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龍套人物,被稱「大帥」最後卻落了個下落不明

2019-08-30     國家人文歷史

文 | 郭曄旻

「黃巾起義」開啟了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曹操在《蒿里行》中所寫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正是這一時代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面,亂世同樣是個大洗牌的時代,為數不少起自草莽的人物,正是在漢末亂世中,將自己的姓名留在了史冊上……

像張魯與公孫度這樣能夠割據一方的畢竟只是少數,更多起自草莽的人物,最多也只能在不大的領地里做一個土皇帝了。這些人在史籍里,往往有著相對統一的稱呼,也就是「大帥」(或者「渠帥」「魁師」等)——一個中原正統王朝稱呼異族及未受中央皇權認可的割據勢力的首領的通稱。

張魯

當時的江東地區,就是一片「大帥」的沃土。自董卓之亂後,中央政府統治的觸角再無能力像以往那樣延伸到各地州郡,更不要說基層社會了,像距洛陽數千里之遙的長江以南廣大南方地區,皇權更是鞭長莫及。直到東吳年間,生活在鄱陽湖一帶的土著居民仍舊民風強悍,對朝廷攤派下來的徭役租賦往往不加理睬,而一旦有好事者登高一呼,立刻應者雲集,一股不服從當地官府的「大帥」勢力就此瞬息形成。

「山越」的存在更為這股「大帥」風潮推波助瀾。漢靈帝建寧二年(169)九月,丹陽郡山越圍攻太守,是為「山越」之名的最早出現。《三國志》里充斥關於「山越」的記載,《吳書》20卷中有山越記載的竟多達14卷(包括裴松之注),其活躍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考察「山越」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漢武帝滅東甌、閩越,將當地越人遷往丹陽郡一帶(大體相當於今天的安徽南部與南京)。遷居越人居住的區域大都是各郡縣的山區,時人稱之為「深地」「險地」「惡地」「山中」,即「山谷萬重」的地區。因此「依阻山險而居者」自然就被稱為「山越」了。這些避居深山數百年的山越在與周邊漢族的交往過程中,也建立了聚族而居的社會組織,它類似於漢族的宗族組織,時人稱之為「宗」「宗伍」或「宗部」,其首領也稱為「宗帥」「渠帥」或「大帥」,普通民眾則被稱為「宗民」。由於山越聚居地大都是分散在各地山區的原因,所以一般情況下各「宗」之間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而且相互之間也沒有統屬關係。但是在一些人口相對集中的山越人中間則設有「千戶」「萬戶」等軍事組織。當「山越」與敵軍對陣交鋒時,通常會糾合整個「宗部」「宗伍」或者以「千戶」「萬戶」為單位,由「大帥」率領,投入戰鬥。

《彩繪三國演義·孫伯符大戰嚴白虎》,近現代,金協中,國畫。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出現的龍套人物嚴白虎就是江東「大帥」中的典型。此人的姓名其實應當叫作「嚴虎」(他的親兄弟姓名就是「嚴輿」),而「白虎」只是他的別名而已。嚴白虎此人,從史料記載來看,從未獲得過東漢朝廷的任何官職,屬於民間草莽乘亂揭竿而起、占據一方,有著歷來不服從任何政權號令的傳統,很有點獨霸一方的土皇帝味道。他的勢力相當可觀,按照《三國志·孫策傳》里的說法是「吳人嚴白虎等眾各萬餘人,處處屯聚」。這位嚴「大帥」盤踞在吳郡(今上海、蘇州、嘉興、湖州一帶)與丹陽郡交界的西南山區(今湖州一帶),以地勢險要的崇山峻岭為根據地,依仗山高林密的優勢拓展勢力範圍,并州連縣,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割據勢力。

只不過,「大帥」們的美好時光,到孫策渡江時便戛然而止了。其實,孫策家族雖然出自富春(浙江富陽),但其父孫堅「孤微發跡」,無強大的鄉土勢力可言。孫策率領過江的軍隊,也以淮、泗北人為主體。這就使得孫策的軍隊完全不具備返回鄉梓為父老所歡迎的形象,而儼然是一支浩浩蕩蕩的入侵之師。結果,孫策在江東遇到的,幾乎到處都是敵意。

於是孫策只能用武力打開局面。興平二年(195),孫伯符渡過長江時,人馬不過千餘人。但他已經很有自信地告訴姨妹夫周瑜說:「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此後數年間,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南之地,誅其名豪,威行鄰國」。至於嚴白虎,一開始在孫策的討伐名單上的優先級並不高,因為孫策早就看出,「虎等群盜,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這類「大帥」雖然聚集的人數不少,但只是一批在亂世而起的民間百姓,缺乏軍事訓練,不啻烏合之眾。當在戰場上面臨孫策麾下的精銳之師時,嚴白虎的反應是高壘堅守,並派嚴輿請和。誰知孫策表面上同意和談,背地裡卻先下手為強,不僅在兩方和談的宴席上親自用手戟擊殺嚴輿,而且乘勢強攻嚴白虎陣地。嚴白虎的軍隊果然一觸即潰,就連這位「大帥」本身也落得個生死不明的下場。

《彩繪三國演義·甘寧百騎劫魏營》,近現代,金協中,國畫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就是軍閥混戰中的通例。看起來,想要在漢末亂世中生存下來,這類草莽人物更多需要的是轉換思路——就像甘寧那樣。此人出身自巴郡臨江氏,又一說為南陽人。他「少有氣力,好遊俠」,常聚合一夥輕薄少年,自任首領,成群結隊搶奪船隻財物。因為他們攜弓帶箭,頭插鳥羽,身佩鈴鐺,衣著華麗,因此人稱「錦帆賊」,只要聞鈴響,即知道是甘寧出現。

假設事情按此演進下去的話,恐怕史書上就會出現一個「某年月日,某郡太守某出兵擊巨盜甘寧,斬之」的記載了。好在二十餘歲時,甘寧頓悟自己一身好本領應該有番作為,而不是浪費時間與天賦做搶劫這類敗壞名聲的事情,便停止搶劫、熟讀諸子。自認讀書學成後,甘寧與手下八百人投到荊州劉表麾下。劉表為漢室宗親,當然看不起當過江賊的甘寧。屯守夏口的黃祖雖然收留了甘寧,但不曾以禮相待。最後甘寧東進轉投孫權帳下,終於以「江表之虎臣」的身份名垂史冊,或許這才算是草莽人物的最佳歸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B_QjG0BMH2_cNUgap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