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號洪水」沖沙入河,黃河能否承受,未來渤海會被填平嗎?

2020-06-13     科技數碼睿泙

原標題:「三號洪水」沖沙入河,黃河能否承受,未來渤海會被填平嗎?

原標題:黃河出現三號洪水,長久以往萊州灣會不會被黃河淤埋成大型水庫?

感謝提問,題主所說的「黃河三號洪水」實際上指的就是受降雨及上游來水的影響,9月17日位於黃河中游潼關水文站監測的黃河實時流量為每秒5060立方米,達到了5000立方米/秒的警戒流量。為了應對洪峰的到來,黃河下游各河段積極準備,例如濟南就暫時拆除了位於天橋區的濼口浮橋。

不過,將黃河水量增大就理解為萊州灣將會被黃河泥沙淤埋成大型水庫,實屬有點小題大做,畢竟現代黃河自1855年改道並奪了濟南北邊的大清河匯入渤海後,在長近164年的時間裡,我國最大的內海渤海及其三大海灣之一(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的萊州灣並沒有因為黃河泥沙的淤積而被填平。

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6月9日蔣介石下令扒開了位於鄭州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渡口(史稱「花園口決堤」),以便用「以水代兵」的方法阻止日軍西進。花園口決定以後,除了形成了大片的黃泛區,也直接導致了黃河改道,滔滔黃河水沿著賈魯河、潁河、渦河匯入淮河併入黃海,直到1947年堵復花園口堤防後,黃河才回歸北道,自山東東營的墾利縣(區)入海,正式結束了「奪淮入海」的歷史。

實際上,很多人還停留在「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認識了,須不知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黃河中上游乃至全流域生態環境的改善,特別是生態環境最為脆弱、水土流失極為嚴重的黃土高原一系列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實施,每年匯入到黃河的泥沙已由歷史最高值的16億噸,減少到2018年的3.73億噸(多年平均為9.78億噸、近10年平均為1.66億噸),也就是說總體來看黃河的泥沙含量是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講完了黃河泥沙含量降低的原因,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黃河泥沙的淤積情況。

黃河發源和流經了我國地勢的三級階梯,其中黃河下游所處的地勢的第三級階梯地勢相對低平,主要以平原為主,由於落差相對較小水流比較平緩,每年大約有25%的泥沙沿河床沉積,使得河床被抬高形成「地上河」,其餘75%的泥沙則被水流帶至河口三角洲附近,是天然的「填海造陸」。

我們都知道水漲船高的道理,水退船自然就會有被擱淺的風險,由於黃河泥沙含量的逐年降低以及中上游小浪底水庫、三門峽水庫等各類水利設施的修建,再加上黃河沿岸城鎮建設需要對河沙的開採等,如今每年流向河口三角洲的泥沙相比會更少,目前每年約為2億噸。

如果說上游輸沙量的減少是萊州灣乃至渤海不會被填平的外因,那麼渤海自身的因素就屬於內因了。

前面講到,渤海是我國最大的內海,萊州灣屬於渤海的三大海灣之一,事實證明在現代黃河改道匯入渤海的上百年里,即便是歷史上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年份,也僅僅表現為河口三角洲面積有所擴大,但是相對於渤海7萬多平方公里的面積還「任重道遠」,而位於渤海南部的萊州灣,面積約為6966.93平方公里。

從渤海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一方面表現為其地勢大致由沿岸向中央和海峽處傾斜,另一方面渤海通過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連,這有利於渤海與黃海之間的水體交換,使得渤海的一部分泥沙隨海水的運動被帶入黃海,從而減少了泥沙在內海的淤積。

同時,地質學家研究表明,渤海本身就是一個由於地殼下沉而形成的盆地,並且現在還在緩慢下沉。從渤海沉積物的堆積來看,主要為陸源物質且厚度約為400米左右,這恰好也表明了渤海處在不斷下沉不斷沉積的循環之中。

值得說明的是,萊州灣作為渤海的一部分不僅可以從渤海不會被填平的大環境來分析,而且萊州灣還有其特殊性。由於萊州灣位於黃河三角洲南面,受到地磚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河水向右(南邊)偏,因此想要在萊州灣外側自然堆積一條長達約60公里的大堤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比如崇明島逐漸與長江入海口北岸相連、杭州西湖「瀉湖」假說等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且,萊州灣沿岸河流眾多,受水流的影響,泥沙不斷被沖向中央海盆,想在萊州灣外側形成封閉的大堤更是難上加難。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FbTqnIBiuFnsJQVZG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