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膽小懦弱?家長的「害怕教育」是「元兇」,家長別不在意

2019-07-26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同事小李很苦惱,她說她們家的孩子六歲了,還不敢一個人睡怕黑,特別膽小。我了解過一些,上次在公園遇到他們母子倆,小李教孩子叫人,孩子一個勁的往小李身後躲。

其實很多孩子,甚至追溯到我們孩童時期都有這樣的表現,不敢當眾表演、不敢嘗試新事物、不敢和陌生人搭話等等的,有了這些不敢之後,孩子就很容易被貼上"膽小、靦腆、沒自行"的標籤。當家長看到孩子有這些表現之後,都會一股腦的把責任往孩子身上推,甚至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沒用?"其實,孩子膽小懦弱很大一部分是由家長"害怕教育"的原因,那麼什麼是"害怕教育"它?有什麼危害?

什麼是"害怕教育"?

"害怕教育"是指父母過於擔心孩子,過分害怕孩子收到傷害,而對孩子用過分的方式進行教育。

很多孩子由"初生牛犢不怕虎"變成了現在遇事膽小愛哭,很多時候是有家長造成的,我們會因為孩子不吃飯而嚇唬孩子,警察叔叔回來抓不吃飯的小孩子,這不僅容易造成孩子膽小,還很容易造成孩子對正義職業的偏差。當孩子不睡覺的時候,很多家長就會講"大灰狼"和"吃人的老虎"來嚇唬孩子,這樣的孩子就會約嚇越膽小。家長要放棄這些傳統的"害怕教育",那麼還有什麼原因會令孩子膽小?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為什麼會膽小懦弱?

1、 孩子本身的沒有"安全感"。

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每一天都在接受不同"挑戰"。所以很多孩子天生都會具有一點膽小。

孩子有時候會因為夜晚的黑、過大的噪音、與小朋友的衝突和嚴厲的老師等等,都可能使孩子現如焦慮緊張。加上父母從小就教育孩子"你不可以隨地大小便""不可以隨地吐痰""不可沒禮貌"等等的強制性要求,有時候會讓孩子懷疑自己最親的爸爸媽媽是不是"敵人",這些都會使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

當然父母的負面情緒也是造成孩子沒有安全感的又一重大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父母遇事容易緊張、憤怒,孩子也會受其影響。比如說,當父母看到孩子把外面的泥沙帶回家裡完時,媽媽會緊張的叫起來:"你怎麼可以把沙子帶回來?"爸爸會憤怒的打孩子的屁股或者小手,想一下多大點事情,給孩子就下的心理陰影會有多大?

孩子的沒有安全感很大一部分是由後天父母教育的影響。

2、 家長"害怕教育"雪上加霜。

現在很多孩子在在家裡都是獨生子,生活條件也比較優越,家裡得長輩都把孩子當成小皇帝、小公主一樣寵著慣著,害怕有一丁點的閃失。當孩子想要幫家裡分擔一點點家務的時候,家長就會上前阻止:"哎呀,快別洗碗了等一下打爛了,割破了手就不好了。"當孩子想要出去和朋友玩的時候,家長又會說:"你在家待著就行了,外面很多壞人的。"當孩子逐漸長大了,也還是照樣保護著,正是這種保護傘導致了孩子的膽小。

很多父母看到網上的一些負面新聞,就很容易以偏概全。難道我們看到幼兒園有一些管理不周的新聞,就不讓孩子上幼兒園了嗎?我們家長要把擔心放在心裡,正確的教育孩子安全意識,而不是替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攬下來,畢竟孩子是要離開溫馨的搖籃,走向社會。

家長應該怎樣避免"害怕教育",培養一個勇敢自信的孩子?

1、 鼓勵孩子。

很多小孩子"人來瘋",但家長卻要求孩子安靜沉穩。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壓抑原本活潑的個性,變得靦腆,與人緊張、害怕。其實,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加以正確的引導。

小鄭是個五歲的"小話癆",不管家庭聚會,還是外出遊玩,只要父母帶上他,總能活躍當下的氣氛。小鄭的爸爸媽媽並沒壓抑小鄭的天性,反而挖掘了他這個特點,索性給他報了一個演說興趣班。在幼兒園的畢業典禮上他被選為了主持人,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別提多神氣。

2、 包容錯誤。

很多孩子在犯錯誤之後,父母都會訓斥孩子。其實父母的初衷並沒有錯,但是語氣太重,很容易讓孩子受到驚嚇,對於一些事情想為但卻不敢為。父母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出發考慮,鼓勵孩子犯錯,其實也是鍛鍊孩子勇氣的一種方式。

孩子一出生,不應該被一些條條框框的規矩束縛,同事小婷的做法很好,她們家嘟嘟的"搗蛋"在她的眼裡是一次次新的嘗試,有一次,嘟嘟在陽台上把還沒開放的花苞一片片的剝開,小婷知道後問溫柔的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孩子回答她,我想要開花,這樣陽台就很漂亮了,得知真相後的小婷哭笑不得,她也藉此機會告訴孩子,萬物都要遵循自然規律,也順帶給嘟嘟講了揠苗助長的故事,讓嘟嘟明白了,做這件事情的錯誤性。這樣的教育方式,並沒有因此磨滅嘟嘟勇敢的探索之心。

3、 多多鍛鍊。

父母可以從日常的生活小事鍛鍊孩子。比如說,在小區散步遇到熟人鼓勵孩子上前去打招呼,多多參加學校的比賽,體驗舞台,也可以幫媽媽去買一點小東西等等方式,鍛鍊孩子與人打交道的能力。

上次在極限運動城裡面遇到了一個七歲的小女孩,攀岩、蹦床、吊籃等等她都沒有害怕,反倒是一些成年人,畏手畏腳不敢上前,孩子的父親告訴我們,他們每周都會陪孩子做一些親子互動,爬山、潛水、衝浪。等等看著孩子黝黑黝黑的皮膚,也是個經歷過"風沙"的人。

很多父母不放心孩子,所以總是限制孩子,"你不可以做這個""你不可以去那裡"。其實家長適當的放手才能是孩子更加的成長。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