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視野丨一門六院士,半門皆教師:什麼家風成就了這等家族運氣?

2019-10-11   CERA播種閱讀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先生被推上了熱搜。

這次將錢教授推上熱搜的不是她自己的學術成就,而是她母親對其兄妹幾人的教育方式。



錢教授說:「我媽媽是一位思想比較開放的教師,她經常教導我們,無論男女皆當自立,我自己當了60年的教師,而且很享受這種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在幼年時期受到母親的影響。」

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說:「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

正是母親的這種春風化雨般的教育和影響,錢教授的幾個哥哥在16歲就上了大學,而且在各自的領域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正是受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錢教授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教師這個崗位,而且一做就是一生,育人無數。

不僅如此,錢教授突破舊思想的禁錮,成為了清華大學工程院第一位女院士,從事科學研究事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命運。

孩子成長的旅途中,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1


好的家風,是成功的一半

錢易教授出生於「一門六院士,半門皆教師」的無錫七房橋錢氏家族。

她的父親是國學大師錢穆,母親張一貫是小學教師,兩位叔父、兩個姨媽還有兩個舅舅都是教師。


錢教授說:「家人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他們都把教師作為一個非常享受的職業。」

錢易教授從青絲到華發,默默在三尺講台之上堅守了60多年,仍熱愛著這份事業,很大程度上受母親的影響。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教育家梁啟超先生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極為被後人稱讚和效仿。

梁啟超當年在天津建了兩座樓房,用以收藏圖書。

梁啟超不僅自己喜歡讀書,而且還引導和陪伴子女讀書,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梁啟超把九個子女都培養成了國之棟樑。

特別是他的三個兒子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分別成為了著名的建築學家、考古學家、火箭學家,創造出了「一門三院士,個個皆才俊」的教育傳奇。

父母的言行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我們村上有個私人診所,診所的醫生小時候因為家裡窮沒能讀上大學,所以他家裡藏了很多醫書。

老醫生,每天不就診的時候就是研究那些醫書。

他的兩個孩子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就喜歡看書,而且學習成績也總是名列前茅,後來又都讀了醫學院,成了遠近聞名的醫生。

父母的修養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孩子幼年時耳濡目染所受的家庭教育,會漸漸成為孩子身心的一部分,對他們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2


身教大於言傳

錢教授的母親張一貫,不僅是一位教師,更是一位獨立自主的知識女性。

更令錢易教授兄妹驚訝的是,自己母親在上學的時候,就已經提出「無論男女皆當自立」的觀念,而她也將這一觀念融會貫通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幼年時期,父親錢穆應邀到西南聯大任教。

當時正值抗戰時期,母親一個人帶著五個孩子在蘇州生活,和父親很難取得聯絡,甚至父親都無法寄錢回家,那些年全靠母親一個人賺錢養活全家。

雖然生活極為艱辛,但是母親從沒有在他們面前抱怨過任何人、任何事。

母親這種獨立自主、從不抱怨的性格對錢教授的影響至深。

錢教授憑藉著這種力量,成為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教授,還是中國工程院第一個女院士,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事業之中。

錢教授回憶說:「當時很多人認為女性不適合做研究,我堅決反對。性別上的差別決定了我們的社會功能不一樣,但是在做科研上,我認為沒有差別。女人也要挑起社會的責任,包括做科研,不能自卑。」

錢教授這種不卑不亢的自信,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母親。

正面管教講師盧丹丹在《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中寫到:「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以自己的風度來影響孩子。

當父母先豐富了自己,才能將自己身上的優秀品質、優雅氣質和正能量自然而然地傳遞到孩子身上。」

所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自己就要是什麼樣的人。

3


儀式感是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調味劑

錢教授的父親在西南聯大就職期間,母親一個人要養活五個孩子,生活極為拮据。

每到秋天,母親就會帶著孩子們在桂花樹下鋪上一條床單,拿著竹竿敲打桂花樹,讓桂花落到床單上。

然後,母親就會把桂花收集起來,洗乾淨,給孩子們做吃的,桂花糖醬、桂花炒菜,花樣繁多,又香又甜。

錢教授說,現在每每想起來,都覺得是一種幸福。

《小王子》里說:「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這種使人感覺開心得不同,就叫做儀式感。」


錢教授說,他們小時候,父親經常在書房讀書、做研究,母親怕他們吵到父親,就讓他們經過書房時踮著腳,不許發出一絲聲響。

後來父親受聘到西南聯大教書,與家人聚少離多。

當時正值抗戰期間,父母的聯繫只有書信,這樣的日子維持了7年之久。

抗戰結束,一家人團聚的時候,父親竟然把這幾年和母親的通信都帶了回來,讓子女們很是震驚。

母親的信里寫著家長里短,事無巨細地報告著家裡的經濟情況,和幾個孩子的成長情況,而父親的書信背面留下了很多讀書心得和摘抄。

錢易教授說:「這些書信能保存到今天真的非常珍貴,我們子女看了都感動的不得了。」

有人說:「有儀式感的家庭,養出的孩子才會更自信,有力量,更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力量。」

父母相互尊重和體諒,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家庭里最好的儀式感。

4


「堅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父母的心聲。他們也在用行動表達著自己的內心。

為了這句話,他們不惜重金給孩子擇名校,買學區房,報各種輔導班。

但是很多人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家庭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引路人。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優秀的父母。

與其憑其所有為孩子提供物質需求,不如用心做個好的父母,因為在這條路上,父母在金錢外的付出更不能或缺。

孫瑞雪在《愛與自由》這本書說:「如果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是僵化的、封閉的,那麼所營造出來的家庭環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這樣的環境將會制約著孩子的成長。」

優秀的父母都懂得自我教育,強化自身的力量,成為孩子成長力量的源泉。


內容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