人,理應當審時度勢,主張不僅合理合法,亦應端正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避免濫用法律平等地位的身份,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